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及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及保护
(工业设计10-1 任年东)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也是当今国际社会环境和发展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
生物多样性包含三层含义,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遗传多样性是指某个物种内个体的变异性;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态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
三者之中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基础,而物种多样性是关键,遗传多样性含有的潜在价值最大。
2.生物多样性的表现
如果涉足至一片茂密的树林中,你就会更惊讶地发现林子中会有数千种植物、数百种鸟类、数百种蝙蝠以及各种灵长类动物等。
植物间的爬虫类、两栖动物、野生猪科动物以及它们体内和体外的难以计数的寄生虫,在这里达成平衡,互相关连着。
浩瀚多样的生命形态维系人类的生存,形成了多样的食物网和食物链。
对于现在地球上生存的物种数量,人们一直十分关注,同时也一直是一个无法确切知道的谜。
据1994 发表的“系统学2000年议程”估算,如今已发现并得到正式命名的物种约160.4万种,尚未发现的约1千万种至1亿种,另据联合国环境署1996年估算,如今得到定义的物种约175万种。
3.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1).为我们提供了食物、纤维、木材、药材和多种工业原料.
我们的食物全部来源于自然界,维持生物多样性,食物品种会不断丰富。
人民的生活质量会不断提高。
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健康的贡献更是不可估量。
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人们的医疗保健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生物。
目前,已知的具有抗癌潜力的海洋生物就有500余种。
生物多样性还为人类提供多种多样的工业原料,如木材、纤维、橡胶等。
甚至能源——石油、煤、天然气等也是由古代森林所储藏的几百万年前的日光能所提供。
木材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出口产品,现代工业生产还需要开发更多新的生物资源, 以提供原料和新型能源。
生物遗传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基因资源。
每一个物种或品种在遗传组织上都可能是唯一的,即使是一草一木也应该珍惜。
人类未来还会面临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挑战,那些现在看来毫无用处,微不足道的生物,也许将来某一天却能帮助人类免于饥荒,祛除疾病而继续生存下去。
(2).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以及调节气候。
黄河流域曾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
几千年以前,那里还是一片十分富饶的土地,树木林立,百花芬芳,各种野生动物四处出没。
但由于长期的战争及人类过度地开发利用,这里已变成生物多样性十分贫乏的地区,到处是黄土荒坡,遇到刮风的天气便是飞沙走石,沙漠化现象十分严重。
近年来由于人工植树,大搞“三北防护林”工程,生物多样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沙漠化进程
得到了抑制,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受自然植被覆盖和凋落层保护的优质土壤可保持肥力、防止危险滑坡、保护海岸和河岸以及防止淤积作用。
有树木的农田很大程度上使土壤的冲刷危害大幅减少,有利于保持土壤的完整性和最小的侵蚀量。
(3). 在大气层成分、地球表面温度、地表沉积层氧化还原电位以及PH值等方面的调控作用.
例如,现在地球大气层中的氧气含量为21%,供给我们自由呼吸,这主要应归功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地球早期,大气中氧气的含量要低很多.据科学家估计,假如断绝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那么大气层中的氧气,将会由于氧化反应在数千年内消耗殆尽.
(4).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将有益于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保存.
