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仪式看宗教活动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1期
(总第325期)
湘潮(下半月)
2010年1月
在中国,特别是民间,收惊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习俗。此俗缘于灵魂崇拜,人们信仰万物有灵,不仅认为人死后灵魂可升天堂或下地狱,而且还以为生存时灵魂可以离开肉体,如“灵魂出窍”。受惊吓谓之“吓掉魂了”,而“失魂落魄”。“惊魂未定”不是一般的安抚,必须招魂,呼唤魂兮归来,使灵魂复归躯体。“招魂”俗曰“叫魂”,既可以由专司其职的巫者进行,也可由亲属充任。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本文将收惊仪式定义为一种收惊者借助于言语与外物等来使受惊者获得精神上放松和对恐怖脱离的,并形成了某种符号意义的行为。此次研究主要采取参与调查的方法,并选择了笔者的家乡———
湖南省醴陵市为研究地点,希望能以小见大,通过特殊的事物分析来得出普遍的意义。
一、个案记录
个案的选择对象为居住于城市小区的一个七旬老人,在下文的具体记录中,以“奶奶”表示。老人出生于农村,属于一个传统的中国妇女,长期受家庭熏陶,信仰佛教,对佛教的一些仪式和习俗都很熟悉。并设有自己的祠堂,进行有一定号召力的小型活动。要求家中的子辈定期定时进行一些传统的佛教仪式,如观音诞辰要烧香祭拜等。
日期:5月10日。地点:奶奶的祠堂。
对象:奶奶祠堂活动的一个虔诚的参与者(以下简称小张)的女儿。
缘由:小张女儿在五一期间出去旅游。在旅游途中,被某些观赏的景物吓到。之后一直有点精神恍惚。小张曾带女儿就医,但是效果不够明显。因而央求奶奶帮女儿收惊。
过程:
1.准备阶段
在仪式正式开始之前,奶奶先准备好几杯茶,摆放在菩萨像前面。同时拿了一小撮大米放在敬神的茶几上。一般例行的敬神的贡品和香烛、鞭炮都备好在旁边。祠堂的中央摆放了一张椅子。基本物品准备好之后,奶奶将香烛都点上,并打开小收音机,里面立刻开始播放念经的音乐,祠堂开始回荡“南无哦弥陀佛”的声音,低沉而具有穿透力。
2.实施阶段
正式准备开始了。奶奶先放鞭炮,同时要求小张女儿点上三根香,并告诉她不断在心里默念自己的名字、遇到什么事情和要求菩萨的事情。磕头之后,小张女儿就坐在椅子上,闭上眼睛,心里不断重复刚刚磕头的时候跟菩萨说的话。奶奶则端着一杯茶,口里不断念念有词的围绕小张女儿转圈,一边转圈一边用手指从茶杯中沾上水向小张女儿撒去,手收回的时候状似将什么东西从小张女儿的身体内抽出来,然后狠狠的甩开。大约这样的程序重复进行了几分钟后,奶奶突然喝了一口茶,马上用力的喷出来,水直接喷向小张女儿的头顶。这样的动作在四个方向都进行之后,奶奶将茶放回茶几上,并转身作揖,手里开始烧事先准备好的符纸,当符纸将要烧完之前,将其放进茶杯,符纸灰烬悉数掉进了茶杯。
3.结束阶段
仪式的最后,奶奶用手指轻点了朱砂,在小张女儿额头中央一按,然后抓起一把大米撒向她的头顶,同时口里念道“妖魔鬼怪悉数散去”,这样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重复进行之后,端起刚刚有符纸灰烬的那杯茶,让小张女儿喝下去。然后再放一串鞭炮,敬上三根香,仪式就完成了。奶奶告诉小张说,等到额头上朱砂印记消失,小张女儿就好了。同时还将刚刚符纸剩下的灰烬包好,要小张每天给小张女儿喝一杯放有符纸灰的茶。
二、仪式的功能
通过个案调查,对收惊仪式的各个层面进行分析,就可以清晰的看到以仪式为代表的宗教活动所具有的功能。
1.心理调节功能
收稿日期:2009-12-10作者简介:邓
巧(1986-),女,湖南师范大学社会学系0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城乡社会发展与社会管理。
从仪式看宗教活动的功能
邓
巧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18)
摘
要:本文以湖南醴陵市的一位老年妇女所进行的收惊仪式为切入点,试图通过实地研究对以仪式为代表的宗教活动
的功能进行探讨与研究。在对仪式的记录和访谈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的基础之上,得出了宗教仪式具有创造群体认同感、稳定社会等功能,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解决老年人问题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仪式;老年人;精神生活;宗教功能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1-0042-003
42
第一,心理慰藉和心理满足功能。
“人类生活的每一个重要危机都包含着强烈的感情波动,精神冲突和可能的崩溃。人们要想得到好的结果,就必须与忧患和凶兆作斗争”。佛教关于来世的信念和崇拜仪式,为竞争激烈、身体机能孱弱的现代人,提供了一套超越现实痛苦的心理调节机制,使人们安然接受和适应现世的失望和挫折。佛教信徒通过献祭和祈祷等仪式向神、佛祈求各种愿望的实现;通过念咒防雹、驱鬼止疫等巫术仪式象征性地应付具体的灾难;通过宗教节日和人生仪式周期性地重复崇拜仪式,应对社会性和个体性的危机。这些宗教仪式以一种象征的手法,达到了焦虑的宣泄和化解,使人心得到宽慰和解脱,变得安定和纯净。
收惊仪式通过类似“驱走”、“抽出”、“净化”等象征性的手势和动作,达到消除小张对于女儿受到惊吓的焦虑心理的目的,使小张从焦虑中解脱出来,并且安心。小张女儿则也在接受这样一个仪式的过程中,接受了那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手势和动作的含义,从惊吓中恢复过来,慢慢平复自己的心情。点朱砂、喝符水等后续行为,进一步强化了那些动作的象征意义,使得受惊者(小张女儿)心理得到宽慰,从而放松身心,缓解紧张的情绪,达到了一种心理暗示治疗的目的。
第二,巩固和强化宗教信仰。
