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杭大运河
百科名片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目录
基本情况
历史沿革
第1期运河
第2期运河
第3期运河
沿线地理
现状特征
通惠运河
北运河
南运河
鲁北运河
鲁南运河
中运河
里运河
江南运河
近代整修
开通意义
申报世遗
杭州宣言
数字运河
治理目标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京杭大运河文化节
朱炳仁与京杭大运河
基本情况
历史沿革
第1期运河
第2期运河第3期运河
沿线地理现状特征
通惠运河北运河
南运河
鲁北运河鲁南运河中运河
里运河
江南运河
近代整修开通意义申报世遗杭州宣言
数字运河
治理目标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京杭大运河文化节
朱炳仁与京杭大运河
展开编辑本段基本情况
地图(8张)
贯通中国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和一系列湖泊;从华北平原直达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河湖交织,沃野千里,自古是中国主要粮、棉、油、蚕桑、麻产区。

人口稠密,农业集约化程度高,生产潜力大。

迨至近代,京津、津浦、沪宁和沪杭铁路及公路网相继修建,与运河息息相通;沿线各地工业先后兴起,城镇密集,是中国精华荟萃之地。

编辑本段现状特征
京杭运河的流向、水源和排蓄条件在各段均不相同,非常复杂,流向总体概括为四个节点、两种流向:
节点1 天津(海河)以北的通惠河、北运河向南流;节点1与节点2 东平湖之间的南运河、鲁北运河向北流;节点2与节点3长江(清江)之间的鲁南运河、中运河、里运河向南流;节点3与节点4长江以南的丹阳之间河段向北流;丹阳以南河段(江南运河)向南流。

京杭大运河济宁段
通惠运河
历史性通航河道。

由于清末实行“停漕改折
”政策和20世纪以来铁路、公路交通发展,货物转为陆运,加之水源不足,航道失修,至50年代初期,仅有少量船只作间歇性通航。

目前该河主要用作北京市排水河道,已不能通航。

北运河
长约180公里,集水面积5.11万平方公里,由天津注入海河。

除屈家店至天津段15公里可供小船作季节性通航外,其余河道均不能通航。

南运河
又名御河,长414公里。

四女寺至临清段称卫运河,长94
公里。

天津至四女寺段航道窄狭弯曲,底宽15~30米,水深约1米,建有杨柳青、独流、北陈屯、安陵4座船闸,可通航100吨级船舶。

由于上游水库拦蓄,两岸农田灌溉,加之年久失修,现已处于断航状态。

卫运河底宽30米,水深约10米,建有四女寺、祝宫屯船闸,可通航100吨级船舶。

由于上游岳城水库畜水,截走水源,尤当卫运河扩大治理后,航道情况骤然恶化。

鲁北运河
也称位山、临清运河,原河段已淤塞。

1958年另选新线,长104公里,但未开挖。

1960~1968年,根据引黄输水要求,开挖了周店至尚店76公里渠道,两头河段尚未开挖。

鲁南运河
国那里至梁山段称东平湖湖西航道,长20公里,1968年虽经疏浚整治,但河道严重淤积,水深不足,尚不能通航。

梁山至南旺段长33.8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0.5米,每年可通航6个月,为季节性航道。

南旺至济宁段长27.1公里,底宽15米,枯水期水深0.5米,每年仅通航6个月,为季节性航道。

济宁至二级坝段长78.1公里,航道顺直,枯水期水深1米以上,底宽50米,可通航100吨级船舶。

中运河
二级坝至大王庙段原来是走韩庄、台儿庄一线。

1958年在江苏省境内新辟南四湖湖西航道及不牢河河段,使河道经
徐州市北郊通过,至大王庙与中运河汇合。

大王庙至淮阴段仍循原来河道南下,长163公里。

徐州以下河段,经近年分段拓宽,航道一般底宽45~60米,水深3米以上,已可通航500~700吨级以上拖带船队。

是为徐州煤炭南运主要线路。

里运河
全长169公里,其入江口原在瓜洲,1958年改至六圩入江。

近年屡经整治,航道底宽一般达70米,水深3米以上,可通航1000吨级拖带船队。

年运货量1500万吨左右。

江南运河
自长江南岸谏壁口经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平望至杭州。

其中,平望至杭州有3条航线,即东、中、西线,如以东线计算,全长323.8公里,大部分底宽20米,水深2米,一般可通航40~100吨级船舶,年货运量达1600余万吨。

编辑本段近代整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整修,使其重新发挥航运、灌溉、防洪和排涝的多种作用。

