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老祠堂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走 进 徽 州
龙川胡氏宗祠
代遗制。此祠始建于宋,这以后代有修缮,动作最大的一次,是 明朝嘉靖年间,出于该祠的兵部尚书胡宗宪,出巨资对祠堂进行 了大规模整修。兵部尚书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国防部长。祠堂内的 月梁、雀替,全部是镂空雕刻,后进的东西两厢的隔扇上,也雕 刻着各色博古花卉。这些雕刻的艺术价值极高,集中体现了明代 徽派雕刻的精华,并且具有明显的文人风格。这是因为,在胡宗 宪的幕府中,网罗了当时很多著名的文人,像大书法家文徵明、 大画家徐渭等等,他们将大艺术家的眼光和才情,融入了对祠堂 的修缮,加上集中了当时徽州的能工巧匠,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 龙川胡氏宗祠,才这样富丽堂皇。 在胡氏宗祠高大的门楼上,原先悬挂有文徵明手书的“龙川 胡氏宗祠” 的匾额, “文革” 中的某一天, 不知被什么人卸走了。 这块珍贵的匾额,至今下落不明。 “文化大革命”前,这座祠堂曾做过小学堂。那时坑口村只 有一所不完全小学,村里的孩子们,上到小学四年级以后,要是 还想读书,就得到!里之外的乡政府所在地油坑口,去读五年级。
!江淮文史
徽州 老祠堂
!潘小平
如果你前往徽州,那么你会发现,在徽州的各个村落之中, 耸立高出普通民居的最雄伟高大的建筑,就是祠堂。祠堂是全宗 族或是宗族的某一部分成员共同拥有的建筑,它同时又是供奉祖 先牌位的地方,因此和一般的民居相比较,要高大气派得多。 一走进西递,我们就能够看见明经祠高耸的翘角。明经祠是 西递胡氏公祠,名叫本始堂,初建于清朝的乾隆五十三年,也就 是 !"## 年。这座祠堂坐落在西递村口,门额 上 的 “明 经 胡 氏 宗 祠”几个大字,是当时权倾一时的户部尚书、歙县雄村人曹文埴 所题写。村中老人们说,原先祠堂的台阶下有一对石狮子,比人 还高,很能增加这座祠堂的威严。它是一座典型的门楼翘角式建 筑,八字砖雕门墙,廊前设三元门,与祠堂大门的三元门遥遥相 对,过去每逢庆典,张灯结彩,六门大开,很是富丽堂皇。现在 当然不行了,从上个世纪的$% 年代,祠堂改为东源粮站后,就多 处被毁坏,祠堂里的古树也被砍伐一空,面目全非了。祠堂前的 那一对石狮子,几经辗转,后来流传到了日本,成为日本前首相 田中角荣的个人收藏物。 老人们说起这些,很有几分感慨。 在西递小邮局的上首,是胡氏又一支祠追慕堂,著名的徽商
!%&
!江淮文史
安的大族。据 《大阜潘氏宗祠 记》上说 , 江 南 各地的潘氏后 裔,渊源 都 在 大 阜潘氏。 大 阜 村 民们最爱 挂 在 口 头上的, 是 苏 州 的“贵潘”和
叶氏支祠
“富潘” ,据说, 他们都是 大 阜 潘
氏的后裔。而清朝乾隆年间的体仁阁大学士、太傅潘世恩,就是 “贵潘”中最著名的一员。潘世恩的孙子、曾任工部尚书的潘祖 荫,是同治、光绪朝与帝师翁同騄齐名的文人雅士,家世清华而 又风流不羁,诗辞歌赋,无所不好,碑版书帖,无所不藏,而且 曾于光绪八年与翁同騄一起,双双翩然入军机。这样的人物,这 样的家世,当然是值得夸耀的。 但所有这些祠堂,都还赶不上龙川的胡氏宗祠,这还不仅仅 因为它规制的宏大,而在于从目前的情形看,徽州的祠堂,惟有 胡氏宗祠保存得最为完好。龙川胡氏宗祠位于绩溪城东瀛州乡大 坑口村南,是一座坐北朝南,三进七开间,面积!!"