宗教仪式是宗教意识的外在体现,是沟通人-神关系的中介,强化人对神的实在性感觉,增强人的宗教情感。佛教尤其强调通过仪轨和灵修与本尊神合二为一,其祭祀仪轨特别强调一种心理的、内在的对献祭对象的体验,更具有把神实在化的特点。另外佛教宗教仪式繁多且周期性重复,这对于巩固和强化宗教感情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奶奶娴熟的动作可以知道,奶奶对这些宗教仪式的了解程度很高。而这些相对专业的宗教仪式知识主要来自于与奶奶较为亲近的赵奶奶。赵奶奶曾经专门去学过佛,回来之后就将一些佛教仪式带入,进而影响了周边的人。从访谈中可以看出,这些相对简单易懂的宗教仪式在小区的流传程度很高,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一方面是来自于本身小区的传统信仰习俗,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近年来社会的变化比较大,经济不稳定,人们的心中对未来充满了风险意识,为了得到心理慰藉,而转向未知的神灵求助。佛教的教义无疑让人们找到了生存的真理。佛教仪式虽然繁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晦涩难懂或者难以接受的仪式发生了变迁,伴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融入人们生活当中。通过仪式的周期性重复,也就强化和深化了人们的宗教信仰。
第三,补偿功能。
亚布洛柯夫认为,宗教执行着补偿性的社会功能。他指出:“在宗教里,一切矛盾被臆想地消除:现实压迫被'精神自由'克服社会的不平等在罪恶和痛苦中变为平等;人们的互相不信任在‘基督的怀中’化作兄弟情意;人实际上的无能被上帝的才能所补偿,死者成为永生;整个充满罪孽和不公正的世界被'天堂'代替。补偿功能的心理学方面在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宗教才能成为解除精神紧张状态的手段。”亚布洛柯夫的这段话同样适用于现代社会宗教仪式的情况。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妇女之所以热衷于参加小群体的宗教活动和仪式,与宗教的心理补偿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可以从老年妇女对宗教仪式的热情以及佛教的某些仪式中反映出来。
奶奶进行这样的宗教仪式活动,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偶尔为之,而是经常性的周期性的进行。奶奶通过进行这样的宗教仪式活动,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生活,同时也扩大了自己的交际圈,并且在交际圈内建立了一定的地位和威信。奶奶通过进行这些宗教活动,不仅仅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填补了由于丈夫去世、儿女长大所带来的晚年心灵的空虚,同时也得到了以往没有的他人的认同和小区的地位的提升。在收惊仪式中,收惊者对整个收惊过程具有很高的掌控能力。她代表了神灵,她所有的行为都是神灵的指示下的行为。仪式中,奶奶享受了平时无法得到的掌控的权力,她的一举一动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带有绝对的权威性。在短暂的仪式过程中,奶奶摒弃身体的束缚,抛开传统的禁锢,以宗教特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这使得以奶奶为典型的老年妇女长期受到压抑冷落的心理得到了放松和缓解。宗教仪式的魅力和诱惑很大程度就是来自于这一点。
第四,通过暗示、感染等社会心理机制,实现仪式的消除恐惧和紧张的功能。
仪式,通常被界定为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它可以是神圣的也可以是凡俗的活动,这类活动经常被功能性地解释为在特定群体或文化中沟通(人与神之间,人与人之间)、过渡(社会类别的、地域的、生命周期的)、强化秩序及整合社会的方式。仪式中通常会借助暗示、感染等社会心理机制,对仪式中的接受者进行“心理保健”的训练。这里所谓的“心理保健”也就是通过一些借代物(如个案中出现的朱砂、符水)来强化巩固之前通过暗示、感染等社会心理机制所产生的效果。即使接受仪式者获取心灵和精神上的放松与解脱。
小张女儿进行过收惊仪式后,大概2天后,精神就得到恢复了。小张特意跑来道谢。在这其中,无论是仪式之前的小张本人对小张女儿所强调的对仪式的有效性的肯定,还是过程中奶奶的手势和动作,或是仪式后点上的朱砂和喝的符水,都是通过暗示的方式,来放松和解放小张女儿的情绪。而且在整个过程中,这一暗示是被不断重复加固的。
摒弃对宗教仪式一贯的封建、迷信和落后的看法,其实一些在社会上影响较大的仪式都有着相对较高的效用度。因而才驱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而且开始寻求这方面的帮助。根据2004年周秀眉等人发表《收惊文化初探》一文,该文从132份问卷中分析得出,76%的受访者有收惊的经验,求助收惊的动机分别为受到惊吓、生病、冲煞、祈运、祈福、风水不佳。虽然收惊为迷信行为,但研究结果表明,77%受访者觉得有效,并且高达89%的受访者选择会再来收惊。一些学者专家的研究调查都证明了这些仪式的医用效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更加促使了这些仪式的流传。
2.社会整合功能
第一,增强社群归属感和群体认同感。
宗教仪式不仅聚合了信众,更使信众在心理上认同而达到社会整合。“仪式是在集合群体之中产生的行为方式,它们必定要激发、维持或重塑群体中的某些心理状态”。宗教信徒在参加佛教仪式时,看到许许多多与自己信仰相同的人按同样的姿式和程式朝拜同种神灵,极容易产生群体的归属感、依
邓巧>>>从仪式看宗教活动的功能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