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土和冰川地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冻土地貌
冻土及冰川地貌
地质工程1004班
1009040424
伊磊
2013/1/1
冻土地貌
摘要:冻土在地球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高度地带性。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多年冻土带都可分出连续多年冻土带和不连续多年冻土带。研究冻土地貌,是解决水资源紧缺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冻土,冰川,冻土地貌,冰川地貌,实际意义。
一、引言
在高纬度及高山地区,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大气降水多为固体状态,形成长年不化的积雪,且逐年增厚。地表一定厚度的积雪,经过一系列物理变化称为具可塑性的冰川冰。冰川可在其本身的压力及重力作用下流动,这种运动的冰川冰称为冰川。
冰川是塑造地表形态的巨大外力之一,冰川进退引起海平面升降,造成海陆轮廓的巨大变化,冰川流经地区由于受到冰川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以及冰川消失或退缩,形成一系列独特的冰川地貌。
二.冻土
冻土概述
凡处于零温或负温,并含有冰的各种土(岩),统称冻土。
冻土按其冻结时间的长短,可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两类。前者指冬季冻结,夏季融化的土层。后者指冻结持续多年,甚至可达数万年的土层。冬季冻结,一、二年内不融化的土层称为隔年冻土。隔年冻土是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的过渡类型。
多年冻土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融冬冻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土层。活动层在冬季冻结时与多年冻土层能完全衔接起来,称衔接多年冻土,活动层在冬季冻结时不与多年冻结层衔接,其间隔有一层未冻结的土层,则称为不衔接多年冻土。如今夏融化深度小于去年冻结深度,结果便在活动层与多年冻土层之间出现一薄层(一般厚0-20cm)隔年冻土层。隔年层可以保留一年或数年。
冻土层的温度是随着气温而变化的,地温变化的幅度以地表最大,随着深度加大而减小,至某一深度,其值等于零。这个深度称地温年变化深度。在此温度下地温不发生年变化,而在地热影响下,随着深度的增加地温又逐渐增加。地温年变化深度处的地温值称年平均地温,在多年冻土地区,其值为负值,其值越低,则冻土越厚。其值升高,说明冻土退化。
冻土的分布规律
我国冻土分布在东北北部地区、西北高山区及青藏高原区。冻土面积约21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22.3%。
冻土在地球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高度地带性。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多年冻土带都可以分为连续多年冻土带和不连续多年冻土带。在纬度地带性上,自高纬度向
中纬度,多年冻土埋深逐渐增加,厚度不断减小,年平均地温相应升高。由连续多年冻土带过渡为不连续多年冻土带、季节冻土带。如欧亚大陆极地区域冻土出露地表,厚达千米以上,年平均地温-15℃;到北纬60°附近,冻土厚百米左右,地温升至-3℃- -5℃;至北纬约48°,冻土厚仅数米,地温接近0℃。在我国东北和青藏高原地区,纬度相距一度,冻土厚度相差10-20m,年平均地温差距0.5-1.5℃。
高山地区冻土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海拔高度的变化。海拔愈高,冻土埋深愈浅,厚度愈大,地温愈低。我国西北部山区,每升高100-150m,冻土埋深减少20-30 m,厚度增加30 m,地温降低1 m。
冻土分布的地带性规律,经常受到海陆分布、组成物质和地貌部位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干扰。大陆性气候虽不利于冰川的成长,却有利于冻土、冰缘的发育。故欧亚大陆冻土最南界限比北美南移纬度达5度。在连续冻土带的潮湿细粒土地段的冻土,经常比干燥沙砾石地段的冻土埋藏深度较浅,厚度大,地温低。在同一山地的南、北两侧山坡,冻土的温度、厚度和分布下限亦颇有差异。
冰川形成及冰川地貌
冰川的形成
冰川或称冰河是指大量冰块堆积形成如同河川般的地理景观。在终年冰封的高山或两极地区,多年的积雪经重力或冰河之间的压力,沿斜坡向下滑形成冰川。受重力作用而移动的冰河称为山岳冰河或谷冰河,而受冰河之间的压力作用而移动的则称为大陆冰河或冰帽。两极地区的冰川又名大陆冰川,覆盖范围较广,是冰河时期遗留下来的。冰川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也是地球上继海洋以后最大的天然水库。七大洲都有冰川。
