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会计、纳税会计与税收会计联系和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务研究
税务会计、纳税会计
与税收会计的联系和区别
贾宏晶
(哈药集团世一堂制药厂,哈尔滨150078)
摘要:税务会计、纳税会计与税收会计这三个概念特别容易混淆,他们的内涵是不同的。广义上来讲,纳税会计和税收会计包含在税务会计当中;狭义上来讲,企业的纳税会计就是指税务会计。本研究阐述了三个概念的界定,着重介绍了税务会计和税收会计的联系及区别。
关键词:税务会计;纳税会计;税收会计
长期以来我国都是实行财税合一的会计制度,然而随着税收制度的不断完善,会计制度改革与国际接轨,以及逐渐形成的税务会计、管理会计和西方财务会计这三大会计体系,设立税务会计已经成为会计发展与改革的必然趋势。随后产生了税务会计、纳税会计与税收会计等不同的概念。
1概念界定
负责税务工作的会计即为税务会计。税收工作主要包括反映纳税人和国家税务机关两个方面的税收活动。如果站在税务机关(征税人)的角度来讲,税务会计叫作“国家税务会计”,即税收会计;如果站在纳税人的角度来讲,税务会计叫作“企业税务会计”,即纳税会计。所以,纳税会计和税收会计是税务会计的两个部分,都属于税务会计的范畴。在国家预算会计当中,税收会计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税务机关监督和反映税款的提退、入库、解缴、征收及核算的专业会计,表现了国家金库和税务机关二者之间的关系。税法能够直接制约纳税会计是纳税会计的一大特点,也体现出依法征、纳税的关系。总而言之,税务会计是运用专门会计方法和理论,以税法作为准绳,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税务资金运动或税收进行监督和反映的专业会计,分为纳税会计和税收会计。我们通常把纳税会计叫作税务会计,其中广义上的税务会计,包括税收会计和纳税会计。而狭义上的税务会计指的就是纳税会计。
2税务会计同税收会计的联系
税务会计和税收会计几乎是一起产生的,税收的存在,注定了税收会计和税务会计的存在,一个负责核算征收税款,一个负责计算应纳税款,是税收活动的两个组成部分。而税法即为这两部分的衔接点,以税法作为准绳,税收会计主要是对所有的纳税人能否正确、足额并且及时地缴纳税金进行监督,而税务会计则是对纳税人自身能否正确、足额并且及时地缴纳税金进行监督。所以他们二者有着内在的、天然的联系。
3税务会计同税收会计的区别3.1会计体系的区别
税务会计和税收会计归存在于不同的两个会计体系当中。税收会计存在于国家预算会计体系内,在外国也叫作政府会计。3.2会计核算难易程度的区别
税务会计是一种核算其经营资金与税收资金相互交叉的运动,其纳税、计税的会计处理及其方法和程序都较为复杂,使纳税会计的核算难度大大增加。而税收会计则是以税务会计核算作为基础,只核算纳税人所缴纳的税款,并对税款的付出与收入进行会计处理,其会计核算比较简单。
3.3会计核算范围的区别
企业内所有应缴纳的税款都包括在税务会计的核算范围以内,例如所得税、流转税以及关税等。但税收会计则需要区分征税机关和税种。在我国关税是海关对于货物进出国境而征收的一种税,海关是主要的征集部门,它需要征收关税以及与进出口货物相关的增值税、消费税。
3.4会计记账基础的区别
税务部门是税收会计的主体,税收会计是非营利性的组织,通常执行改良的权责发生制,也就是在核算税款解缴、征集时以收付发生制作为记账的基础,对需要划分的业务,例如无形资产的摊销、固定资产的折旧等将权责发生制作为记账基础。
3.5会计核算对象的区别
税收资金运动的全过程由税务会计和税收会计的核算对象一起构成。税务会计的主要核算对象包括税后税款缴纳正确性、税款计算的检查,事中税款核算、申报缴纳、税款的计算、事前纳税的筹划等内容。
3.6会计职能的区别
税务会计和税收会计的基本职能是相同的,即监督与核算资金运动。但是他们的具体职能却不相同,税收会计的目标约束着税收会计的具体职能,也就是保证税款安全职能和参与税收管理职能,给制定税收政策提供了决策依据,并且保证税款足额、及时地缴入国库中。
3.7会计目标的区别
一方面纳税人满足了纳税企业管理当局的需要,寻求有效途径进行经济纳税,进行税务筹划,以达到税后收益最大化的目的。另一方面又满足了税收机关的需要,保证足额、及时地缴纳税金。
参考文献:
[1]李丹.从涉税会计信息及其披露看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别[J].金卡工程,2009,(04).
[2]马敏.企业所得税会计两种差异方法的比较研究[J].消费导刊,2009,(08).
[3]敖汀.纳税筹划与企业财务决策[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