1988年底建成的京杭运河和钱塘江沟通工程已将江、河、海衔接起来,构成了以杭州为中心的、以京杭运河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钱塘江五大水系相连通的水运网。

反复论证了近20年的京杭运河二通道工程,终于开工
了。

12月18日,京杭运河二通道八堡船闸引航道工程奠基,意味着“二通道”从纸上蓝图进入工程建设阶段。

交通部门称,“这条全长39公里、总投资估算为77.5亿元的二通道,是解决现有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堵航、环保以及运输功能降低的‘杀手锏’。

”
从1989年提出京杭运河“二通道”方案到18日正式开工,该工程反复论证了近20年。

杭州交通港航部门在这漫长的时间里,进行了“二通道”线位综合分析论证、方案预审、线位初定,以及与相关县市的协调、上报项目建议书、组织工可研究等大量工作。

仅“二通道”的线位问题,就先后有过东、中、西三套方案。

东线:起自杭申线的余杭区博陆,穿320国道、沪杭铁路、沪杭高速公路、01省道、杭浦高速公路,穿绕城高速公路、德胜路、下沙路,在八堡附近入钱塘江;
中线:经杭州主城区从三堡入钱塘江的现有通道。

起自北星桥,经拱宸桥,越武林门中山北路桥、艮山铁路桥,从
三堡船闸出钱塘江;
西线:起自北星桥,西穿勾运路、104国道,经三墩穿绕城公路、天目山路,经屏峰在花牌楼与绕城公路置换,出龙坞、望江山至新浦沿出富春江。

天价“架高”沪杭铁路
最终,工程按照东线方案施工。

“虽然要下穿沪杭铁路、穿过3条高速公路和钱塘江出口等不利因素,但从贯通的可能性来讲,最具优势。

”而西线从航运的角度来看是最理想的,但建设成本巨大,破坏西线附近的景区旅游资源,不利于环境保护,与城市规划有一定冲突;改造现有航道的中线方案会极大地破坏已有的城市规划,难以解决文物保护等难题,也不是一个好的方案。

杭州市港航管理局负责人表示:“选择东线方案,仅仅为了航道下穿铁路,就要为架高沪杭铁路买一笔‘巨单’。

可以说,为了保护城市规划和环境,我们做了最不经济但也是最经济的选择。

”
运河通道变“瓶颈”
1999年,京杭运河浙江段进行了四级航道改造,但随着腹地内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货运量成倍增长,航道的升级步伐大大落后于船舶的升级步伐。

据预测,2015年、2025年京杭运河浙江段货运量将分别达到10770万吨和15640万吨。

作为京杭运河沟通钱塘江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州市区段的航道只有五级航道标准,25座桥梁均未达到五级航道的通航要求,严重制约了京杭运河作用的发挥和未来航运的发展。

千吨级船舶从山东直达杭州
运河二通道建成后,京杭运河航道等级将达到三级,届时1000吨级的船舶可从山东东平湖直达浙江杭州,运力提升40%。

行家分析,以开发区的电煤运输为例,电厂每年需要大量的发电用煤,如果全靠铁路运输,电煤从淮南煤矿到电厂每吨将多花10至20元的运费,如果全部走水路,10万吨煤就能省下100万至200万元的成本。

随着二通道开通,市区航道将可用于旅游等,现有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堵航、噪音环保等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编辑本段开通意义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

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京杭大运河建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而秦始皇(嬴政)在嘉兴境内开凿的一条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后的江南运河走向。

据《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从嘉兴“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
”。

大约2500年前,吴王夫差挖邗沟,开通了连接长江和淮河的运河,并修筑了邗城,运河及运河文化由此衍生。

我们今天所说的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

在漫长的岁月里,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

到了隋朝,隋炀帝动用了两百余万人,开凿贯通了大运河,这为以后国家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隋代开始全线贯通,经唐宋发展,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价值堪比长城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

京杭运河一向为历代漕运要道,对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曾起到重大作用。

十九世纪海运兴起,以后随着津浦铁路通车,京杭运河的作用逐渐减小。

黄河迁徙后,山东境内河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浅,南北断航,淤成平地。

水量较大、通航条件较好的江苏省境内一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

京杭运河的荒废、萧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写照。

解放后部分河段已进行拓宽加深,裁弯取直,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码头和船闸,航运条件有所改善。

季节性的通航里程已达1100多千米。

江苏邳县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吨的船队可以畅通无阻。

古老的京杭运河将来还要成为南水北调的输水通道。

(1)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2)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建设。