#平方米的建 筑,因为体量宏大,一进高于一进,它看上去就要比 一 般 的 祠 堂,雄伟庄严得多。更重要的是,这座祠堂的前台基占地 !$$ 平 方米,这在坦地特别金贵的徽州山区,甚至显得有些奢侈了。在 这片阔大的广场前,著名的龙川逶迤而过。龙川胡氏宗祠的重檐 歇山式门楼,有着八只戗角,就是这八只戗角,将它和一般的徽 州祠堂在外观上区分开来了。它的大殿进深也特别深,而且它的 殿内,至今保留有!%根冬瓜梁。时,它的 “法庭”功能也十分明显, 几 乎 每 个 宗 族,都把祠堂作为宣传和执行族规与家法的场所。为了使族内众 人时刻警惕,不违背族规家法,有的宗族还把族规 家 法 写 成 粉 牌,悬挂在祠内,如呈坎村贞靖罗东舒先生祠,至今仍完好地保 存有《新祠八则》的八块粉牌。 妇女们犯了族规,也往往是在祠堂里受到惩罚。据记载,歙 县棠樾鲍氏宗族的一个妇女和人私通,私奔出去后不能生活,不 久又返回来。族长为了严明家法,就将她传唤到祠堂,捆绑在柱 子上面示众,时间长达一整天。 棠樾牌坊群西首有女祠,名清懿堂,据称目前在全国绝无仅 有。徽州女祠出现在明末清初,是封建社会政治松散、徽商兴盛 的产物。女祠一般是坐南朝北或坐东朝西,与宗祠、男祠的坐北 朝南或坐西朝东相对,取男乾女坤,阴阳相悖的意思。今天,清 懿堂和徽州所有的祠堂一样,门前挤满了游客,一 些 人 胡 乱 拍 照,并不听导游的解说。如果我们往郑村,会发现当年森严的郑 氏宗祠,如今也成了游乐场所,喧嚣的鼓乐声和现代黄梅戏的曲 调,在高大的祠堂里震耳欲聋。它前厅的天井里,有一架木制龙 骨水车,是供游人玩耍的,收钱。 祠堂的肃穆和尊严,已经在徽州的乡村中消失了。 离这座著名的郑氏宗祠不远,是郑氏的另一座支祠,在不久 前的一个雨夜,它轰然倒塌。绕过牛槽、草垛和成群的鸡鸭,我 们进到这座祠堂的深处,站在它空阔寥落露出天空的大殿里,心 中黯然。几只乌鸦 “呱呱”地叫着,从依然精美的雀替上飞起, 大约是受惊了。据唐力行教授在 《徽商与宗族社会的历史考察》 中提供的数字,旧时徽州,共遗留有大小祠堂!""" 多座,不知今 天,它们还剩下多少座了?
!"#
!江淮文史
中原的“衣冠”大家大量迁入徽州之后,仍然保持着原有的 宗族谱系,聚族而居,组织严密,家法严明;各族都建有祠堂, 宗谱不断地修续,子孙相传,千年不乱。当地所谓的“徽州八大 姓” ,指的是程、汪、吴、黄、胡、王、李、方八姓,如果再加 上 洪 、 余 、 鲍 、 戴 、 曹 、 江 、 孙 , 就 是 所 谓 的 “新 安 十 五 姓 ” 了。他们的分支余脉,在徽州的一府六邑广泛分布,而这些名宗 望族往往和西递胡氏一样,有几个甚至几十个祠堂。所以祠堂连 云,远近相望,是徽州一个独特的现象。 好了,现在让我们到南屏去看看。南屏位于黟县的西南,虽 说也是聚族而居的村落,但不是一族独居,而是聚集着叶、李、 程三大宗族,是一种多族共治的格局。这样一来,南屏最有别于 徽州其他村落的地方,就是村子里至今保存有一大批祠堂群。这 里的祠堂有家祠、支祠和宗祠之分,家祠属于同一姓氏的直系亲 属,支祠是同一姓氏、同 一 支 脉 繁 衍 的 后 代 , 但 已 经 出 了 五 服 了。而宗祠,则是同一姓氏的总祠。南屏村叶、李、程三姓,当 初各有属于自己的家祠、支祠和宗祠。但经过这么多年的风雨岁 月,这些祠堂中的一部分,已经不复存在了,有的,则成为其后 人的住宅。家祠一般都小巧玲珑,宗祠则显得宏伟高大,当它们 以群体的方式集中出现在一个村子里时,你会感到震惊。 南屏村最大的叶姓支祠叶奎光堂,目前是南屏小学校舍,门 前有一个小操场。叶奎光是叶氏四世祖,号南屏,曾当过山西太 原府岚县知县,是家族中值得骄傲的人物。十多年前,张艺谋拍 摄 《菊豆》 ,将这里略加粉饰,改造成了剧中的染坊。曾经在剧 中饰演“儿子”的小演员,今天已经长成了一个高大的青年,电 影并没有改变他的命运,他仍在村中居住着。 和修祠一样,对一个宗族来说,修谱也是一件神圣的大事。 在徽州人的心目中,悠悠万事,惟宗族为大,徽州人逃难,往往 一副担子,一头挑的是宗 谱 , 一 头 挑 的 是 小 孩 。 每 个 宗 族 的 族
