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澜沧江水系鱼类资源的保护及持续利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澜沧江水系鱼类资源的保护及持续利用*

周伟韩联宪

(西南林学院,昆明650224)

摘要澜沧江流域的经济建设正在迅速兴起,生物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关系

到子孙后代,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水生生物,尤其是鱼类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

澜沧江水资源是一引人瞩目的大课题。建国后许多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先后多次

对澜沧江鱼类调查,经过40多年的调查采集,共纪录137种土著鱼类,另有15

种引入鱼类。本文就澜沧江的鱼类分类、区系组成及特点、鱼类资源现状及影响

鱼类生存的因素、鱼类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等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关键词澜沧江鱼类区系资源保护持续利用

澜沧江系湄公河上游,起源于我国青海玉树,于德钦北部进入云南省,一路逶迤向东南而下,穿越高山峡谷,流经7个地(州)、30个县,至勐腊县出境,入老挝称湄公河。湄公河流域包括了中国、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等6个国家,被誉为东方的多瑙河。湄公河干流全程长4 661km,其上游澜沧江全长2 160km,在云南境内长1240km,约为河流全长的1/4。澜沧江在云南省六大水系中为第二大河,流域面积9.0×104km2,天然落差4 582m,水能理论蕴藏量2 544.96万kW。因此,对澜沧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一直是引人瞩目的问题,在云南省境内就利用澜沧江水利资源,已开发建设或拟建设8级电站,包括功果桥、小湾、漫湾、大潮山、糯扎渡、景洪、橄榄坝和勐松等(仇国新,1996)。湄公河流域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水利资源和动植物资源。由于湄公河横跨寒、温、热三带,生物分化十分强烈,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国际、国内21世纪列为重点开发的地区之一。水生生物,尤其是鱼类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与湄公河水资源的充分利用是一引人瞩目的大课题。

1 鱼类学研究简况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内不断有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对澜沧江不同江段进行鱼类资源考察和标本采集。1958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建所,曾成立西双版纳考察队对动物资源进行综合考察,从此揭开了西双版纳神秘的面纱,收集了许多标本,发现了一些鱼类新种和新纪录(李树深,1973,1984;黄顺友,1979,1981)。此后,云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和湖泊研究所、中国科学院

* 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的部分工作。

云南澜沧江水系鱼类资源的保护及持续利用 283

昆明动物研究所等单位都先后组织过对澜沧江鱼类的考察,考察结果以澜沧江鱼类为题,或者以某一特定类群专题研究的形式发表在全国各类期刊或著作中(张春霖,1962;李思忠,1976;伍献文等,1964,1979;陈景星,1980;朱松泉,1982;郑慈英等,1982;莫天培,1986;褚新洛,1987;刘振华等,1987)。从采集点来看,以西双版纳居多,采集到的标本数量和种类也较为丰富,其余江段则多为零星考察。从系统采集和调查这一角度来说,迄今尚无云南省澜沧江段鱼类资源的系统、全面考察。

系统纪录澜沧江鱼类的当推《云南鱼类志》(褚新洛等,1989,1991),该书澄清了分类学中的一些混乱,确认了一些种的有效性等问题,共纪录鱼类124种,隶属于18科68属;相邻的怒江和元江水系分别纪录9科29属43种和15科60属85种。澜沧江鱼类的种类和科、属组成与怒江和元江的相比,数量均多得多,这表明了澜沧江水系鱼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2 澜沧江鱼类区系特点

2.1 分类概况

自《云南鱼类志》出版后,近年又相继有一些关于澜沧江鱼类的研究报道,综合收集各种资料,加上作者验证近年采到的一些标本,现在已知澜沧江共记载土著种类137种,隶属于6目18科,71属(表1)。其中5个科即双孔鱼科Gyrinocheilidae、粒鲇科Akysidae、刀鲇科Schilbidae、鱼芒科Pangasidae、攀鲈科Anabantidae,在国内仅分布于澜沧江。此外,尚有引入种类15种。

284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

2.2 鱼类地理学特征

2.2.1 鲤形目和鲇形目构成了澜沧鱼类的主体

澜沧江下游鱼类由6目18科71属137种组成,其中鲤形目有50属、99种,其次为鲇形目,有13属27种,这两个目构成澜沧江鱼类的主体,它们分别占了总属数的70.4%和18.3%,总种数的72.3%和19.7%。在鲤形目中又以鲤科的属种占绝对优势,计有37属72种,为鲤形目数的 74.0%和种数的 72.8%。鲤科中以鲃亚科Barbinae(29种)分化最为显著;鲤科的鱼丹亚科Danioninae(11种)和野鲮亚科Labeoninae(12种)、鳅科的条鳅亚科Nemacheilinae (12种)鲇形目的鮡科Sisoridae(13种)种类也不少。

在澜沧江水系,鲤科鱼类12个亚科中缺鲢鳙亚科、雅罗鱼亚科和鲴亚科的自然分布,其中雅罗鱼亚科和鲴亚科的分布南限仅到元江。与北面的元江水系相比,澜沧江的鲃亚科所占的比重有所上升。再往南,到了怒江水系,鮈、鳅鮀、鳑鲏和鲌等亚科的鱼类趋于绝迹。2.2.2 鱼类区系组成分析

在我国广东三水盆地及其邻近地区的老第三纪湖相沉积中发现一批鱼类化石,它们主要为鲤科的鲃亚科和鱼丹亚科的种类,其次还有鲿科和鮨科种类(王将克等,1981)。十分近似的鱼类化石也曾发现于苏门答腊。从目前不完整的化石资料推断,这种以原始的鲃亚科和鱼丹亚科鱼类为主体的淡水鱼类区系可能一直延续到中新世。湄公河位于上述两个地区之间,可以推测,在现生澜沧江水系鱼类中,鲤科的鲃亚科、鱼丹亚科及鲿科和鮨科种类为老第三纪已出现的原始鲃亚科、鱼丹亚科及鲿科和鮨科种类的直接后裔;新第三纪之后,随着青藏高原隆起而出现的热带、亚热带山溪急流鱼类,如野鲮亚科、条鳅亚科、平鳍鳅科、鮡科,以及在此之后在东南亚起源的纯淡水鱼类或由海洋鱼类派生的属种,如沙鳅亚科、胡鲇科、长臀鮠科、颌针鱼科、鰕虎鱼科、鳢科、刺鳅科等。这些鱼类是澜沧江鱼类区系中的固有成分。

在新第三纪后期,全球性气温下降,温暖地带的范围逐步向南退缩,原有的适应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的原始鲃亚科、鱼丹亚科等鱼类在北方逐步减少。在经历第四纪冰期之后,保留于我国东部江河平原地区的原始鱼丹亚科鱼类派生出来较能适应寒冷环境的雅罗鱼亚科、鮈亚科,并由它们再派生出鲢亚科、鲌亚科、鳅鮀亚科、鳑鮍亚科和鲴亚科,它们组成了东亚特有的淡水鱼类区系(陈宜瑜等,1986)。它们向南扩散大部分类群到达了元江水系,而这些类群中最终仅有鮈亚科、鲌亚科、鳅鮀亚科、鳑鮍亚科扩散到了澜沧江,并成为它们扩散的最南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