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几点尝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几点尝试

摘要:“应试”让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俨然成了解题训练的操练场,学生的主体性很难得到应有的发挥与培养。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教学不外乎是老师讲,学生听。其弊端显而易见:注重形式的完成,忽视情境的创设,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教材纯粹知识的灌输,忽视教法的改进和学法的指导等等。总之一句话,忽视与钳制了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成了纸上谈兵。为此我们要想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切实去做些许尝试。

关键词:主体意识数学教学尝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076-01

主体性,从教育学原理上学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能动性、选择性、批判性、独立性自主性与创造性。那么在数学课堂上就表现为不是为了做题而去思考,而是体现为做题只不过是验证思考的一种途径。下面笔者对教学上的体会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尝试,作简单的总结,与大家共同商榷。

1 创设适时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中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成了教师的舞台,

学生却成了被动的听众。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所谓引导下练习与思考,主动参与的机会不多,积极参与性不高,久而久之导致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最终导致意识中认为数学学习很单调、枯燥。但为了考出个好的分数,不得以而为之,或是强迫自己对数学产生被动式的兴趣,这都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中陷入被动,缺乏主动与创新的思维与能力。好的情境的设置会让这种主体性的发挥得到预设性成功。具体如下:

为了体现数学的趣味性,充分利用数学本身的趣味性故事。在教学中,好多的教师都会认为在数学课上讲究趣味性好像有点天方夜谭,其实众所周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也给带来了生活的趣味性。我们教师所要做的无非就是利用我们生活的点滴创设或再现生活的那份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维热情。数学的知识体系,定理公式,数学方法无一都是我们的前辈数学家进行创造性研究得出的。好多的数学定理与知识就联系着或包含着一些十分有趣的故事,在教学中只要我们经常适当地穿插介绍给学生,不仅能使学生从中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也能对学生进行了各种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与培养。而且有时还能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这些先辈们的敬仰和羡慕,从而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与陶冶。如在讲授高中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就可以通过古印度国王玩国际象棋的故事来再现问题情境,来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心灵与教学产生某种共鸣,让其自发地启动思维机制,快速地进入问题情境。

2 改进教学方法,深挖学生心里的那份好奇

充分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刺激学生的认知活动。从而从内化的角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等各种主体情感。例如在讲解立体几何的相关知识点,笔者经常的把实物带进教室,带进课堂,先让学生用一段时间在观摩实物,再去引出相关的知识点,或是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或是过程。如讲解正弦函数等相关知识点时,笔者就用多媒体展示出电磁波的形状以及衍射图像,并提出与所要讲解的知识点有关联的问题让学生先思考。并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教材的预习与学习作出自己的解答。然后教师才去讲解相关不懂的地方。现代媒体可产生许多特有的绚丽多彩的画面,有其极其丰富的动感效果,教学中如能充分利用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直观感,以逼真的形象占领学生的认识空间,变静止为运动,变抽象为直观,在教学上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对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有着极大的作用。

3 创设生成性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可以这样说,没有学生的主动、有效参与,无论你的课堂是多么的精彩,我想都应该是失败的课堂。所以,教师要努力创设生成性的空间,刺激学生的自主思考,通过此方法可以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从而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以达到获取知识,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要想

做到这点,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做尝试:

首先、教师要抛弃应试教育的思维习惯,真正的创造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好多教师源于节省时间等各种借口或理由,只是把展示流于表面的浅层参与,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热情。如果我们真正的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己去发现、总结些什么的话,我想就必然会给全体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他们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得出结论的,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包办的太多,只会培养学生思维的隋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参与意识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其次、教师要提供让学生参与的契机。教师在做好铺垫的情况下,让学生学会自我联想、自我取舍。从而学会用旧知识尝试解答新问题,进而得到新的结论,也即新的知识。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