(3)文化交融,中原文化南方文化相融合。

(4)方便南粮北运。

编辑本段申报世遗
2006年3月58位政协委员联合向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交了一份提案,呼吁从战略高度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
京杭大运河
作,并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遗产项目。

这58位委员中,既有北京、天津、江苏、河北等大运河沿岸六省市的现任政协主席及原政协主席,也有国家文物局的前后两任局长——张文彬和单霁翔。

舒乙、王铁城等知名人士也纷纷签名。

第一提案人刘枫委员说,大运河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古代科技库”“名胜博物馆”“民俗陈列室”,其历史遗存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绝好实物资料,是中国悠久历史文明的最好见
证。

站在保护人类文明的高度看,大运河不仅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也为世界所公认。

大运河水系绵延数千里,纵贯南北,构成独特的自然风情,孕育出浓郁的线形文化景观,如果再加上还未被很好发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就更加丰富。

“如果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相加,在某种程度上说可以与长城媲美。

”两位权威专家——1985年呼吁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郑孝燮、罗哲文如此预测,“我们坚信,京杭大运河‘申遗’的成功率非常大。

”
“大运河和长城在遗产名录上应该是姊妹篇。

”刘枫委员提醒说,但是必须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运河的传统功能逐步衰弱,真实性和完整性正在遭到破坏。

如果不注意启动有如“申遗”这样重大的、为各地重视的保护工作,她的历史文化、遗迹和自然风光等,将不可
京杭大运河
避免地退化并迅速消亡,这将是中华民族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京杭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工作绝不是某个地方和部门的事。

政协委员们建议,应从战略高度,立即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成立由相关部委、有关专家、沿岸政府参加并鼎力支持的研究机构,摸清大运河“家底”,尽快制定大运河整体保护规划,并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遗产项目。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

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中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

京杭大运河显示了中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

大运河与长城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

保护好京杭大运河,对于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大
的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运河的传统运输功能已经改变,河道、沿河风貌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前又面临着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严重挑战。

如果再不加强保护,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存、风光景物和自然生态环境就会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真实性和完整性就会不复存在,这将是中华民族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对大运河进行抢救性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到了紧要关头。

编辑本段杭州宣言
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

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中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

京杭大运河显示了中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

大运河与长城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

保护好京杭大运河,对于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运河的传统运输功能已经改变,河道、沿河风貌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前又面临着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严重挑战。

如果再不加强保护,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存、风光景物和自然生态环境就会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真实性和完整性就会不复存在,这将是中华民族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对大运河进行抢救性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到了紧要关头。

在此,我们呼吁:
━━唤起公众对大运河重要地位和多重价值的社会认知度,进一步增强各级政府的保护意识,总结和宣传各地在保护与发掘运河深厚历史文化内涵方面的经验,动员全社会
力量参与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工作,延续运河文脉,传承运河文明。

━━从国家战略高度,建立统一协调机构,制定大运河保护的法律法规,统筹保护与发展规划,调动各方力量,实施有效保护,科学合理利用,造福子孙后代。

━━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重视并启动京杭大
京杭大运河
运河申遗工作,以创新的思路,正确处理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正确处理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切实把申遗的过程变成加强大运河保护与管理的过程。

━━尽快成立由相关部委、有关专家、沿线城市参加并全力支持的研究机构,收集资料,摸清家底,以严肃的科学态度,开展调查研究和价值评估工作,向有关部门提出可行性建议。

━━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大运河沿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大运河的整体风貌,确保沿线文物得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古老的运河重新焕发青春与活力。

编辑本段数字运河
为了更好保护京杭大运河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将“开凿”“数字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2007年5月初在京召开的全国社会发展科技会议提出,中国将在“十一五”期间实施数字京杭大运河专项。

根据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国专家将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制定京杭大运河住处采集标准,系统开展调查评估工作,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手段建立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综合信息系统。

《规划》介绍,这一系统能将京杭大运河的文字、图片、地图、遥感图像等非空间数据在同一地理参考坐标系下进行
统一管理,实现通过文字和图形进行统一管理,实现通过文字和图形进行双向查询、检索并对图象进行浏览、查询、分析和制图,形成基础信息数据库,为实施京杭大运河的保护、研究、展示、管理和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编辑本段治理目标
近年来,太湖流域内年用水总量290亿立方米,而流域内本地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只有162亿立方米,剔除因污染不能利用部
京杭大运河
分,太湖流域3000多万人口年创造近万亿元GDP,用水量竟是实际资源量的两倍。

