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冲击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冲击及对策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1 人口老龄化内涵
人口老龄化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1956 年联合国提出以65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作为老龄社会的标准。1982 年,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老龄问题大会”上将老年年龄界线定义为60 岁,此后多数学者以60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作为老龄社会的标准,中国老龄委员会目前也使用60 岁作为老年人的年龄起点界线。
2.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趋势
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由1.26亿增长到1.5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0.2%提高到11.6%,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相当于欧洲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人口老龄化年均增长率高达3.2%,约为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在 21世纪,我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2009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与上年度相比,净增725万,增长了0.5个百分点,是历史上老年人口比重增幅最大的一年。平均预期寿命超过73岁。到2010年中国老年人已占全世界22%,60岁以上的老年人1.74亿,约占我国总人口的12.76%,其中80岁以上高龄达到1300万。公报指出,目前全国月人均养老金达到1200元,惠及4700余万人。
由表一2000-2050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我国的发展趋势速度之快。就我国而言, 人口老龄化进程始于 20世纪 60年代中后期,然而,我们目前所面临的却是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未曾出现过的严峻且正在快速进行中的老龄化现状。在 21世纪,我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
表一 2000-205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
80岁以上
8.85 10.86 11.02 11.49 16.09 23.36 高龄系数
100岁以
0.0093 0.0179 0.0266 0.0391 0.0625 0.1126 上高龄系
数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特殊性分析
1.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高速增长
尽管我国人口老龄化起步比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要相对晚,但是近 20年来其推进的速度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1953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仅占总人口的 4.41%,是典型的年轻型人口增长模式。到了改革之初的1982年,该指标上升到 4.91%,近 30年内仅增加了0.5个百分点。进入1990年,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了成年型,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到 5.57%,同一时期的少儿人口比重却大幅度减少。进入新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到7%以上。由此看来,中国人口增长模式由成年型进入老年型,前后仅用了 20年左右,而许多发达国家则用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完成了这一过程的转变。
图一1990年-2050年老年人口每年平均增长率的国际比较
2.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特征突出
我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65岁及以上总体老年人口的比例将从1990 年
的12.2%增加到2020年的19.10%与2050年的34.6%。2050 年高龄人口占总体老年人口的比例大约等于1990年的3倍。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比例以大约等于65岁及以上老人增长速度的两倍超高速增长,达到13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2.25% 。
3.我国老人基数大
本世纪中叶我国65岁及以上老人将超过 3.3亿,80岁及以上老人将超过1 亿。我国本世纪上半叶65岁及以上老人及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数量庞大已是不可改变的趋势。
4.我国老年抚养比大
图二 2000-2050年老年抚养比
5.我国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大
中国人口老龄化水平呈阶梯状分布,即东中西部区域对应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高中低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水平区域差异不均衡,区际间的差异及东部区域的省际差异有减小的趋势,但是总体省际间差异却在不断扩大,尤其是中部和西部区域的省际差异。此外,城乡之间也差异明显,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改变了城乡人口年龄结构,使得农村人口呈老龄化水平明显高于城市,呈现未富先老的特征。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挑战
1老年抚养比上升,制度供养人数增加
老年人口的增多之于社会来说就是老年抚养比的上升,即60 岁以上老年人
口占劳动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见表2)。据预测,从2030 年起,中国劳动人口的绝对数量开始下降。如果现行的退休年龄不变(60 岁),那么劳动人口(15—59 岁) 与退休人口(60 岁以上) 的比例将从2000 年的7 :1,下降到2050 年的2 :1,城市中尤其明显。比如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的时间比全国要提前20 年,45 岁至59 岁的劳动人口对总劳动力人口之比从1990 年的22%,上升到2015 年的46%,而到2030 年,这些劳动力都将退休。
表2 2000-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抚养比
2.退休余命增加,制度给付年限延长
随着社会发展 ,人均寿命越来越长。在我国目前人均寿命己经是72岁。这同时意味着退休余命的增加,人均领取养老金的年限越来越长,需要给付的基金量越来越多。根据我国的养老金计发办法,至少社会统筹部分需要从公共账户中支取 ,而个人账户中的积累额一旦支付完也必须由公共基金来负担。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周期的延长将会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构成威胁,这是整体人口老龄化和老龄人口内部结构老化所带来的必然结果,现行的多种养老制度模式都难以摆脱。
3.随着经济发展,制度内离退休费用刚性攀升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生活质量的改善,而老年人生活的改善离不开养老金水平的提升。从2005年开始,国家连续6次提高企业养老金水平,平均每年涨幅10 % 。全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己由2005年的月人均714元增长到2010年的1200元。另外如苏州地区2004年月人均养老金为826元 ,而 2010年调整后达到 1624 元 ,几乎翻了一倍。尽管这是一项普遍叫好的民生政策 ,但是制度内离退休费用攀升养老金标准的不断提高也为基金的财务平衡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4.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低水平、覆盖范围小且碎片化
由于国家在最初设计养老保险方案时,没有把机关、事业单位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范围。因此,我国目前实行的养老保障制度,大致可以形容为是板块化格局,具体分为以下几大板块:机关,公务员和部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