今天仍生存在我们地球上的物种,尤其是那些处于灭绝边缘的濒危物种,一旦消失了,人类将永远丧失这些宝贵的生物资源.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保护濒危物种,对于人类后代,对科学事业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多样性的生物除对人类提供直接价值外,还有很多间接作用,如森林可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微生物可以净化污水、处理垃圾,各种生物为人们提供优美适宜的生活环境.生物多样性不仅是人类生活和未来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整个地球生命的基础. 4. 世界极危物种列举
1.哺乳动物
澳洲毛鼻袋熊白胸狐蝠西太平洋卡洛岛狐蝠金狐蝠阔鼻驯狐猴金竹狐猴双色獠狨塔那河红疣猴银长臂猿中澳粗尾鼠短尾绒鼠白鱀豚达尔文狐太平洋鼠海豚红狼岛屿灰狐西班牙猞猁地中海僧海豹非洲野驴苏门犀黑犀爪哇犀侏儒野猪麋鹿弓角羚羊考布利牛菲律宾水牛大鼻羚
2.鸟类
飘泊信天翁新西兰海燕阿波特鲣鸟安德鲁军舰鸟大鹮朱鹭列山岛野鸭加州秃鹰东方白背秃鹰印度秃鹰钩嘴鸢食猿雕白翼官鸟鸣官鸟白鹤爱基斯摩杓鹬细嘴杓鹬黑嘴端凤头燕鸥红肛凤头鹦鹉小葵花凤头鹦鹉波多黎各鹦鹉灰绿金刚鹦鹉李尔金刚鹦鹉蓝金刚鹦鹉黄腹长尾鹦鹉黄耳长尾鹦鹉猫面鹦鹉栗腹蜂鸟绿喉毛腿蜂鸟彩毛腿蜂鸟黑胸毛腿蜂鸟青腹蜂鸟火冠蜂鸟帝啄木象牙喙啄木鸟科兹美鸫鸟泰国八色鸟鲁克氏仙鹟白胸绣眼鸟长冠八哥
3.爬行类
巴达库尔龟盐水龟金头闭壳龟黄额闭壳龟百色闭壳龟潘氏闭壳龟三线闭壳龟周氏闭壳龟亚洲山龟巴拉望龟苏拉威西叶龟缅甸星龟克莱马尼龟纳吉夫陆龟玳瑁肯氏龟革龟印度鳖纹背鳖罗地岛蛇颈龟澳洲短颈龟扬子鳄奥利诺科鳄菲律宾鳄暹罗鳄史密夫侏儒变色龙斐济冠状鬣蜥牙买加鬣蜥蓝岩鬣蜥辛氏蜥务川臭蛙白头蝰
4.两生类
巴拿马金蛙非洲胎生蟾蜍红带箭毒蛙绿彩蛙红犁足蛙金色曼蛙钝口螈大鲵安吉小鲵
5.鱼类
中华鲟达氏鲟大西洋鲟白鲟锡尔河拟铲鲟阿姆河小拟铲鲟亚拉巴马铲鲟贵玉屈鱼湄公河大鲶加州犬形黄花鱼腔棘鱼
6.植物
裸子植物
水杉瓦勒迈杉印度苏铁德保苏铁灰干苏铁树状苏铁美冠小苏铁佛罗里达红豆杉被子植物
海伦芦荟皮尔兰斯芦荟索赞芦荟白花兜兰虎斑兜兰马达加斯加龟背棕达氏仙茅棕葛氏林椰锥形梅洛仙人掌迪那肯梅洛仙人掌白梅洛仙人掌山地瓶子草沉香费朗科西大戟花前大戟图拉大戟五小叶槭
5.世界已经灭绝物种列举
据不完全统计: 18世纪灭绝的动物32种, 19世纪灭绝了56种, 20世纪灭绝了120种。
白令海峡的史德拉海牛于1768年灭绝;渡渡鸟于1799年灭绝;恐鸟于1800年以后灭绝;大海雀于1844年灭绝;南非拟斑马于1883年灭绝;西非狮于1865年灭绝;阿特拉斯棕熊于1870年灭绝;南极狼于1875年灭绝;美国缅因洲海鼬于1880年灭绝;牙买加仓鼠于1880年灭绝;中国白臀叶猴于1882年灭绝;斑驴于1883年灭绝;澳洲小兔猼于1890年灭绝;昆士兰毛鼻袋熊于1900年灭绝;圣诞岛虎头鼠于1900年灭绝;澳米氏弹鼠于1901年灭绝;白足澳洲林鼠于1902年灭绝;南加利福尼亚猫狐于1903年灭绝;纹兔袋鼠(澳洲大陆)于1906年灭绝;西袋狸于1910年灭绝;东袋狸于1940年灭绝;北美白狼于1911年灭绝;卡罗莱纳鹦哥鸟于1914年灭绝北美旅鸽于1914年灭绝(数十亿只不到一个世纪时间灭绝);基奈山狼于1915年灭绝;佛罗里达黑狼于1917年灭绝;堪查加棕熊于1920年灭绝;新墨西哥狼于1920年灭绝;中国犀牛于1922年灭绝;澳豚足袋狸于1926年灭绝;澳花袋鼠于1927年灭绝;澳巨兔袋狸于1930年灭绝;新南威尔士白袋鼠于1930年灭绝;巴厘虎于1937年灭绝;巴基斯坦沙猫于1940年灭绝;亚洲猎豹于1948年灭绝;喀斯喀特棕狼于1950年灭绝;中国豚鹿于1960年灭绝(现已找到);墨西哥灰熊于1964年灭绝;德克萨斯红狼于1970年灭绝;台湾云豹于1972年灭绝;西亚虎于1980年灭绝;爪哇虎于1980年灭绝;危地马拉鸊鷉于1987年灭绝;加拿大黑足雪貂于90年代灭绝;亚欧水貂于20世纪末灭绝. 旅行鸽于50年代灭绝;羊耳蒜:森林采伐造成本兰科植物绝灭;沼泽兰:湿地开发造成本兰科植物绝灭;石唇兰:园艺采集造成本兰科植物绝灭;明党参、绶草:药材采挖造成这两种野生植物的绝灭;工蕨、雷尼蕨、古蕨、褐蕨、种子蕨、海伦娜橄榄、莱尼蕨,灭绝于约四亿年前后
6. 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
据统计,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居世界第八位,北半球第一位。
同时,中国又是生物多样性受到最严重威胁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原始森林长期受到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人为活动的影响,其面积以每年0.5104km2的速度减少;草原由于超载过牧、毁草开荒的影响,退化面积达87 104km2。
生态系统的大面积破坏和退化,不仅表现在总面积的减少,更为严重的是其结构和功能的降低或丧失使生存其中的许多物种已变成濒危种或受威胁种。
高等植物中有4000种~5000种受到威胁,占总种数的15%~20%。
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就占156种,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我国濒危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中华鲟;华南虎;朱鹮;褐马鸡;扬子鳄;黑颈鹤;藏羚羊;麋鹿
