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的粘结及粘结机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黏附功
液体-固体体系的黏附功: WA=Rlv(1+COSθ) 其数值随液体对固体的接触角变化而变化。 在完全不浸润的情况下,COSθ=-1,WA=0。 在完全浸润的情况下,黏附功等于液体表面张 力的2倍。 Zisman等利用浸润临界表面张力rc值的性 质,推导了黏附功与液体表面张力及固体rc值 之间的关系: WA=(2+b rc) rlv-br2lv 式中,b是经验常数,在低表面固体的情况下 约等于0.026
⑵胶料分子量的影响
胶料的分子量低,粘度小,流动性大, 易于润湿,便于粘接,但因内聚力小,粘接 强度低;若分子量很大时,内聚力更大,也 不利于获得高的粘接强度。只有中等分子量 的胶料才比较合适。
⑶增塑剂的影响


加入增塑剂可以提高胶料分子的扩散能力,增加 粘接力,有利于粘接。 增塑剂用量过大,会降低内聚强度,同时,低分 子物过多,也会降低粘接力而导致粘接强度下降。
化学键理论认为:胶黏剂与被粘接物表面产生化 学反应而在界面上形成化学键结合而把两者牢固 地连接起来。 化学键理论是以胶黏剂分子和粘合表面的电子、 质子相互作用为基础。 化学键力包括: 离子键力、共价键力、配位键力
小结
以上是近年来提出的几种粘接理论,虽然每 一种理论都有一定的事实根据,但又与另一些事 实发生矛盾。实际上,粘接界面上存在着多种现 象,往往是需要几种理论的配合,而并非一种或 两种理论单独可以解释的,因此,在讨论粘接理 论时,要注意几种粘接理论的结合。
聚合物的粘接及粘接机理
姓名:毛培 学号:11111842265 班级:11级应用化学
主要内容
一、基本原理 二、粘接理论与机理 三、粘接接头的设计 四、影响粘接强度的因素
一、 基本原理
1 浸润与粘接
粘接实际上是一种界面现象,粘接的过 程主要是界面物理和化学变化的过程。要使 两个制件能紧密的粘接起来,并具有一定的 强度,胶黏剂必须与制件表面相互“润湿”, 其重要前提是在界面形成某种最低的能量结 合。 因此,接下来将从表面物理和化学的角 度来讨论粘接。
⑵第二阶段是由吸引力产生的,当胶黏剂与 被粘物分子间距达到10埃时,便产生了分子 之间的作用力,即范德华力,使得胶黏剂与 被粘结物结合更加紧密。
对吸附理论的客观评价:
吸附理论正确地把粘结现象与分子间作用力 联系在一起,在一定范围内解释了粘结现象。 但是它还存在许多不足。 ①吸附理论把粘接作用主要归因于分子间作用 力,但对于胶黏剂与被粘接物之间的粘接力大 于胶黏剂本身的强度这一事实却无法圆满解释。
⑷ 填充剂的影响

在一定用量范围内剪切强度随填充剂量的增 加而提高,但剥离强度却会受到影响。
溶剂型胶黏剂的溶剂要有很好的溶解性,否 则容易出现分层、离析、结块、凝胶等缺陷
⑸溶剂的影响
⑹贮存期的影响
胶黏剂在贮存的过程中,会缓慢的发生自聚 等而导致粘接力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而有所 下降。
2 表面性能对粘接的影响
常用的接头形式主要有: 对接 斜接 搭接 套接 嵌接 角接 T接
四 影响粘接强度的因素
胶黏剂的影响 表面性能对粘接的影响 接头设计的影响 粘结工艺的影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胶黏剂的影响
⑴胶料结构的影响 含有-NHCOO-、-CN-、-COOH、-CONH-、-CL、 -COOC-等基团的胶料所配制的胶黏剂,由于含 有极性基团,因此既具有很高的内聚强度,又有 很强的粘接力,对提高粘结强度极为有利。 含有苯环和杂环的胶料,因柔顺性差、空间位阻 大,影响分子的扩散,因而粘接力降低。
5 弱边界层理论
弱边界理论(WBL)认为粘接体系由于工艺 上或结构上的原因,存在着这种或那种较弱的 结合处,即内聚强度较低的部位。当粘接件受 到外力作用发生破坏时,由于材料界面处存在 较低的内聚强度,所以一般都会在低于它们预 期强度的情况下断裂,这些内聚强度较低的物 质就构成了“弱边界层”。
6 化学键理论
θ=0°
表示胶液完全浸润的状态
2 粘接张力
粘接张力是在粘接过程中所产生的,也称 为润湿压,是描述液体浸润固体表面时固体表 面自由能的变化情况,用A表示,根据Young 氏方程有: A=rlvcosθ=rsv-rsl 上式表明: 当胶黏剂浸润固体时,固体表面的自由能减 小。 当rlv一定时,即液体(胶黏剂)固定,改变 固体(被粘结物)时,cosθ越大(θ越小)润 湿越好。
⑵增大有效粘接面积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大粘接面积能够有 效提高胶层承受载荷的能力,尤其是对提高结 构粘接的可靠性更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例如:修补裂纹时开V形槽、加固时的补块等都 是增加粘接面积的有效途径
⑶尽量避免应力集中
基材、胶黏剂与被粘接物弹性模量的不同、粘接 部位胶黏剂分布不均匀以及在使用过程中所受外 力的不均匀都是引起应力集中的原因之一。 实用的解决办法:各种局部的加强 例如:剥离和劈裂破坏通常是从胶层边缘开 始, 这样就可以在边缘处采取局部加强或改变胶缝位 置的设计来达到减少应力集中的目的。
接头结构的设计:
①保证胶黏剂形成厚度适当、连续均匀的胶层 ②不包囊空气,易排出挥发物。 ③ 为胶黏剂固化时收缩留有必要的自由度,
以减小内应力。
6 施工方便简洁
粘接接头的结构设计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 情况,考虑施工的方便性,如涂液、叠合、加压、 加热固化等操作都能容易进行。
2 粘接接头的设计形式

