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建设我国世界城市的背景与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育和建设我国世界城市的背景与策略
时间:2010-7-12 1:34:31 来源:十堰日报
申兵
即将进入的“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工业化将加快由中期向中后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会明显加快;城镇化率在“十二五”中后期将超过50%,城市社会开始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我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将明显增大,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关系继续增强。这为加快培育和建设我国的世界城市提供了新的背景。目前学术界对于世界城市的定义并无定论,但一般认为世界城市是指在社会、经济、文化及政治领域直接影响甚至控制全球事务的城市,是全球城市体系中的顶端城市。世界城市与“国际化大都市”和“国际城市”等概念既有联系亦有区别,这些概念均反映出城市具有较高的国际化程度,而“世界城市”更能体现一个城市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是国际中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等则重在反映城市的国际化性质。
培育和建设我国世界城市的新背景
与全球化发展相伴随,世界经济增长重心于不同历史阶段在不同地区之间更迭,新兴世界城市应势而迈上历史前台。世界经济增长重心在18世纪中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以欧洲大西洋沿岸地区为代表,英国是世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全球性中心城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增长重心转向北美,二战结束时美国在世界经济体系地位达到高峰,纽约成为继伦敦之后的世界经济中心和全球核心城市。20世纪60年代后资本国际化趋势加强,日本的金融自由化和日元国际化,促进了东京作为新兴国际金融中心和世界城市的崛起。20世纪70年代初期,发达国家经济陷入了滞胀困境,大量国际资本(主要是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开始涌向东南亚地区,以新加坡为中心的亚洲美元市场开始形成。这一时期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瓦解后,各国纷纷解除外汇管制,国际资本跨国、跨地区流动加快,香港抓住机遇,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开始确立,其在全球的城市地位得以提升。
始于2008年末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深度调整,也必将进一步引发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四国”等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方兴未艾,
人力资本积累水平逐步提升,经济力量向这些国家转移的速度将有所加快。在发展中国家中,我国良好的经济总体态势更加突出。2008年我国对于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0%,而联合国在年前刚刚发表了一份报告预测,2009年我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50%,表明着中国经济将成为带动全球经济最强大的引擎。目前我国金融资产的增长贡献率占到新兴市场国家的1/2,约占新兴市场国家总额的1/3。我国金融资产高速增长所带来的交易需求,有可能引起发国际金融中心全球性布局的重大调整。我国将更有可能利用国际金融体系重构、加快推动“走出去”等机会,进一步提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逐步确立世界大国地位。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都带动了全球经济增长重心的转移,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在加快全球经济格局调整的同时,必然蕴含着提升我国国际地位的重大机遇。
表部分城市金融业发展状况对比
注:纽约大都市区数据为金融保险业数据。占服务业和经济总量比重为金融保险业占私有部门服务业总产值和私有部门所有产业产值比重。
资料来源:纽约市金融业数据及占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来自香港金融管理局季报2006年3月,占服务业比重根据纽约网站资料推算。纽约大都市区、香港、北京和上海数据根据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U.S.Department of Commerce、香港年报2008年、北京统计年鉴2009年和上海统计年鉴2009年中相关数据计算,法兰克福数据来自香港金融管理局季報2006年3月,伦敦数据根据上海情报服务平台、《全球性国际城
市的服务业及其发展历程(2):伦敦》中相关数据计算,东京数据根据东京都网站东京都统计资料中相关数据计算。
在这一背景下,培育和建设世界城市成为提高我国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必然要求,因为世界城市是全球经济的核心, 担负着全球经济的管理和集散功能,跨国公司总部、国际组织总部依托这些城市发挥着对全球经济的指挥和调控作用。全球化发展百余年的实践证明,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已越来越集中体现于各国中心城市之间的竞争,一个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集中体现于该国是否拥有在全球城市体系中处于高端地位的世界城市,换言之,一个国家核心城市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直接决定了这个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随着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如果没有世界城市,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就有可能处于被动地位,聚集及利用国际资源的能力就有可能受到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就有可能削弱。因此,我国能否形成世界城市,关乎我国在整个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关乎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我国有望成为世界城市的城市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化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许多城市对于建设“世界城市”、“国际化城市”、“国际性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热情高涨,1995年全国有50多座城市提出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口号,1996年有75个城市提出上述战略目标,而到2004年,提出此类目标的城市达到183个。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较为复杂,一是充分表明各城市政府对于城市国际化的重视。希望利用开放条件下资金、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流动的加快,促进城市发展和城市地位的提升。应该说这种认识有其合理性。二是具备条件的城市需要把国际化大都市或世界城市作为城
市的发展目标。我国大陆地区的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与国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较为长久,改革开放以来也是我国开放的龙头城市,具有建设世界城市的条件和潜力。应该说这些城市以世界城市或国际化大都市为其发展目标是合理的。三是许多城市混淆了国际化大都市与国际城市的区别。一些在某些领域或某些方面对外联系较为密切的城市,不论城市规模大小,不论城市主体功能是否国际化,都提出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或世界城市的目标。表明对于世界城市、国际大都市及国际城市概念的认识上还存在误解或偏差。四是受地方政绩考核机制、地方财政体制等多种的影响,城市政府希望提出宏伟目标以形成发展“概念”,在此概念下可以吸引更多外来投资进行城市建设,还可以借此提升城市品位,抬高地价,增加城市政府收入。这可能是许多城市提出建设国际化城市的重要原因。
一般而论世界城市需要符合以下条件,一是具有相当的规模。规模是城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前提基础,只有具备相当的经济、人口和空间规模,方能容纳和有力支撑全球性控制组织在本地的运作和发展。二是具有控制能力。控制力表现为经济文化结构的高度性和全球经济社会管理的总部效应。城市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以及跨国公司总部数量、各国使领馆、地方代表处、国际组织总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