由于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与经济发展和流域人口数量不相协调,流域水体污染十分严重,使太湖流域面临水质型缺水的严峻形势。

根据1998~2000年三年间连续水质监测评价表明,尽管近几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力度,但太湖水体水质总体上尚未得到明显好转,湖泊富营养化在整体上也未得到明显改善,2000年总磷、总氮、化学耗氧量均远未达到规划治理目标;河网的水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部分地方还有恶化的趋势,太湖流域水资源面临严峻的形势。

另一方面,京杭运河与钱塘江沟通后,随着杭州城市的发展,船舶运输在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船舶的噪音和废气的排放,已经严重影响了市民的生活品质,船舶航行发生的多起涉桥事故,对拱辰桥等重点保护文物也构成了不可避免的威胁,货运船舶的参差不齐的外观形象,也与目前的景观河道很不协调,并且已经发生了多起船舶碰撞、损坏景观设施的事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杭州生活品质之城的建设。

如果运河杭州到塘栖段停止货运船舶航行,改为完全的旅游河道,旅游经济产生的效益和沿岸房地产业的经济效益,将是巨大的。

因此,开辟钱塘江水系富春江与太湖水系东苕溪的航道,沟通钱塘江太湖流域,引富春江的优质水源,自然流经东苕溪,冲排太湖水系的劣质水,为杭嘉湖地区及上海提供优质水源,改善这些地区的水资源环境,在逐步对污水进行截污纳管后,使京杭运河及其叉河成为杭州、嘉兴等城市的优质自来水源,具有现实的意义和可持续发展的远景。

为确保船舶航行安全和水质不受船舶污染、以及节约土地资源,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电气化轻轨控制船舶航行,从而实现低航道等级、高通航能力的安全型、节约型航行方式,在全国率先实现绿色航运。

2006年05月25日,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春秋至清时期的伟大工程,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编辑本段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博物馆
京杭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战国,历隋、元二代而全线贯成。

北起北京,南迄杭州,全长1794公里,无论历史之久、里程之长,均居世界运河之首。

两千余年来,大运河几历兴衰。

漕运之便,泽被沿运河两岸,不少城市因之而兴,积淀了深厚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

有人将大运河誉为“大地史诗”,它与万里长城交相辉映,在中华大地上烙了一个巨大的“人”字,同为汇聚了中华民族祖先智慧与创造力的伟大杰构。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正是一座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座落于杭州市城北运河文化广场,毗邻大运河南端终点标志——拱宸桥。

运河博物馆旨在全方位、多
角度地收藏、保护、研究运河文化资料,反映和展现大运河自然风貌与历史文化。

博物馆于2002年开始筹建,2006年9月建成开放。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建筑面积10700平方米,展览面积五千余平方米。

建筑呈扇形环绕运河文化广场,造型独特,“传统而不复古”,以平坡结合和开放式的格局,将室内外融为一体,古运河及桥、船、埠巧借为活的展物。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以“运河推动历史,运河改变生活”为陈列主题,分序厅和“大运河的开凿与变迁”、“大运河的利用”、“沿运河城市”和“运河文化”四个展厅,其间穿插“漕运故事半景厅”、“运河模拟游舱”两个多媒体展厅,将文物史料与高科技巧妙结合,生动地再现古运河曾经的繁荣景象,使观众能身临其境地体验大运河悠久深厚的文化内涵。

另外,尚有一个
“十里红妆——运河水上婚俗”专题展厅,展示的是与运河文化休戚相关的另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宁
绍朱金木雕红漆家具,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多姿多彩的运河文化。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既是一个运河文化的展示窗口,同时也是运河文物与运河史料的收藏中心与研究中心。

博物馆收集和征藏的文物包括五类:一,与运河漕运直接相关的文物,如苏州府官斛、“日进千金”小升;二,与运河水上运输相关的文物,如余锦洲老行水单、“顺风快利”船票等;三,运河出土文物,如大关桥北出土唐开元通宝钱、运河出土宋代瓦当等;四,运河水上人家生产及生活用具,如竹编酒葫芦、船用水桶等;五,沿运河城市文物及工艺品,如明嘉靖三年临清大青砖、扬州漆器雕屏等。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是目前国内第一家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国家文物
京杭大运河
局认为它的建成填补了博物馆界的一大空白。

目前,它也是杭州市运河保护整治“一馆二场三园、两带六埠十五桥”系列工程中的开篇之作,它的建成开放,使得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畔又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编辑本段京杭大运河文化节
中国(北京·通州)运河文化节以“弘扬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