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孤独感的调查与分析调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科学学院本科学生调查报告题目:大学生孤独感的调查与分析
教育科学学院
院(系)
专业心理系
年级10级
姓名孙美妍学号10072122 指导教师刘亨荣职称讲师
2013年 6 月20日
大学生孤独感的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的孤独心理是指大学生缺少同他人思想、感情以至语言的交流, 从而在内心感到与世隔绝, 内心充满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孤独心理会使大学生产生挫折感, 寂寞感和躁狂感, 产生心理障碍和悲观厌世的情绪, 从而影响健康成长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对于大学生来讲,积极开展大学生孤独感理论研究,并借此加强实践环节, 从而帮助大学生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就此作了一些探索, 期望能有益于高校的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
一、调查方法
(一)调查内容
大学生孤独感状况采用UCLA孤独量表。该问卷共20个项目, 问卷采用4 级计分,9个项目进行反向计分。该量表有三个特点,第一孤独一词未见于任何条目中,有助于减少回答的偏向;第二量表所有的孤独概念是一维的情绪状态,测查受测者的人际关系质量;第三研究表明该量表的测定具有特质成分。
(二)调查程序
本次调查采用无记名结构性半封闭自填式问卷的方式进行.随机抽取哈尔滨学院的土木工程、财务管理、艺术与设计、师范等专业100(男44人女56人)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共发放问卷100 份, 收回100份, 回收率为100%, 回收合格率为100%. 这次问卷调查, 基本上采取以系( 班) 为单位, 采取统一发放、分别填写并收回问卷的方式, 让学生集中在教室独立地进行, 相互间不进行讨论, 提问时不带有任何诱导性和倾向性, 问题的语言简单易懂、标准规范, 问题的内容具体而又单一, 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和回答, 在答卷时学生的态度是认真的, 也是实事求是的. 由于本次调查的对象具有可控性和选择性, 对影响回答的因素有一定的了解、控制和判断, 再加上从问卷的设计、调查的组织到结果的统计等全过程都给予严格的把握和严密的组织, 这就大大提高了本次调查的信度和效度.
二、调查结果
(一)大学生孤独感总体情况
在100名被调查者中, 有15人经常感到孤独, 占15%, 有68 人偶尔感到孤独, 占68%,经常或偶尔感到孤独的学生比例高达83% , 只有17 人没有感到孤独, 占17%, 这说明大学生产生孤独感的覆盖面很广.
(二)大学生孤独感的性别差异
表1 不同的性别与出现孤独感的人数比例
男女
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
经常孤独 7 15.91 8 14.29
偶尔孤独 28 63.64 40 71.42
无孤独感 9 20.45 8 14.29
合计 44 100 56 100
从表1可看出, 女生经常和偶尔产生孤独的比例分别为14.29% 和71.42% , 而男生则分别为15. 91% 和63.64% , 女生经常产生孤独的比例和男生差不多, 但偶尔产生孤独的比例明显比男生高, 这可能与他们的被动心理定势和狭小的社交圈有关. 经拟合优度的卡方独立性检验, X2= 5. 63,p>0.05, 孤独感与性别不存在显著性关系.
(三)大学生孤独感的专业差异
表2 不同的专业与出现孤独感的人数比例
文科理工艺体
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经常孤独 6 17.65 4 10.81 5 17.24
偶尔孤独 22 61.76 26 62.16 20 65.51
无孤独感 6 20.59 7 27.02 4 17.24
合计 34 100 37 100 29 100
从表2可看出理工生经常产生孤独感的比例比文科生和艺体生要低. 经拟合优度的卡方独立性检验, X2 = 16.32,p<0.05 很明显, 孤独感与学生专业存在着显著性关系. (四)大学生孤独感的年级差异
表3 年级与出现孤独感的人数比例
大一大二大三大四
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经常孤独 3 12. 5 4 14.29 5 16.13 3 17.65
偶尔孤独 16 66.67 17 60.71 22 70.97 13 76.47
无孤独感 5 20.83 7 25.00 4 12.90 1 5.88
合计 24 100 28 100 31 100 17 100 从表3可看出, 学生经常产生孤独的比例基本上由低年级向高年级递增 , 主要原因可能是随着年级的增加, 课程日趋减少, 闲暇时间增多而不善利用, 且困扰着学生的就业问题考虑得越来越多之故. 经拟合优度的卡方独立性检验, X2 = 13.78,p<0.05, 显示出孤独感与年级存在着显著性关系.
(五)大学生孤独感的生源地差异
表4 不同的生源与出现孤独感的人数比例
农村城镇
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
经常孤独 9 15.51 6 14.29
偶尔孤独 41 70.69 27 64.29
无孤独感 8 13.79 9 21.42
合计 58 100 42 100
从表4可看出, 来自农村的学生经常感到孤独的比例要高于城镇. 主要原因可能与他们过去接触外界较少、现在生活环境变化大而不太适应城市生活等因素有关. 经拟合优度的卡方独立性检验, X2 = 3.96,p>0.05,孤独感与生源没有显著性关系.
(六)大学生孤独感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
表5 独生子女与出现孤独感的人数比例
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
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
经常孤独 4 10.26 11 18.03
偶尔孤独 27 69.23 41 67.21
无孤独感 8 20.51 9 14.75
合计 39 100 61 100
从表5可看出, 非独生子女经常产生孤独感的比例明显高出独生子女, 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独生子女绝大部分来自城镇, 非独生子女绝大部分来自农村, 而来自农村的学生经常感到孤独的比例要高于城镇. 经拟合优度的卡方独立性检验, X2 =9.07,p<0.05 孤独感与独生子女存在着显著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