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利与弊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利与弊
——读《新高考来了》及相关文章的感想
华中师大一附中谌祖享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历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从生存型社会进入了发展型社会,更高水平、更加优质、更为公平的教育成为社会普遍的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完成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在《纲要》的指导下,教育部出台了由上而下的高考改革制度,来倒逼高中教育的改革。《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总体要求是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各类人才、维护社会公平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增加学生选择权、完成科学选才为基本原则,以试点先行、全面推进、建立分类考试和综合评价以及多元录取为总体目标。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高考改革无疑是国之大事。在中国,高考是重要的人才选拔渠道,考试可能关系到个体的一生。所以,一切以考分为基准,是维护公平的体现。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发现现行高考存在的弊病越来越明显。比如,有人形容现在教育出来的孩子就像工厂里的标准化产品,每一个都一样。这样的话虽然有点偏颇,但确实道出了人才培养的局限性。这些年,包括教育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内的社会诸方面都呼吁加快推进高考改革。这个话题也一直是近几年全国两会的热点话题。去年,湖北省正式发布《湖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根据方案,湖北新高考将实施“3+3”模式,文理不分科,外语可考两次;高校在录取时,将依据考生语、数、外全国统考成绩和自主选择的三门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情况,择优录取学生。
新一轮高考改革要求实现由总体公平向科学公平的飞跃。所谓总体公平,是指统一考试,同台竞技,不论特长和爱好,大家考的都一样。所谓科学公平就是说,在总体公平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教育的个性化发展,给孩子更多的人生规划空间和自主选择权。新的高考改革方案赋予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权,这一点非常重要。一方面,高考过来人都深有体会,不少学生因为对某一科不感兴趣,导致分科时选文选理左右为难。为此,老师没少操心,学生自己更是难受。另一方面,赋予选择权对于高中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成长历练。正因为高考科目选择非常重要,需要慎重,这才更能让孩子学会如何独立选择。现在,在高校中,不少大学生存在选择恐慌症的问题,正是因为他们缺乏独立选择的经历。这恰恰也是“成年未成人”的体现。新高考“语数外+选3”的学考模式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此,至少从制度设计上来看,它的初衷善意非常清晰,这样的高考改革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然,这样的改革也给教育部门和高中学校出了不少难题。因为学生要选课,那就意味着,必然会出现走班上课的情况。一个班里的同学,因为所选的三门科目不一样,他们要与其他班的同学重新组班上课。这样就必然要求科学有序地组织。这种组织不仅包括教师教学而且包括后勤保障。因为走班,可能大部分教室都会成为公共教室,学生也不再有固定放课本的教室。硬件配备和老师配比跟不跟得上,都是绕不过去的问题。再加上,由于地区经济差距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依然存在,这个制度可能会在实践中产生一些新的次生公平问题。另外,分层的学科课程和综合的主题课程建设,长短课时的结合,课堂教学的改革,选课和生涯指导的机制探索,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落实,学分制和绩点制实施,教研制度的保障等,都给高中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因此,如何让高考改革从制度设计上的“看起来不
错”变成在实施过程中的“确实不错”,仍然需要做很多工作。
在一些先行先试的省市,许多学校出现了师资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有的学科老师不足,有的学科老师可能会出现没有课可上的情况。有的学校走班管理尚未成熟,老师与学生之间是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最要命的是,所有课都是固定死的,一旦老师请假,课根本无法调,因为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要你一调课,肯定就有学生听不到你的课。不同学校的硬件设施存在差异,学校规模较大的学校,利用原来的教室和专用教室,可以解决走班带来的空间问题;学校规模较小的学校、专用教室较少的学校,面临走班教室不足问题。新高考模式下,不分文理科,十多门课要开齐开足,存在教学容量与教学课时之间的矛盾。一些学科课时数不够,只能超时超量配备。这就引出学业负担加重问题。竞争的现实与减负的愿景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甚至更加尖锐。
任何一项改革都有其积极的意义,也一定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改革举措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毕竟高考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关系到千家万户。所以,高考方案不仅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接地气”。这场改革带来的一些乱象值得重视。例如:更多的考试给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带来前所未有的沉重负担。有的地方一年两考变成一年多考,学生由原来的一次冲刺,变成了现在的反复冲刺。十月份冲一次,四月份冲一次,六月份还要冲一次。折腾得考生、教师和家长疲惫不堪。正常的假期没有了,正常的休息没有了,正常的生活没有了,没日没夜没完没了的应付考试。为了赶进度,没有自修课,没有活动课。铺天盖地的周考、综合考、联考、模拟考、学考、选考,考得昏天黑地!为了在考试中占得先机,有的寒暑假开始提前上课,星期天加班加点,节假日完全取消。每次选考成绩出来之后,所有学生又得来一次重新洗牌:选考三门和英语都考好的,只剩下语数两门课;选考三门考得好的,只剩下语数英三门课。最惨的是选考都不满意的,六门课都要从头学起。结果是成绩越好,负担越轻;成绩越差,负担越重。有的学生余下的大半年只需要学习两门课,有的学生则要学六门课。还有,许多学生在高中前一年半左右就已经学完了高中所有新课,余下的一年多时间全部拿来复习。这就是变相把应届学生变成复读学生,扼杀学生的灵性。更可笑的是,外语现在变成一年两考,加之总分150,使外语成为凌驾于所有学科之上的“最重要”的一门课。可怜的外语教师,别的选考课考完之后教师都可以轻松一下,只有外语不可以,因为绝大部分学生都得考第二次,哪怕考了130分,许多学生也不会死心,还有20分的空间,那是绝对不可以放弃的。
改革的设计者可能会认为,所有人就像机器一样按照他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想出的程序操作,可是他不知道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复杂性。人性是趋利避害的,人们会按自己的需要变通执行方案,甚至会采取极端方式应对新高考。例如,个别学校把高中三年分成三块:高一专学历史地理生物技术,高二专学物理化学英语,高三专学语文数学。有些学校在考试之前一个月左右基本停掉本次考试不考的科目。学校之所以这样安排,原因很简单,非当前备考学科你上了也没人听。一些比较薄弱的学校,为了避开更强的竞争对手,就采取田忌赛马的方式,选择重点学校不参加考试的时机参加某个学科的学考或选考,这样可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考试变成了赌博,几乎每所高中都要对考试做出策略性安排,选择适合本校学生考试的最佳时机。重点中学的学生越考越轻松,普通中学的学生越考越沉重。
对于这次改革,似乎几年来也搞过调查座谈之类,但是我估计那些调研基本就是走过场而已,因为许多细节还缺少科学合理的论证,否则就不会让这么多的学校摸着石头过河,产生许多困惑和困难。千万不要用改革中的困难和问题是在所难免的来解释这一切,请更多地想方设法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