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孤独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研究现状
孤独感(loneliness )是个体自我对其社会交往的数量多寡和质量好坏的主观心理感受。孤独的形成不仅与个体心理、生理因素有关,还与家庭和社会环境因素相关。从社会关系角度来看,孤独是一种主观上的社交孤立状态,是一个人实际获得的社会关系无法满足其需要或期望时引起的苦恼(Peplau &Perlman,1982)。孤独感包含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种可感觉到的社交缺陷;被认为是个人的主观评价;通常是不愉快和痛苦的体验(Perlman &Peplau,1981;Linda et al,1993)。这一定义指出孤独是个体自我关于社交关系的一种主观负面体验。
目前学界关于孤独感的内容尚存在不同的理解,如Russell (1980)和Schmidt (1983)认为孤独感是一维结构的,孤独的人都是以相同的方式理解和体验孤独。Gerson 和Weiss 则认为孤独感是二维结构的。其中,Gerson et al (1973)根据孤独感在实践方面的特征,将孤独感分为特质性孤独(trait loneliness )和状态性孤独(state loneliness )。特质性孤独具有跨情景的普遍性,往往具有长期性;状态性孤独则更多是短暂的、情景特定式的(situation-specific )(Perlman and Peplau,1998)。韦斯(Weiss,1973)进一步将状态性孤独分为情绪孤独(Emotional Loneliness )和社会孤独(Social Loneliness )。当一个人缺少亲密关系支持时就会产生情绪孤独,如丧亲、离婚、空壳婚姻等;而当被朋友、
邻居或同事等关系网络排斥社会融合和社区参与时就会产生社会孤独,社会孤独源于社会网络不足,如迁移、失业、被同伴排斥、没有组织归属等。尽管对于孤独感的内容存在理解差异,但目前对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已基本达成共识,这些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个人特征、
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因素。且一些个性特征是通过社会网络这个中介变量对孤独感发挥影响作用的(许晓芳、侯振虎,2011),如“害羞”限制了有价值的社会网络的发展,反过来,这种贫乏的社交网络导致孤独感(Linda et al,1993)。这样,相关研究聚焦到影响孤独感的社会因素方面,社会关系成为影响老年人孤独感的重要变量,主要研究趋势也由医学和心理学领域转向社会学领域。
国内孤独感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医学领域(林明鲜,2009)。研究者一般具有明确的政策导向,注重不同老年群体的孤独感差异,分析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及孤独感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幸福感等的影响(刘志荣、倪进发,2003;王希华、周华发,2010),以便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老年人孤独感受限于相关数据的匮乏,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描述性研究之上,定量分析和解释性研究不多。本文考虑我国社会结构特别是老年人的关系结构,以贵阳市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不同老年群体的孤独感差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期反映老年人孤独感概貌。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快速老龄化并长期处于重度老龄化的社会。随着
[作者简介]韦璞,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博士,研究方向:老年保障老年人孤独感差异及影响因素
分析
(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贵阳550004)
[摘
要]
文章利用调查数据分析贵阳市不同老年群体孤独感的差异状况,
考察了个人特征、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三个层面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老年人孤独感差异方面,有配偶与无配偶老年人之间的差异最为明显,城乡之间及不同年龄、收入和文化程度之间的差异也较为明显,但男女性老年人之间的差异不明显;在回归分析结果中,家庭关系变量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最强,社会关系变量其次,
个人特征变量的影响强度最弱。[关键词]
老年人
孤独感
社会关系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828(2012)10-0071-04
DOI:10.3969/j .issn .1672-4828.2012.10.020
71
后,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将构成老龄问题的深层挑战。研究老年人的孤独感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境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方法与测量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贵阳市60岁及以上居家老年人,为了避免信息重复,一户仅访问一位老年人。资料收集采取调查员入户访谈填答问卷的方式进行,最后共获有效样本1516份。访谈人员根据调查对象的主观感受,
填答问卷。为考察老年人孤独感的群体差异及影响因素,本次调查专门设计相关问题,从个人特征、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三个层面来测量老年人的孤独感。
其中,通过“您平时生活感到孤独吗?”这个问题来测量老年人的孤独感,回答选项中孤独感由弱到强排列为“从不、偶尔、经常”三项,以此测量老年人的总体孤独情况。
在测量孤独感的影响因素中,根据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个人以“己”为中心,依据关系的“亲疏”和“近远”从家庭成员逐渐往外推,构建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对老年人来说,家庭成员的支持构成各种关系支持的核心。子女、配偶、朋友邻里、社会机构以及其他组织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作用依次递减。本次调查问卷用
“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如何”来反映家庭关系状况,“是否经常跟邻居聊天
”反映邻里互动频率,“是否经常参与社区集体活动”表示社区参与程度。但由于无论是城市社区还是农村社区的集体活动都很少,以及老年人对集体活动的界定和理解存在较大差异,许多老年人认为只有社区召集正式会议才是集体活动,通过询问“平时是否经常参加社区集体活动”这样的问题,往往难以准确反映老年人当前的社区参与状况。
因此,笔者把“空闲时间是否串门聊天”问题作为补充,来考察老年人的社会参与频率。
三、调查数据分析
从老年人孤独感的总体情况来看,
在问及“平时生活感到孤独的程度”时,有9.8%的老年人经常感到孤独,37.2%偶尔孤独,而53.0%从不感到孤独。
在孤独感差异上,按照不同老年群体的孤独感差异大小依次为:首先,孤独感差异最明显的是有配偶和无配偶的老年人之间,无配偶老年人经常感到孤独的比例高于有配偶老人16.8个百分点。其次,城乡老年人之间、低收入与中、高收入老年人之间的孤独感差异也较明显,农村老年人经常感到孤独的比例比城镇老年人高10.2个百分点;低收入老年人经常感到孤独的比例也高于中、高收入老年人近12个百分点。第三,不同文化程度和年龄群体之间的老年人孤独感也存在一定差异,低学历老年人经常感到孤独的比例高于中、
高学历者8个百分点以上;高龄老人(80岁及别老年人的孤独感差异不明显(详见表1)。
政策启示:(1)老年人再婚能够
减轻孤独程度,因此应鼓励老年人再婚,从法律上禁止子女阻碍老年人婚姻自由;(2)提高文化程度和增加老年人收入有助于抵御孤独感侵袭,且由于只要中等文化程度即初中以上和中等收入以上,老年人的孤独感便大大降低,但提高文化程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经长时间投入,因而现实的做法是增加老年人收入,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3)关注高龄老人和农村老人的孤独情况,为这些老年人提供各种可能的支持,减少其孤独程度。
为考察各种社会关系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将个人特征变量(包括城乡、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个人收入)、家庭关系变量(包括有无配偶、家庭关系、居住安排)和社会关系变量(包括邻里互动频率、社区参与频率、串门聊天频率),以及老年人各种需求的满足程度状况———经济收入需求满足程度、医疗保健需求满足程度、生活照料需求满足程度、心事诉说需求满足程度、社会交往需求满足程度等5个变量纳入回归模型。
从表2的回归分析结果看出,家庭关系变量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最为强烈。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除了年龄、性别、个人收入、社区参与频率等4个变量对老年人的孤独感没有产生显著性影响外,其余变量均对老年人的孤独感产生显著性影响。(1)从个人特征变量看,农村老人的孤独程度高于城镇老人;文化程度低的老人高于文化程度高的老人。(2)从家庭关系变量看,无配偶老人孤独感高于有配偶老人;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差的老年人孤独感强于家庭成员关系好的老年人;不与子女居住的高于与子女共同
表1:贵阳市老年人的总体孤独情况和不同老年群体的孤独感差异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