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语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语言

语言是知识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媒介。知识的传授、情感的沟通、能力的培养都有赖于教师正确有效地运用语言来实现。恰当的语言,有利于历史教学的生动形象,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历史思维能力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力求严肃、科学、准确

历史中某些语言有严格的时代特征,表述准确是历史教师基本功之一。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而不是“香港”;辛亥革命命的历史意义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而不是推翻了封建统治,文字上相差无几,但意义却完全不同。比如,沙俄和苏联、公元前、公元后。

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历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听得懂是最主要的。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口语化是教学语言最基本的要求。

学生在课上听得懂并且喜欢听,并能积极参与探究,这样才是理想的课堂。那么生动形象的语言就会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三、恰当地选用文学作品语言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历史课堂的生动性、形象性、亲和力和感染力讲述“三国鼎立”的时候,引用名人名言,如易中天“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

盖世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样精彩的语言能够瞬时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快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四、巧妙的运用诗词典故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讲述八年级上册《长征》,师生完成了长征的目的、行军路线、胜利意义基础史实后,教师激情朗诵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同学感受诗词的同时在脑中再次回顾红军的长征路线,认识到恶劣的自然环境,理解并感悟长征精神: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使用简洁、凝练的语言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1.用最为简约的语言表达最为丰富的历史知识。例如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便可浓缩为割地、赔款、通商、关税八个字。

2.使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总结,引导学生回味整个教学内容,达到知识与能力情感的统一,要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如讲解世界史上册“世界的文化杰作”,可以将知识点做一总结,但这节课知识点很少,很容易识记,主要目的是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和意志能力的形成,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积极寻找人生的态度。如果说单纯的问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就是知识的回顾而已。而我是这样结尾的音乐家贝多芬“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在生命的末日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托尔斯

泰经过不懈努力,铸就了“俄国革命的镜子。英雄的伟大不在与他的体魄,而在与他的心灵和品格,我们无法改变我们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拓宽我们的宽度。请同学们做命运的主人吧。”品味作品,把握时代背景,理解作者思想情感,思想受到洗礼,促进人格的形成。

六、使用饱含激情并富有节奏感的语言丰富学生的历史情感

讲到抗日战争时,就适时运用控诉性的语言和采用悲愤的语调陈述,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保持长久活跃的思维状态。

七、用智慧的语言鼓励点评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讲解梵高的作品《向日葵》,我采用多媒体组织学生观察《向日葵》,回答“你都看到了什么?”如有的同学说:向日葵是植物,班级哄堂大笑,我没有笑,我举起了双手,为他鼓掌,点评到:是,它是植物,它是生命力的象征,选择植物托物言志,那么作者要表达什么呢?学生看书回答:热爱生活。这是学习梵高的主要目的,通过多媒体展示了现实生活的优美景物启发学生“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有的说:色彩是黄色,我说19世纪的绘画非常保守,不敢采用鲜艳的颜色,而梵高采用了跳跃的黄色。梵高说,“我越是丑陋无比,越要用鲜艳的颜色勾勒自己”等等,从中我们认识到梵高的绘画特点和人格魅力。教学中会出现有地同学惧怕回答、回答怕错、而有的同学答案会让人尴尬,有的同学答案会让人深受启发鼓舞振奋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智慧地引导鼓励去点燃学生的智

慧火花。智慧性的语言点播,可以激励学生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帮助学生达到思维认识的飞跃。

中学历史教师的语言,应力争做到激情导入,生动、流畅、声情并茂的讲解,而又能突出科学性、逻辑性、哲理性、史学性。从而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统一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