我国濒危植物:桫椤;银杉;百山祖冷杉;普陀鹅耳枥;羊角槭;绒毛皂荚;膝柄木;人参;金花茶;珙桐;水杉;望天树;秃杉;长苞冷杉;天目木兰;红豆杉……
7. 生物多样性损失的原因
(1). 自然原因
一是物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
其一是物种的形成与灭绝是一种自然过程,化石记录表明,多数物种的限定寿命平均为100~1000万年。
其二是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或变异性、适应性比较差,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难以适应,因此而面临灭绝的危险。
如大熊猫,其濒危的原因除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以外,与其本身食性狭窄、生殖能力低等身体特征有关。
二是环境突变(天灾),如地震、水灾、火灾、暴风雪、干旱等自然灾害。
三是气候变化,它常与区域性植被格局的改变有关。
涉及全球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区域性厄尔尼诺效应和季风规律以及地方性火灾对北方森林、珊瑚礁、红树林、湿地等会有强烈影响。
(2). 人为原因
由于人类对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同时又过多的重视经济发展,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淡薄,从而导致生境破坏时有发生;对生物资源开发过度,有些甚至是掠夺式的开发;环境污染严重;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重视不够以及制度的不健全,这些都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a.生境的丧失、片断化、退化
生境的片断化是指一个面积大而连续的生境被分割成两个或更多小块残片并逐渐缩小的过程。
多种人类活动都可能导致生境的片断化。
如铁路、公路、水沟、电话网络、农田以及其他可能限制--生物自由活动的分隔物,和自然保护区内修筑公路等人为设施。
特别是由于这些人为设施的建立,使得动物的活动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其觅食、迁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种子的散布也会受到影响。
因而引起动植物种群数量下降并引起局部灭绝。
同时由于生境的片断化,阳光、温度、湿度及风的变化,也会导致一些物种濒危、甚至灭绝。
另外生境的片断化有助于外来物种的入侵,进而威胁到原由物种的生存。
生境退化则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于经济发展、过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场退化严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机能衰退,从而对其生存构成威胁。
栖息地破坏,片段化甚至丧失已成为我国一些兽类数量减少、分布区缩小和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
伐木和占地是中国生境被破坏的两大主要原因。
天然林的大幅度减少直接威胁到从苔藓、地衣到高等物种的生存。
此外伐木也是导致森林火灾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在过去25年内因森林火灾共损失了860万公顷的森林。
以农业和建设为目的的占用森林、湿地和草原则是生境破坏的另一个原因。
据估计,中国目前农田的1/3本来是处女林,这一问题在中国热带地区尤为严重。
而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沿海湿地的一半左右已经发生改变,高原湖泊周围的湿地也损失严重。
另外,1950~1980年间中国湖泊面积减少1/10。
b.掠夺式的过度开发
许多生物资源对人类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业化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人类对之的需求随之迅速上升,其结果导致对这些资源的过度开发并使生物多样性下降。
而当商业市场对某种野生生物资源有较大需求,通常会导致对该种生物的过度开发。
典型的实例是人类对海洋鲸类的猎捕活动与鲸类数量的消长之间的关系。
我国许多药用植物,如人参、天麻、砂仁、七叶一枝花、黄草、罗汉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经很有限了,如果仍不加限制必然导致灭绝。
其中偷猎、滥挖走私野生动物行为对生物的多样性威胁最严重。
c. 环境污染
水体污染:水体污染能够对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生命周期的任何发展阶段,产生亚致死或致死作用,影响他们的捕食、寻食和繁殖。
其中亚致死的水体污染对水体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更为突出、普遍、久远。
在这种环境中的生物繁殖能力下降、生长缓慢或者死于环境胁迫有关的疾病。
而水体富营养化能使水体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昆明滇池即是一例。
土壤污染:土壤污染通常会使当地植被退化,甚至变成不毛之地,同时土壤动物也会变的稀少甚至绝迹,其生物多样性比未受污染区显著下降。
如矿区、尾矿堆积地一、矿区废弃地以及垃圾填埋废弃地都少有树木生长。