"#$
!江淮文史
他们每天就坐在这座高大华美的祠堂里面读书,不知外面的世界 已经翻天覆地。所以当城里的红卫兵呼啸而至时,他们只是张皇 地看着,不知道这些人究竟要干什么。 城里来的红卫兵是来“破四旧”的,他们早就听说了这座祠 堂。但当他们高举起造反的铁锤时,却发现,在那些精美的木雕 上面,贴满了毛主席语录。 这些语录,是这所不完全小学的老师贴上去的,我们现在仅 能知道的是,这位老师姓汪。 感谢汪老师。
!"#
谱 , 或 !" 年 , 或 #" 年 , 或 $" 年 , 都 要 重新编修一次。中 国宗族是一个封闭 性的血缘集团,族 谱的中心内容是对 “家 系 ” 的 确 认 。 通 过族谱,不管是天 南地北,漂洋过海,
叶奎光堂
走 进 徽 州
宗族成员一见之下,都能产生共同的归属感和亲近感。在徽州, 每一个聚族而居的家族组织都有一部或数部家谱,尤其是汪、 程两大姓氏,支祠都数以千计,家族的家谱,也如同他们的祠 堂一样,分为通谱、世谱、支谱、总族谱、分族谱、大宗谱和 小宗谱等等,外人根本搞不清楚。名宗大族的族谱,往往刻工 精美,印制精良,而且卷帙浩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徽 州刻书业的发展。 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们前往歙南的大阜村,去寻 访新安的又一大姓宗祠潘氏祠堂。循着一条较为宽敞的巷道, 来到一片空地前,看见潘家祠堂美轮美奂的门厅五凤楼,在春 日绚烂的色彩中,正大敞着两扇门。见我们来了,一群孩子跟 上来,惊奇地围观;也有的用粉笔在祠堂外边的墙上写字,希 望引起我们的重视。潘家老祠的宫阙式门楣富丽堂皇,雕梁画 栋,与我们前面看见的徽州一般宗祠的高大森严,有很大的不 同。这座祠堂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清朝咸丰年间几经兵火战 乱,毁坏得很厉害。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祠堂,是同治年间又 重修的。大阜潘家是新安的名门望族,其始迁祖是唐代的一位 刺史,原先世居福建八闽,后来在新安做官,赶上黄巢之乱, 无法返回家乡,只好在这里定居下来,代代繁衍,最后成为新
!&’
胡贯三和西递著 名的文人胡积 堂,都是出自于 这一祠。新安大 族的历史虽然十 分古老,但各宗 族大规模地修建 祠堂,却是在徽 商兴起之后。没 有徽商巨大的财 力物力,徽州不 可能建造起这么 多的祠堂。追慕
西递胡氏公祠
走 进 徽 州
