“一个国家_两种制度”读书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读后感
中学的政治与历史书中都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内容,但当时我对此没什么太多想法,只是觉得,这个政策虽然解决了香港与澳门问题,但是台湾问题却迟迟不能解决,觉得也没啥,不能够真正理解它的内涵。现在,我读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之后,我觉得一国两制最主要的恰恰就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统一,可是香港、澳门分别还在英国和葡萄牙手中,台湾也在国民党手中,香港、澳门和台湾仍处于分离状态,所以因为这个,我们共产党有了一份历史责任,有了这份历史责任,我们共产党自然要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努力。从这一点上来看,我觉得很多历史事件和历史经典的场景都是有历史必然性的。从这本书上看到,其实我们党早在50年代就明确提出了和平统一台湾的主张,后来周总理也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上指出:“中国人民解决台湾问题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到了60年代初,毛主席又指出,台湾只要回归祖国,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大权均由台湾当局掌握,所有军政建设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双方互约,不派人员做破坏对方的事情。
毛泽东、周恩来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为“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提供了思想来源和理论准备。以前我一直认为这个政策只是邓小平一个人想出来的,原来这个想法在很早以前就已经被提出了,只是没有进行成功地运用。
后来,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国内外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为“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我认为主要有以下的三方面。第一,1972年美国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了《上海公报》,从中看出美国开始承认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9年1月1日中美发表建交公报,美国接受了中国政府提出的中美建交三原则。中美建交就标志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这一历史性建交也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推动了一大步。第二,80年代以来,邓小平根据他对国际局势多年来的观察和分析,指出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这变化也使一国两制成为可能。第三,七、八十年代初,我国国内的形势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持续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我国迅速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取得了经济发展的成就。
从上面所说的可以看出,“一国两制”主要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的。它的提出最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然后最早成功用于香港问题。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中国“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非常明智的,成功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还有就是,台湾问题,我相信迟早也是能够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