冰川地貌
山岳冰川地貌
山岳冰川地貌的规模不及大陆冰盖地区,但更为复杂。因为还受山地地形以及冰缘雪蚀、雪崩和寒冻风化作用的影响。这里由上到下可分几个垂直带:雪线以上是以冰斗、刃脊和角峰为主的冰川和冰缘作用带;雪线以下和终碛垅以上为冰川侵蚀-堆积地貌交错带;最下部为终碛和谷地冰水平原(阶地)带。
按照冰川的规模和形态,冰川分为大陆冰盖(简称冰盖)和山岳冰川(又称山地冰川或高山冰川)。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地球的高纬和中纬山地。其类型多样,主要有悬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山麓冰川。
⑴悬冰川(hanging glacier),山坡上的积雪,在适宜的条件下形成悬贴于山坡上的冰川而不下降到山麓。它的规模较小,是冰川发育的雏形,当气候进一步变冷和降雪增加时,可发展成峪冰川。
⑵冰斗冰川发育在山坡或谷源呈围椅状洼地中的冰川。规模中等,大的面积可达10平方公里以上,小的不足1平方公里。轮廓近似于卵圆形,有时呈三角形。由冰斗内长期积雪而成。表面常呈凹形,向冰川出口处微倾,但无明显的冰舌,多分布在雪线附近,主要靠冰斗后壁发生的雪崩和冰崩补给。冰体很少向外流动。一旦积累多于消融,冰川便越过前缘流出而成漫出冰川。
⑶山谷冰川又称谷地冰川(谷冰川)、冰河。指沿着山谷运动的冰体。由降落在雪线以上的积雪在重力和压力下形成。具有明显的粒雪盆和冰舌两部分,补给和消融基本平衡。规模较大,长达几公里至几十公里,厚度可达几百米。运动速度较快,每年可达数十米乃至一、二百米。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取决于谷底的坡度。形态多样,可分为单式山谷冰川、复式山谷冰川、树枝状山谷冰川和网状山谷冰川,还有一些特殊的类型。若干冰流汇合,常造成彼此并列或相互重叠的冰川组合。
⑷山麓冰川往往由多条山谷冰川向山麓作扇形伸展,相互连接而成。为介于山岳冰川和大陆冰川之间的一种类型。如北美洲阿拉斯加的马拉斯庇那冰川。山麓冰川往往是几条山谷冰川从山地流出,在山麓地区扩展、相互连接而成一片宽阔的冰原,运动速度很慢,分布亦不受下伏地形限制。当山谷冰川从山地流出,在山麓带扩展或汇合成一片广阔的冰原,叫山麓冰川。
冰原、冰帽和冰盖
⑴冰原(Ice sheet)是指两极地区覆盖在大面积陆地上的大量冰雪,表面平坦。现在仅格陵兰岛和南极洲才有大面积的冰原。格陵兰冰原将全岛覆盖,仅在狭窄的边缘有少量岩石露出。因为动、植物贫乏,故有人将格陵兰的冰原称为"冷荒漠"。南极洲冰原不但将全陆地覆盖,而且有些地方扩大至海上。冰原的厚度有些地方可达数千米。
⑵冰帽又称冰冠、冰穹。是一种规模比大陆冰盖小,外形与其相似,
而穹形更为突出的覆盖型冰川。在压力不均匀情况下,冰体内的冰从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漫流。它是大陆冰盖和山岳冰川的过渡类型。多分布在一些高原和岛屿上,故又有高原冰帽和岛屿冰帽之分。冰岛的伐特纳冰川即是一例。
⑶冰盖,是一块巨型的圆顶状冰,覆盖着广大地区的极厚的冰层,覆盖少于50000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一般常见于高原地区),覆盖面积超过50000平方公里的叫做冰原。
山岳冰川剥蚀地貌
⑴冰斗:山岳冰川源头由雪蚀和冰川挖掘共同营造的围椅状盆地。典型的冰斗,由岩盘、岩壁和岩槛组成。
⑵刃脊:由冰斗不断扩大、斗壁不断后退而形成的相邻冰斗间的刃状山脊。
⑶角峰是指由几个冰斗所围成的山峰,因冰斗后壁不断后退,使所围山峰成为高耸尖锐的山峰。
⑷冰槽谷:主要由冰川侵蚀而成的谷地。因受冰川侵蚀,其谷两侧有明显的谷肩,谷肩以下的谷壁陡直,谷底宽平,横剖面呈"U"形,纵剖面大致呈阶梯状。
⑸悬谷:在冰川时代时,主冰川与次冰川的交会处,由于次冰川的重量小于主冰川,因而对地面的刨削深度也大不如主冰川,到后来冰川时代结束了,站在主冰川谷底部望向次冰川谷,就像是一道悬在半空中的裂谷。
⑹羊背石:冰川底下的岩石突起部分,因冰川在上面运动而逐渐侵蚀变成圆顶的小丘。羊背石迎冰面较平坦,光滑,微倾斜;羊背石背冰面较陡,不平坦,有被拔蚀而形成的阶梯。冻土地貌和堆积物
冻土地貌
⑴石海、石川和岩屑坡
冻土区长期处于负温,物理风化强烈,岩石长期处于负温条件下呗冰劈作用破坏,地面广泛裸露冻裂的岩块和碎石,称为石海。岩块受重力作用往沟谷洼地聚结成带,因冻胀、收缩和春季底土解冻使石块整体往下蠕动,称石河。不对称谷地缓坡上的寒冻风化崩解岩屑,沿坡下移,堆积成岩屑坡。
⑵冻融泥流阶地和堆积物
冻融泥流指冻结的饱水松散土层和风化层解冻后,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发生缓慢流动或蠕动的现象。其堆积物称冻融泥流堆积。主要由粘性土和砂砾组成,是一种没有层理和分选性的杂乱尤章的堆积物,成分与坡地的岩性一致,常有泥炭、古土壤夹层。在滑移过程中遇阻,常出现小型褶皱、断裂或形成台阶状的泥流堆积体,称泥流阶地。
⑶冻胀丘和冰核丘
冻胀丘(又称冰堆丘):是由于地下水受冻结地面和下部多年冻土层的遏阻,在薄弱地带冻结膨胀,使地表变形隆起,称冻胀丘。冰锥是在寒冷季节流出封冻地表和冰面的地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