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之聪明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中国人之聪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林语堂的有关内容。

(2)了解杂文的文体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品味在幽默的语言背后蕴含着的作者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忧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情感,领悟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深沉的文化思考。

【重点与难点】

1.文字略显艰涩,背景较久远,文章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故学习这篇文章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

2.品味在幽默的语言背后蕴含着的作者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忧虑。

【教学方法】诵读、情境、讨论

【教时安排】2课时

【教具准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这代人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学会“外圆内方”、要懂得“明哲保身”,要谨记“不争、不显、不露”。唯有这样,才是最聪明的处世之道,“揣着明白装糊涂”才是真的有智慧。这些生存的信条不只是在我们这代人中流传,这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明沉淀,在接受这些信条的过程中,你是否对国人的这种“聪明”观念有所反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林语堂的散文《中国人之聪明》,一起来感悟下大师的见解吧!

二、讲授新课

(一)知识积累

1.林语堂

我们之前学过林语堂的一篇散文《我的戒烟》,大家再来说说你掌握的有关林语堂的内容吧!

学生举手谈自己检索的有关林语堂的知识,用游戏的方式在给定的若干信息中整合出一个作家。

教师补充播放视频《大师的另一面——说说林语堂》

2.写作背景

《中国人之聪明》写于上世纪30年代,是一篇杂文。先生受《星洲日报》之邀撰写,作者说“搁笔后颇有骨鲠之感,乃转抄一纸”,“使与国内同胞相见”。由于此文是由英文翻译过来的,再者由于林语堂的语言风格,很多地方不避文言,所以本文语言不免艰涩。

(二)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疏通文字,解决文字上的障碍,为理解文意打下基础。

1)学生自己阅读,标注阅读中的困难。

2)带着困难再次走进文章。

3)课堂朗读。

2.体会四个问题:

1)作者所说的“聪明”是何意?

2)“聪明”的后果是什么?

3)“聪明”的文化根源是什么?

4)作者的感情基调如何?

3.解题

反复读几遍,品味一下,文章的标题给你什么感觉?把“中国人之聪明”和“中国人聪明”对比一下。

明确:作者对“中国人之聪明”有着一种不以为然,可见作者的态度是幽默中讽刺。

第二课时

(三)合作探究

1.解析1-3自然段

1)由郑板桥、陈眉公导入,可知这与糊涂相对的“聪明”实际上是中国人的一种处世哲学,即把所有的“聪明”都用在装糊涂上,糊涂倒成了“聪明”的最高境界。这相当于“精明”。

2)这种“聪明”的后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3)这种“聪明”的文化根源是老庄的道家思想。

2.解析4-8自然段

1)这种“聪明”用于做人如何,用于做官如何?

明确:这种“聪明”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国民性。这种哲学仅仅用于做人,可以算作一种生存智慧(明哲保身);用于做官,则表现为一种圆滑世故,所谓的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可以得到世俗的名利与权势。

2)如果一个民族以此来处理国事,结果会如何?

补充:热河之败、拾得和尚、锦州之退、背城借一、《朱文公·政训》选段、黑甜乡

齐读第7自然段“在中国多一见识长进人时……是国家之幸乎”?

3)结尾段的“糊涂大汉”如何理解?

鲁迅:“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林语堂先生呼唤的正是这样的一些人。

三、课堂小结

我读屈原,感到自己卑琐;我读陶渊明,感到自己势利;我读李白,感到自己狭窄。读林语堂,你感到如何?感谢教材为自己选了林语堂大师的一篇文章。通过这样的文章,有利于净化我们的灵魂,寻找到一个个文化坐标,建立起一个极有价值的参照体系,这对于心灵世界正在生长中的我们恐怕是最重要的。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二

五、课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