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感想与认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感想与认识

1.错别字的危害

上世纪五十年代,城乡通讯还比较落后,几乎没有电话。有亲友在城里工作的,一般都是书信往来,万不得已也有去打电报的。因为电报虽然快,但要按字算帐把钱多;如果碰到深更半夜送电报,就弄得收报人很紧张,所以非急事、要事是不打电报的!

那时农村文盲多,不少人目不识丁连个“扁担大的一字都认不得”。写封信要麻烦“大笔先生”,寄封信要跑上几里路上街贴“龙头”(邮票),真够麻烦的!

一天,有英叫刚升小学三年级的姑娘晓芳,给她在上海工作的爸爸祥安写封平安。写完后,晓芳给妈妈读了一遍,有英很开心,姑娘会写信了,以后可不要麻烦人家了!

谁知祥安接信后心急如焚,“家里小鬼闹得很,害得父亲还要上吊”,出了人命案怎么得了?立即跟领导请了假,从上海的“十六铺”往家赶。

祥安气喘吁吁赶到家正是午饭时光,父母和妻子、女儿正围在一起吃饭,祥和得很。大家见了面高兴之余,有点莫名其妙。

哦!问明缘由,是晓芳给爸爸的信中有两个错别字,把家里情况说的非常糟糕。你说祥安看到信后能不急急忙忙赶回家么?请看祥安带回来的信:晓芳给在爸爸的信中是这样写的,“爸爸……妈妈说大忙忙过了。麦子也收到家了。家里的小鬼闹得很,妈妈说弄又弄不走,真要把人害死呢!……还有,妈妈还说爷爷就要上吊了……

哦!原来如此。是晓芳把兔子的“兔”字写成了“鬼”字,把上调的“调”子写成“吊”字,“小兔”变“小鬼”,“上调”变“上吊”,不吓人么?

晓芳难为情了,脸胀得红红的,她悔恨、内疚、自责,她意识到错别字是这样害人......。家里人没有骂她、怪她,只是鼓励她几句,要她以后好好学习。

哈哈,“闹鬼”——原来是一场虚惊!

正是:“一字值千金,何必不用心?”

2. 学生错别字形成的原因

错别字,分开来说就是错字和别字。错字:写字时因笔画或构件错误,写成了本无其字的字。别字:写字时,因形、音、义的影响,把甲字写成了乙字。在小学阶段,学生写错别字是常见的事,这种疑难病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原因。

(1)汉字本身的特点

1)结构复杂。汉字结构差别大,仅《新华字典》就收集了8000多个汉字,不同的结构成分约有1000个笔画之多。还有每个字形体差异小,多一笔,少一笔,长一点,短一点,就成为不同的字或不成为字。

2).同音字多。在普通话中,有1000多个单音节同音字。如果不计声调,汉字仅有418音节,每个音节平均有同音异形常用字733个,存在一字多音、一音多字的现象。这些汉字的特点,是学生在学习上的难点,也是导致学生写错别字的一个重要原因

(2).小学生的心理原因。

1)注意不稳定,粗心大意: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年龄越小,注意时间就越短,要让小学生将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在无趣的写字练习中,小学生是难以忍受的。他更倾向与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无意注意。在这样的过程中,错别字现象就有可能产生。

2)记忆不清,似是而非地臆想。由于汉字的音和形分离,有时学生能够读出字音,却记不清字形,于是有的学生进行似是而非的类推,从而造成错误。

3)感知不精确,辨析不准确。小学生的知觉还比较笼统,未形成精确的分化能力。由于孩子的空间知觉特别是左右方位知觉不完善,常常将字写的左右颠倒。

(3).社会用字的原因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家为了标新立异,在街头、报刊、影视上,会故意使用一些错、别字。有的甚至是错误百出,一句话正确的没几个,而很多都是常用字词。比如蚊香广告上的“默默无蚊”;摩托车的“骑乐无穷”;美容店的“我型我塑”等等。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这势必会给小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使他们无所适从,从而产生错别字。

3.我的感想

面对这么多错别字做的广告,我心想:汉字是我们的祖先一辈辈的繁衍过来的,浓缩了中国文明的精华,却在我们这一代用无数的错别字做广告,这样的

人简直是中国的耻辱,践踏了我们中国的文化瑰宝——汉字。真是“非人哉”还有一点商家要靠自己的实力搏得人们的好评,而不是侮辱我们的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