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经费支出因素分析(计量经济学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影响我国教育经费支出因素的分析

小组成员:(国际商学院2003级)

陈忠杰(40302003)乐峥艳(40302064)周敏(40302053)刘波(40302057)钟凯扬(40302043)卢鹏(40302066)

指导老师:周游

日期:2005年9月-12月

【摘要】21世纪国家之间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国能否在新世纪实现稳步较快的发展取决于高素质、多元化人力资本的投入多寡。因此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增加高素质人力资源是当务之急。而教育经费的投入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本文建立在前人经验基础上,收集了相关数据并利用EViews软件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和检验,对我国1978-2003年教育经费支出情况进行多因素的实证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政策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教育经费投入GDP 高校在校生数量计量经济检验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面临巨大的挑战,急需高素质多元化的人才,提高中国的教育水平是当务之急;另一方面,大学素有“象牙塔”之称,具有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以维护其学术自治和教学自由的历史传统。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大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都日益密切,大学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其职能在不断拓展:追求广泛的社会服务,为人们提供多种规格和多种形式的教育;促进知识共享,缩小社会阶层的分化;开发人力资源,推动科技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和提供高等教育市场等。由此可见,加强我国高等教育对提高中国总体的教育水平有很大的影响,人才的竞争也将成为今后国际竞争的主流,因此政府一直关注中国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逐年稳步增加教育的经费投入,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人也开

始积极资助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从1978-2003年,我国财政预算内教育投入从50亿增长到6208.26亿,财政教育投入占历年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大约为7-15%不等,占历年财政购买性支出的比例大约为7-19%不等。有资料表明,1979年中国的教育经费投入为104.41亿元,到2003年已经增长为6208.26亿元。与此同时,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总数逐年上升。到2004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000多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161.07万人,比上年增加15.81万人;专任教师85.84万人,比上年增加13.37万人。可以说,教育是一项需要巨大资金投入的事业,教育经费成为教育事业赖以发展的必要的物质保障,而且一直是影响我国教育规模扩大和教育质量提升的最直接因素。

因此,研究教育经费的影响因素,不仅对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的合理安排,而且对中国教育水平的提高都有重大意义。

针对这一点,本文收集了我国1978年到2003年相关的时间序列数据,并加以实证分析,研究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校学生人数、普通高等学校以及其教职工数量对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影响。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实证分析的现状和不足

目前,国内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投入的现状分析多集中为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从我国财政教育投入角度出发,认为:一方面,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总量呈不断增长态势,近几年其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稳步上升。从1991--2003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从617.8亿增长到3850亿,占历年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大约为7--15%不等,占历年财政购买性支出的比例大约为7--19%不等。另一方面,近几年我国教育投入供给正在形成一个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融资的格局。公民个人和集资办学经费及学杂费在全部教育投入中所占的比例从1991年的13.01%上升到2003年为23.92%。此外,财政教育分配结构正处于不但完善的过程中,财政教育投入的分配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第二种观点是从我国教育经费现状的角度出发,首先分析教育经费总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变化情况,即1991-2003年全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然后分析教育经费来源情况,即全国教育经费的来源仍然以政府为主体,教育经费中的大部分一直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其中尤以预算内教育经费为主体;接着分析教育经费支出结构的变化情况,

即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总数比例上升,而小学则在下降,表明我国教育经费进一步流向高等教育。最后分析在校生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占人均GDP比例的变化情况,即高等教育和小学的这一比例均呈上升趋势,但高等教育的增幅明显大于小学,且高等教育一直都是小学的十几倍。

第三种观点是从教育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的角度出发,认为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即如期实现了“两基”奋斗目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不断优化;民办学校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多渠道筹资办学的格局初步形成;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呈现明显加快的态势。

从以上观点总结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是对历史的回顾、对现状的描述并从理论上提出未来应采取的措施政策来改善目前所存在的教育经费问题。而从实证的角度入手来分析影响教育经费投入因素的相对比较少,常见的有通过比较教育经费投入与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的关系,得出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的结论;或者通过对比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得出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度增长的结论。但这些分析很难以比较高的精确度预测未来教育经费投入的变化情况。而预测是决策的基础,由此也就很难做出最佳决策。

(二)建模的意义

基于理论分析的不足之处,我们将以建立模型的方式来分析影响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的变量具体有哪些。首先我们将理论分析中提到的影响因素纳入模型的解释变量中,建立模型,然后通过各种计量检验方法逐一排除影响不大的解释变量,最终保留下最佳解释变量。通过模型我们可以预测、了解和掌握教育经费的投入在未来的投入水平和发展趋势,评估国教教育经费投入政策的可行性,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建议,为合理制定教育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三、变量的引入及数据的收集

(一)选择变量的依据

中国教育经费包括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资集资的教育经费、学费、杂费和其他教育经费。我们建模时是根据以下四点来选择变量。

首先,《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确定“重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为教育事业建设的一大战略重点。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也表明高等学校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