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绩效管理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绩效管理的文献综述
摘要:在经济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下绩效管理越来越受到各大企业的重视,文本从绩效管理的概述、企业绩效管理的主要研究方向以及当前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通过对企业绩效管理的综述,从中可以看出企业绩效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关注重点。
关键词:绩效管理、企业管理、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竞争永远是推动企业管理变革的原动力。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大部分企业的成长,是源自于国内消费市场的快速增长。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的成长将主要依靠高效的管理体系和制度所培育的独特竞争力[1]。绩效管理作为一个必要的程序,运用在每一个组织中,如果设计的合理,绩效管理能使企业中的每个部门的活动和每个员工的努力都有利于企业目标实现,就会成为企业战略落地的不可缺少的管理工具和手段[2]。绩效管理的有效性体现企业战略执行的能力,其重要性引起越来越多管理者的关注。绩效管理是所有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的综合,可以说,企业的管理就是企业对绩效的管理。尽管绩效管理有着它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在企业的实施同样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绩效管理的概述
1.1绩效管理的涵义
所谓绩效管理,是指管理者与员工在职责目标与如何实现目标上达成共识,并且在管理实践中创造机会,促进员工取得有效成果的过程。西方国家对绩效管理进行过很多研究,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针对绩效管理的含义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3]。其中最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绩效管理是管理组织绩效的系统,这种观点是从对组织绩效进行管理角度来解释绩效管理的,持有这种观点的代表是英国学者罗杰和布莱德普(Rogers,1990;Bredrup,1995[4]。其核心在于决定组织战略及通
过组织结构、技术事业系统和程序来加以实施,这种观点并不考虑个体因素即员工受到的技术、结构、作业系统等变革的影响。
第二种观点认为绩效管理是管理员工绩效的系统,这种观点是从对员工个人绩效进行管理的角度来解释绩效管理的,其核心在于将绩效管理看作组织对一个人关于工作成绩以及其发展潜力的评估和奖惩[5]。
第三种观点认为绩效管理事综合管理组织和雇员绩效的系统,即组织和人员整合的绩效管理,在这一观点中所强调的重点也有两种情况。其一是更加强调组织绩效,绩效管理通过将每个员工或管理者的工作与整个工作单位的总旨连接在一起,来支持公司或者组织的整体事业目标;其二是更加强调员工绩效,绩效管理的中心目标是挖掘员工的潜力,提高其绩效,并通过将员工的个人目标与企业战略结合在一起来提高公司的绩效[6]。
因此,我们认为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侧重于信息沟通与绩效提高,强调事先沟通与承诺,它伴随着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1.2绩效管理对企业的作用
绩效管理对于企业目标的实现及全部企业管理活动的有效进行具有重要作用。首先,绩效管理奠定了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基础。战略是对未来结果的一种期望,这种期望的实现要依靠组织的所以成员、按一定的职责和绩效要求、通过持续努力和发挥创造性来实现,因此绩效管理的系统成为企业战略控制系统落地的不可缺少的管理工具和手段。其次,绩效管理能够增强企业计划管理的有效性。绩效管理能使企业中每个部门的活动和每个员工的努力都朝向企业目标,从而强化了企业中对业务的计划性,增强了计划管理的有效性。再次,绩效管理是建设企业文化的有效工具。在绩效管理过程中,组织通过对考评指标维度及权重的设计,可以引导和强化员工的行为,使之符合企业的价值导向,形成核心的价值观,这更有可能使得企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7]。
2.企业绩效管理的主要研究方向
与学术界丰富的理论研究形成对比,企业界更大的需求是理论在企业实践中的应用,以及与此相关的实际可用的评价与管理方法。目前国内研究比较偏重于介绍与引进新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工具、建立绩效评价模型,以及优化相关的评价
体系[8], 多数是从理论上对一般(泛化)的企业进行评价,面向特定企业的针对性研究并不多;而国际学术界已经更多地从理论探讨转向对企业的实证研究与实践应用[9] ,直接应对企业界对学术界提出的现实需求。大体来说,目前有关企业绩效的研究具有3个方向,可以总结为3个视角、3个定位以及3个层次。这3个方向的研究相互渗透、相互关联。
(1) 3个视角。对于企业绩效研究存在两个基本视角,即以企业为参照的内外部视角,或称经营者视角;另外,部分研究在宏观方面,从产业与区域政策视角,立足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对区域和行业的整体状况进行关注与引导[10] ,并不直接深入特定企业进行评价。企业的所有者关心的主要是企业的整体经营效果和发展前景,而经营者则更加关注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过程与方法。所有者视角多数关注目标的实现情况的评价与考核,并以此为出发点对经营者的行为和业绩进行测评;而经营者视角则关注绩效目标的实现过程与方法,更加强调对生产活动的有效指导。
总体来说,目前的研究与实践大多偏重于外部整体评价,而对内部绩效指导的研究相对较少。典型研究包括企业内部绩效评价[11]、运作绩效评价[12]、卓越品质管理[13] ,以及全面绩效管理[14]等。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而且往往是对一般企业进行论述,对差异性很大的企业实践缺乏指导性,至今也没有比较系统的理论或解决方案出现。人员绩效管理的研究也大多过于理论化,偏向于对员工行为的控制与激励,从严格意义上讲,只能说是间接的企业绩效管理。
(2) 3个定位。从关注焦点来看,企业绩效的研究经历了事后评价、事前预控到全面管理的发展过程。早期的研究几乎都是绩效评价方法和模型,与所有者视角的绩效评价需求相对应。相应的焦点集中于指标的选择与优化[15]、绩效评价的手段与方式[16],而评价指标以财务指标为主。但这种缺乏全局观的事后评价刺激企业片面追求指标的实现,导致经营和发展失衡。对此,具有企业界背景的学者及时提出了基于战略的绩效理念[17],不仅关注反映经营现状的财务指标,而且强调企业的学习与发展潜力;不仅关注企业在外部市场环境中的竞争力,而且开始注重内部的经营过程,真正将绩效管理研究提升到战略管理的高度。战略绩效管理迅速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成为企业经营效果提升的引擎[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