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心理、行为与空间环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依托的安全感 2、私密性与尽端趋向
四、幽闭恐惧?
一种心理危机感,在一些特殊的环境 中会莫名其妙地认为 “万一” 发生问题 会跑不出去。原因在于对自己的生命抱有 危机感,这些并非是胡思乱想,而是这几 个空间形式断绝了人们与外界的直接联系。
第三节
环境心理学
人体工程学认为,首先应保证他具有较强的 适应能力 (1)物理生理造应能力;(2)心理适应
六、恐高症 自从人类的祖先离开丛林来到地上 后,发展了新的平衡感觉,他们已不再 能攀越于林间树梢, 对高处产生了本能 的恐惧感。登临高处,会引起人血压和 心跳的变化,人们登临的高度越高,恐 惧心理越重。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在一 般情况是合理的或足够安全的设施也会 被人们认为不够安全。如栏杆的高度是 否够高、是否牢固。 在这里人们衡量的 标准主要的是心理感受。
2
领域性
“领域性” 是从动物的行为研究中 借用过来的,它是指动物的个体或群体 常常生活在自然界的固定位置或区域, 各自保持自己一定的生活领域, 以减少 对于生活环境的相互竞争,这是动物在 生存进化中演化出来的行为特征。
人也具有 “领域性”, 来自于人 的动物本能,但与动物不同。因为“ 领 域性” 对人已不再具有生存竞争的意义, 而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影响。 与“个人空间”所不同的是,“领 域性” 并不表现为随着人的活动可移动 的特点, 它倾向于表现为一块个人可以 提出某种要求承认的“不动产”,“闯 入者”将遇到不快。
(三)人群灾害
人群灾害是指人群在异常警觉的环境中 ,由于特殊或偶然的原因,引起群体的恐慌、 骚乱和危机,而造成的人身伤亡事故。
四、捷径效应
所谓捷径效应是指人在穿过某一空 间时总是尽量采取最简洁的路线,即使 有别的因素的影响也是如此。 观众在典型的矩形穿过式展厅中的 行为模式与其步行街中的行为十分相仿。 观众一旦走进展览室,就会停在头几件 作Baidu Nhomakorabea前,然后逐渐减少停顿的次数直到 完成观赏活动。由于运动的经济原则 (少走路),故只有少数人完成全部的 观赏活动。
五、幽闭恐惧
幽闭恐惧在人们日常生活多少会遇到, 有的人重些,有的人轻些。如坐在只有双 门的轿车后坐上、乘电梯、坐在飞机狭窄 的舱里,总是有一种危机感,会莫名其妙 地认为 “万一” 发生问题会跑不出去。 原因在于对自己的生命抱有危机感,这些 并非是胡思乱想,而是这几个空间形式断 绝了人们与外界的直接联系。
个人距离:指个人与他人间弹性距离 一种是接近态(45—75厘米), 是亲密者允许对方进入的不发 生为难、躲避的距离,但非亲 密者(例如其他异性)进入此距离 时会有较强烈反应。
另一种为正常状态(75—100厘 米),是两人相对而立,指尖刚 能相触的距离,此时身体的气 味、体温不能感觉,谈话声音 为中等响度。
某些特定环境中人群的分布图形与人群的行 为特征之间的关系如表5-1所示 :
例:
由于考虑到不同顾客就餐的需要,西餐 厅内采用大空间内再划分若干小空间的作 法,如图5-3所示。
详细分析了餐馆中的顾客类型及其行为 心理的特点,我们可以把顾客分为12种类型: (1) 亲朋好友 (2) 一家人 (3) 情侣 (4) 赶 路人 (5) 知识分子青年夫妇 (6) 同学、同 事、谈得来的朋友 (7)摆酒席请客者 (8)孤 寡老人(9)心情不悦者 (10)旅游团体
人的距离保持
人类的个人空间 1. 可以随身携带 2. 有肉眼看不见的界限 3. 以身体为中心 4. 对侵入行为进行躲避 或抗议 动物的领地 1. 地点比较固定 3. 以家族为中心 4. 与入侵行为斗争或逃避
2. 界限处有标记(粪便、尿液等)
3.人际距离 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大小取决于人们 所在的社会集团(文化背景)和所处情 况的不同而相异。熟人还是生人,不同 身份的人,人际距离都不一样(熟人和 平级人员较近,生人和上下级较远)赫 尔把人际距离分为四种: 密友、普通朋友、社交、其他人。
状 态
可以自由选择步行速度,如在公共建筑、广场。 正常步行速度 , 可以同方向超越 ,偶而出现不太严重的 人流高峰的建筑空间。 步行速度和超越的自由度受到限制 , 交叉流、相向流 时容易发生冲突。如发生严重高峰的交通终点 , 公共 建筑。 步行速度受限制 , 需要修正步距和方向 , 如在最混杂的 公共空间。 不能按自己通常速度走路 ,由于行路容量的限制 , 出现 了停滞的人流。如短时间内有大批人离开的建筑。
第六章 心理、行为与空间环境
课程回顾
一、人的环境行为表现是指什么?