由上述静电理论可知,双电层含两种符号 相反的空间电荷,这种空间电荷间形成的电场所 产生的吸附作用有利于粘接作用。当胶黏剂-被胶 粘物体系是一种电子的接受体-供给体的组合形式 时,由于电子从供给体相(如金属)转移到接受 体相(如聚合物),在界面区两侧形成了双电层。
4 机械互锁理论
机械互锁理论认为粘接力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胶黏剂在不平的被粘物表面形成机械互锁力。 对于多孔性材料,胶黏剂可以轻易地渗透到 这些凸凹不平的沟壑或空隙中去,并部分地置换 出这些空隙中的空气,形成了胶黏剂与被粘物之 间以弯曲的路径作紧密接触,固化之后的胶黏剂 就像小钩子似地与被粘物连接在一起,在剥离过 程中,胶黏剂(或被粘物)发生形变,会消耗能 量,从而使粘接件强度表现得更高。
三 粘接接头的设计
粘接接头设计的原则 粘接接头的设计形式

粘接接头: 当两个物体用胶黏剂粘接时,被粘接 的部分称为粘接接头,它是由被粘接物和 夹在其间的胶层所构成的,起着传承力的 作用。
1 粘接接头设计的原则
⑴充分考虑受力形式 一般情况下,粘接接头的拉伸强度、剪切强度和 压缩强度比较高,而剥离、弯曲、劈裂强度相对 比较低,因此,在粘接接头结构设计时应尽量使 胶层承受拉伸和剪切负载,或者设法将其他形式 的力转换为能够承受剪切力或拉伸力。
胶粘剂对被粘物表面的润湿
液体润湿固体程度: θ 〉90°不能很好润湿; θ〈 90°能很好润湿; θ=180° 表示完全不润湿 θ=0° 表示完全润湿
粘接接头具有良好粘接性能的先决条件: 胶黏剂与被粘物之间形成浸润状态 如果浸润得好,被粘物和胶黏剂分子之间紧密 接触而发生吸附,则粘接界面形成了巨大分子间作 用力,同时排除了粘接体表面吸附的气体,减少了 粘接界面的空隙率,提高了粘接强度。 θ=180°表示胶液完全不能浸润被粘接固体的状态
二 粘接理论与机理
吸附理论 扩散理论 静电理论 机械结合理论 弱边界层理论 其他理论

1 吸附理论
吸附理论是以分子间作用力,即范德华力为基 础,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并建立的。 吸附理论将粘接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
⑴第一阶段为胶黏剂分子通过布朗运动向被粘接物
体表面移动扩散,是二者的极性基团或分子链段相 互靠近,在此过程中可通过升温、降低胶黏剂的黏 度和施加接触压力等方法来加快布朗运动的进行。
3 静电理论
理论基础:双电层 静电理论认为当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紧密接 触时,由于金属对电子的亲和力低,容易失去 电子,而非金属对电子的亲和力高,容易得到 电子,所以电子可以从金属移向非金属,这样 就在界面产生接触电势,形成双电层,双电层 电荷的性质相反,产生静电引力。 一切具有电子供给体和接受体的物质都可 以产生界面静电引力作用。
3 临界表面张力
临界表面张力rc与固体表面的化学结构有着 密切关系,不同的物质其界面化学参数不同。 对于某种固体来讲,当液体的rlv大于该固 体的rc时,液体在该固体表面保持一定的接触角, 并达到平衡;而当液体表面张力小于固体表面 张力时,固体表面将被浸润。 对于低表面能固体, rc值可以与表面自由 能rs相等。
⑷ 注意材料的合理配置
粘接热膨胀系数相差较大的材料时,温度的 变化会在界面上产生热应力和内应力,从而导致 粘接强度下降。 如在粘接不同热膨胀系数的圆管时,若配置 不当就可能自行开裂。一般将膨胀系数小的圆管 套在热膨胀系数大的圆管的外面。 对于木材或层压制品的粘接还要防止层间剥 离。
⑸保持胶层均匀连续
⑴表面结构的影响 ⑵表面能的影响
液体具有与表面有关的额外能量称为表面能。粘 接过程中,固体表面自由能大对粘接有利。 ⑶表面活性的影响 ⑷表面清洁度的影响 经化学或物理方法处理后的表面放在空气中常常 吸附有水分、尘埃、油污和氧化物等被污染,导 致胶黏剂的粘接强度和耐久性降低。
②在测定粘接强度时,无法解释粘接力的大小与剥 离速率有关的情况。
③无法解释诸如极性的a-氰基丙烯酯能粘接非极性的 聚苯乙烯类化合物的现象。
④无法解释高分子化合物极性过大,粘结强度而降低 的想象。
2 扩散理论

界面扩散形成一个过渡层; 两聚合物的胶结是在过渡层中进行的; 当两种高聚物的溶解度参数相接近时便会发生 互溶和扩散。界面发生互溶时,胶黏剂与被粘接物 之间的界面逐渐消失,变成了一个过渡区域,这有 利于提高粘接接头的强度。 在粘接体系中,适当降低胶黏剂的分子量有助 于提高扩散系数,改善粘接性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