空气污染: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均能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失,并对生态系统构成危害。
经各种途径进入空气的二氧化硫、氨、臭氧等能直接杀死生物。
来自冶炼厂废气中的有毒金属能直接毒害植物。
而由于臭氧空洞、酸雨以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所引发的温室效应等造成的生物多样性损害、减少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和重视,特别是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和酸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外来物种入侵: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很大威胁。
其入侵方式有三种:一是由于农林牧渔业生产,城市公园和绿化、景观美化、观赏等目的的有意引进或改进,如在滇池泛滥的水葫芦、转基因生物;二是随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传入的物种,即无意引进,如因船舶压仓水、土等带来得新物种;三是靠自身传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而传入,即自然入侵。
d.制度原因
虽然我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生物多样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
主要表现在:虽然国家已把环境保护的成效纳入政绩考核之中,但有些地方政府并未把此真正纳入工作计划;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等)对此重视不够,缺少相关具体实施细则、行动及专业人员。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物种及其生境的有效方法,我国已建立数目众多的保护区,但相对与国土总面积而言是不够的,而且部分保护区管理混乱、土地权属不清等也需要完善。
在法律制度方面,虽已实施《自然保护区条例》多年,但毕竟在法律效力上位阶较低,调整面窄,处罚力度不够,故需要进行新的立法以保护自然保护区、物种及其生境。
而在外来生物入侵问题上,虽有一些法规涉及,如《进出境动物检疫法》但没有专门法规对此做相应调整,法律漏洞较大。
此外,由于经济发展;新的城镇、水坝、水库、矿区的开发、建设;旅游活动以及国际合作不充分也会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
8.保护措施
(1).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和制定《自然保护区立法》
自然保护区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双重性质,并且是一定的空间范围的区域。
在我国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和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地的陆地水域和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据《世界资源》1997年的统计,全世界已建立较大面积的保护区1.04万个多,许多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进行了专门立法。
如,英国《国家公园和乡土利用法》,日本的《自然公园法〉,等。
这些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取得很大成效。
故我国有必要抓紧制定一部《自然保护区法》,对由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设、管理、开发和利用而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和对珍稀濒危物种实施移地保护双管齐下。
(2).防止外来物种和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
外来物种入侵不仅对当地生物构成威胁,同时对经济和人体健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一些国家对此进行了立法。
如美国先后颁布或制修订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外来物种预防和执行法》、《国家入侵生物法》、《外来有害生物预防和控制法》、《联邦有害杂草法》等;
我国虽有一些法律法规涉及外来物种管理,如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农业和林业局分别建立了水生和陆生野生动物引进审批制度;《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动物防疫法》和《植物检疫条例》。
但是目前尚无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专门法规。
《中