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环境刺 激和相应的人体效应。人体外部感觉器官受 到外部环境因素刺激后会出现相应的反应。 环境的刺激会引起人的生理和心理效应, 而这种人体效应会以外在行为表现出来,我 们称这种行为表现为环境行为。
二、人的本能行为习性有哪些?
6.人流的暂时停滞
(二)人群流动的量化指标
美国学者约翰· 杰· 弗鲁茵对步行者提出了空间 模数的概念,实际上它就是密度的倒数。 还有流动系数的指标,这是在交通环境中,以单 位宽度、单位时间内能够通过的人数为指标,是表 示人流性能的有效指标。
服务 水准 A B
步行者空间 流 运 系 模数 /(m2/ 人 数 / 人 ) /m· min) 3.5以上 2.5~3.5 1.5~2.5 1.0~1.5 0.5~1.0 0.5以下 20以下 20~30 30~45 40~60 60~80 80以上
能力;(3)社会心理适应能力;(4)狭义的社会适
应能力;(5)个人的自我管理
一、公务环境的舒适性
日本小原二郎教授推荐的作业用座椅如图5-6所示。
为了克服疲劳对工作的不利影响,心理学 家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设计良好的工作环境 例如在电脑工作室中 ,有草香味时,工作错 误比平时减少 20%; 茉莉花香味时 , 减少 33%; 柠 檬香味时,减少54%。
二、环境的开放性与封闭性
(一)室内环境的开放性
1924年,日本建筑心理学家乾正雄以广阔感来 说明房间的开放性和封闭性的程度,使它具有可比 性。
(二)开窗面积与开放性
窗户的总面积确定时 ,如果窗户不是一个 , 而是分成两个甚至更多 , 则窗户的大小就不能 令人满意;或者说 ,同样面积的窗户 ,只开一个 比开几个的效果要好一些。
二、私密性与尽端趋向
在选择餐馆的座位时,人们愿意坐 在靠边桌旁而不是中间的桌子。
在餐馆人们选择位置的频度 (私密性与尽端趋向 )
第二节 特定环境下的行为模式
一、环境中人们的分布模式
1.在公园里,一群人往往围成一圈相互交谈, 挡住别人的视线。若破坏圆圈的完整性,或者陌生 人从圈中穿过,都被视为不合规范的行为。 2.人和动物一样具有领域性的特点。当然,其 中有质的区别,而保护个人的私密性和保护家庭的 安全性却是现代国家共有的法律内容之一。

1 个人空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这是 直接在每个人的周围的空间,通常是具 有看不见的边界,在边界以内不允许 “闯入者”进来。它可以随着人移动, 它还具有灵活的收缩性。 个人空间的存在可以有很多的证明。 如你在一群交谈的人中、在图书馆中、 在公共汽车上或在公园中、在人行道上 等。人与人之间的密切程度就反映在个 人空间的交叉和排斥上。
人类的与“领土”有关的距离有以下四种
1. 亲密距离 2. 个人距离 3. 社会距离
4. 公众距离
亲密距离:指与他人身体密切接近的距离
接近状态:指亲密者之间发生的爱 护、安慰、保护、接触、交流的距 离,此时身体接触,气味相透;视 觉过近,反而分辨不清。
正常状态:(15—45厘米),头脚部 互不相碰,但手能相握或抚触对方。 在各种文化背景中,这一正常距离 是不同的。
1. 抄近路习性
2. 识途性 3. 左侧通行习性 4. 左转弯习性 5. 从众习性 6. 聚集效应
人的行为特征因人类社会的复杂多 样,受其各种因素的影响,诸如文化、社 会制度、民族、地区等,因而呈现出复杂 多样的行为特征。
心理空间 人们并不仅仅以生理的尺度去衡量 空间范围,对空间的满意程度及使用方 式还决定于人们的心理尺度,这就是心 理空间。
公众距离:指演说、演出等公众场合的距离 接近态约360—750厘米,此时须提高声音说话, 能看清对方的活动。 正常态7.5米以上,这个距离已分不清表情、声音 的细致部分,为了吸引公众注意,要用夸张的手 势、表情和大声疾呼,此时交流思想主要靠身体 姿势而不是语言。
第一节
行为与环境
人类行为的特点:
主动性 因果性 动机性 持久性 目的性 可塑性
课程回顾
一、人际距离表现为几种形式?
