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和国家重要会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建党初期
(1)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确定党名为中国共产党;
➢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

(2)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它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指出“党的一切活动都必须要深入到广大群众里面去”。

➢联合全国一切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初步思想,但是没有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
(3)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随后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附: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民党一大的成功,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大会通过了有共产党人参加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把旧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大革命失败后对革命道路的探索以及土地革命时期
(1)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汉口
➢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主要任务。

➢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观点
➢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历史性转折。

(2)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遵义会议
➢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纠正了“左”的错误倾向
➢重要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遵义会议是
中共(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是中国共
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抗日战争时期
(1)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
➢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判党内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

附: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2)1937年8月洛川会议
➢制定全面抗战路线——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会议强调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在抗战中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在有利于动员全国人民抗战的前提下,争取
全国人民所应有的政治、经济利益;以减租减息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

➢重要意义:洛川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正确地指导了党和军队实行由国内战争到民族战争、由正规战到游击战的战略转变,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
定了政治思想基础。

(3)1938年9月至11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总结抗战以来的斗争经验,纠正王明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明确党在民族革命战争中的地位,以争取抗战胜利。

➢毛泽东向全国党提出“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明确指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绝不允许枪指挥党。

”—建设军队的根本准则。

➢意义:只有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绝对领导,才能始终保持军队无产阶级性质,使它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旧军队的新型人民军队。

(4)1945年4月20日中共六届七中全会
➢通过了在党史上意义重大重要决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延安整风运动的胜利结束,这个决议也为即将召开的党的七大作了极为重要的准备。

(5)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规定为当一切工作的指针。

4、解放战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1)1947年7月至9月全国土地会议
➢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2)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采取的基本政策;
➢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在现在形势下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市的问题;
➢两个转变: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3)1949年9月21日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北平
➢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通过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产生领导集体。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
1、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1)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确定了当时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是要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制定了挡在建国初期的战略决策方针,就是不要四面出击。

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问题、领导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三、社会主义时期
1、社会主义的初步建设时期
(1)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在经济建设上,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稳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在政治上,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在执政党建设上,强调要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发展党内民主生活,健全党内民主集
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

附:陈云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

(57年陈说:建设规模必须与国力相适应)即:国家与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和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个体经营、自由生产和自由市场作为补充。

(2)1957年9月至10月中共八届三中全会
➢改变了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这一失误造成了长期的严重后果。

(3)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肯定了八届三中全会对主要矛盾的判断,继续了错误;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开启了全国范围大跃进
(4)1959年7月2日至8月1日庐山会议
➢毛主席以用以权当认识为出发点,巩固纠“左”成果,提出18个问题要求与与会者讨论;
➢毛泽东错误地对彭德怀的信提出尖锐批评,认定为右倾对“三面红旗”的猖狂进攻;
(5)1959年8月2日至16日中共八届八中全会
➢《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的决议》,随后在全党范围开展了“反右倾”斗争。

(6)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
➢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Ps:在1979年,结合新形势,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

➢强调要恢复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号召全党大型调研之风。

(7)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
➢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
(8)1966年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
➢《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十六条),成为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方针。

(9)1968年10月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
➢《关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罪行的审查报告》并错误的将刘少奇开除出党,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10)1969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通过的政治报告,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
➢通过党章,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写入总纲,还把林彪指定为毛泽东最亲密的战友和接班人。

(11)1973年8月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继续了九大的“左”倾错误方针;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在政治局结成四人帮;
2、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时期
2.1 改革开放方针策略的确定
(1)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开始全面认真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的“左”倾错误,坚决批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准确地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2)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
➢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保障基层干部和农民因时因地制宜的自主权,发
挥其主动性。

(3)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
➢为刘少奇平反,也为其他因文革早错误批判、处理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各族各界代表人物恢复名誉等;
➢对党的思想路线进行概括: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确定了如何科学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功过、确立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2.2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1)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正确纲领。

➢党章中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3)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心任务是加快和深化改革;
➢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制定了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2.3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1)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南方谈话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阐明了社会主义本质;
➢发展才是硬道理;
➢“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前途。

(2)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明确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3)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将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

(4)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二十一世纪。

➢抓住机遇、开拓进取;
➢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列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修订后的党章;
➢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
法治国家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论断。

➢将“三步走”计划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

(5)1998年10月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
➢通过《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推动解决“三农”问题。

➢制定了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目标和方针。

(6)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
➢通过《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措施。

强调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2.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高度评价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把其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从十个方面概括了当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明确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正式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3)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之后的研讨班上又说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阐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将和谐列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5)2007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阐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第一要意识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成就及其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转百年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6)2009年10月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
➢建立学习型政党。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当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