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涉及到外来入侵物种物种,但未制定专门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行动计划,所以中国急待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确保生态安全和保护本国生物多样性。
如设立引种许可证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外来物种入侵预警机制。
另外,对外来物种进行普查和有计划清除,也很有必要。
(3). 在保护中持续利用生物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提供生态就业,带动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
虽然全世界已建立众多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多形式保护方法方式,但相对于地球生物圈而言,其保护的生物多样性是有限的。
因此人们认识到,有效和长期可信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
指对生物资源的利用应以使生物多样性在所有层次上得以保护、再生和发展。
对保护而言,没有合理利用也就没有保护。
利用自然保护和发展旅游业就是一例。
不但有经济效益,实际上也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从而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这本身就是社会效益的体现,也是自然保护的价值体现。
另外建议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并将其纳入他们的生产计划中,鼓励生物的资源利用方式的多样化。
包括根据当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实施传统的农业和林业措施;推进科研与教育;采取必要的办法使保护区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和进行迁地保护。
(4). 国家合作与行动
在生物多样性问题上,世界各国的共识是生物多样性问题不是局部的、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问题。
联合国有关组织、世界科学界和各国政府部门认为国际合作是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方面。
因此我国政府应积极的参与国际合作加入协定,联合打击跨国非法贸易与捕猎。
加强科研协作,但要注意主权与产权问题。
我国已加入的公约协定有《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国际捕鲸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热带木材协定》、《关于保护特别水禽的重要湿地公约》等等,为了更好的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应积极的开展国际合作,并制定相关的实施计划与细则,在必要的情况下制定相关行政法规或法律。
(5). 加强保护生物多样性教育与宣传, 增强公民自我环保意识
从整体和局部看,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好坏,大量资料表明,凡是受环保教育程度越低的国家和地区,通常生态环境破坏频率越高、程度越深、问题也越多。
而对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社会问题来说,除发展外,更多的应加强民众教育,广泛、通俗、持之以恒地开展与环境相关的文化教育、法律宣传,培育本地化的亲生态人口。
特别值得重视和提倡的是利用当地文化、习俗、传统、信仰、宗教和习惯中的环保意识和思想,如民族地区的龙山、凤水,进行宣传教育。
另建议在中小学中专门开设环境课程或在自然、化学、生物、地理及中进行环保教育,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课外活动。
此外,加快对全国生物多样性的清查;根据实际情况变更动植物保护级别;恢复破坏的生态系统;及对一些重点珍稀濒危物种进行人工繁育和扩群工作,也很有必要。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是一件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参与,不仅需要政府,更需要民众;不仅需要单个学科,更需要多学科;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而是全球的共同参与与合作。
参考文献:
[1] 王羲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 1998
[2] 韩德培主编环境保护法教程法律出版社 1998
[3] 曹志平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
[4] 毛文永、刘剑平全球环境问题与对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5] 熊治延环境生物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6] 王丰年论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清华大学学报 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