1、亲密距离 2、个人距离 3、社会距离 4、公众距离
二、行为场所中存在哪些特点?
(1)存在着固定的或经常发生的行为模式 ; (2)行为模式通常是有目的的,或者受社 交习惯所支配; (3)行为场所的交际特点与行为模式有着 不可分割的联系。
三、人在空间中定位模式?
C D E F
处于蹑足前进的交通瘫痪状态 , 步行街设计得不适用。
步行街道路服务水准的规定
三、特殊环境中的非常行为
(一)集群行为 其联系和作用达到了足够的有效性、 持久性、广泛性、密切性和融洽性。有以 下特点:狂热性、非常规性、短暂性和自发 性。
(二)避险行为
人们在火灾、水灾、地震、沉船等自 然灾害和突发的意外面前 , 由于事故的突然 性,使人们的心理缺乏准备;由于压力的巨大 性,使人们的反抗无济于事;由于灾难的致命 性 , 使人们的本能暴露无遗。(求生本能、 躲避本能、向光本能、追随本能、患难相助 与同室操戈)
二、行为与环境 行为是人们的社会结构意识等支配 的能动性的活动,行为必然发生在一定的 环境脉络之中,并且在许多方面与外在的 环境,包括自然的、人工的、文化的、心 理的、物理的环境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 而形成一定的行为模式。
行为场所有3个显著特点:
(1)存在着固定的或经常发生的行为模式 ;
(2)行为模式通常是有目的的,或者受社 交习惯所支配; (3)行为场所的交际特点与行为模式有着 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人们的行为状态可分为正常、异 常和非常三种。
正常状态:是指在日常的情况下,人们生活的 各种因素相互平衡,发展趋势一般在人们的预见 之内,各种条件有利于满足人们的心理、生理和 社会需求的情况。
异常状态:是指当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平衡被打 破,某一问题突出地显现出它的地位,造成了异乎 于平常的状态。 非常状态:当异常状态进一步恶化并伴有生命 危险或集团化的倾向时,就进入一种非常状态,常 常不自觉地出现恐慌或惊慌。
社会距离:指参加社会活动时所表现的距离 接近态为130—210厘米,通常为一 起工作时的距离,上级向下级或秘 书说话便保持此距离,这一距离能 起列传递感情力的作用。
正常态为2l0—360厘米,此时可 看到对方全身,在外人在场下继 续工作也不会感到不安或干扰, 为业务接触的通行距离。正式会 谈、礼仪等多按此距离进行。
日本学者曾对6名打字员的工作状况和气味 的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如表5-7所示。
气味类型 每小时打字数 错字率(%) 0.11 0.09 0.08
无气味
14142 15284 16122
树木香味
花卉香味
2.加强工作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3.避免单调工作,使工作丰富化
4.房间的设计和布置要具有人情味

人在空间中的定位
即使是偶然地观察在公共场合等待 的人们,你也会发现人们确实在可能占 据的整个空间中均匀地散布着,他们不 一定在最适合上车的或干其他事的地方 等候。
在火车站人们等车时选择的位置 (依托的安全感)
一 依托的安全感
斯梯里思观察了伦敦地铁各个车站 候车的人以及剧场、门厅的人们,发现 人们总愿意站在柱子附近并远离人们行 走路线的地方。 在日本,卡米诺在铁路车站进行了 类似的研究。 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人们总是 设法站在视野开阔而本身又不引人注意 的地方,并且不至于受到行人的干扰。
(11)等候的人(12)外宾。
二、环境中人们的流动模式
人们在环境中的移动,就形成人们的流 动。人们的流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倾向 性。某时某地的人们流动量和流动模式受 到社会规范 ( 例如上、下班时间 ) 的影响等。
(一)人群流动的特点
1.靠右行 2.识途性 3.走捷径 4.不走回头路 5.乘兴而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