堂的八字门墙,是两块完整的青石制作而成,精美壮观,堪称黟 县一绝。它的石狮子也十分壮大,由于祠堂两边均以 高 屋 作 衬 托,白屋高耸,巷道幽深,使它越发显出恢弘博大的气势。后厅 享堂供奉有李世民的画像,以追慕胡氏远祖,使后人牢牢记住李 胡的渊源。目前它当然也已经一无例外地开辟成西递 的 旅 游 景 点,每天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数以万计的游客。这样 的 摩 肩 接 踵,人潮汹涌而来,汹涌而去,早已没有了祠堂的森严了。 西递有名的宗祠还有七哲祠,坐落在村西头的梧赓桥边,是 为纪念宋元期间明经胡氏的七位经学名家所修建。所以七哲祠已 不是一般意义的祠堂,有些表彰先贤的意思了。据说 胡 氏 后 代 中,惟有进士及第的族人,死后才能进入这座祠堂。 徽州的胡氏比较复杂,虽同为胡姓,却有金紫胡、明经胡、 遵义胡和尚书胡之分。比如胡适,就是属于明经胡,和西递胡氏 是同宗,而和清朝乾嘉年间以“礼学”著称的胡培翚,不是一个 胡。胡培翚的胡,是绩溪金紫胡。
!"#$ 年 , 国 家 文 物 局 拨 款 "%& 万 元 对 它 的 前 进 进 行 了 修 缮 ,
完成后这座祠堂即升格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胡氏宗祠人才辈出,除明代嘉靖朝兵部尚书胡宗宪外,再早 一些,明成化年间,还出过一个户部尚书胡富。胡锦涛也出于该 祠,为胡氏家族’#代世孙。 在徽州,宗祠是全宗族的圣殿,很多宗族内部的大事,要在
(作者系 《安徽文学》副主编)
走 进 徽 州
#!$
走 进 徽 州
龙川胡氏宗祠
代遗制。此祠始建于宋,这以后代有修缮,动作最大的一次,是 明朝嘉靖年间,出于该祠的兵部尚书胡宗宪,出巨资对祠堂进行 了大规模整修。兵部尚书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国防部长。祠堂内的 月梁、雀替,全部是镂空雕刻,后进的东西两厢的隔扇上,也雕 刻着各色博古花卉。这些雕刻的艺术价值极高,集中体现了明代 徽派雕刻的精华,并且具有明显的文人风格。这是因为,在胡宗 宪的幕府中,网罗了当时很多著名的文人,像大书法家文徵明、 大画家徐渭等等,他们将大艺术家的眼光和才情,融入了对祠堂 的修缮,加上集中了当时徽州的能工巧匠,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 龙川胡氏宗祠,才这样富丽堂皇。 在胡氏宗祠高大的门楼上,原先悬挂有文徵明手书的“龙川 胡氏宗祠” 的匾额, “文革” 中的某一天, 不知被什么人卸走了。 这块珍贵的匾额,至今下落不明。 “文化大革命”前,这座祠堂曾做过小学堂。那时坑口村只 有一所不完全小学,村里的孩子们,上到小学四年级以后,要是 还想读书,就得到!里之外的乡政府所在地油坑口,去读五年级。
!江淮文史
徽州 老祠堂
!潘小平
如果你前往徽州,那么你会发现,在徽州的各个村落之中, 耸立高出普通民居的最雄伟高大的建筑,就是祠堂。祠堂是全宗 族或是宗族的某一部分成员共同拥有的建筑,它同时又是供奉祖 先牌位的地方,因此和一般的民居相比较,要高大气派得多。 一走进西递,我们就能够看见明经祠高耸的翘角。明经祠是 西递胡氏公祠,名叫本始堂,初建于清朝的乾隆五十三年,也就 是 !"## 年。这座祠堂坐落在西递村口,门额 上 的 “明 经 胡 氏 宗 祠”几个大字,是当时权倾一时的户部尚书、歙县雄村人曹文埴 所题写。村中老人们说,原先祠堂的台阶下有一对石狮子,比人 还高,很能增加这座祠堂的威严。它是一座典型的门楼翘角式建 筑,八字砖雕门墙,廊前设三元门,与祠堂大门的三元门遥遥相 对,过去每逢庆典,张灯结彩,六门大开,很是富丽堂皇。现在 当然不行了,从上个世纪的$% 年代,祠堂改为东源粮站后,就多 处被毁坏,祠堂里的古树也被砍伐一空,面目全非了。祠堂前的 那一对石狮子,几经辗转,后来流传到了日本,成为日本前首相 田中角荣的个人收藏物。 老人们说起这些,很有几分感慨。 在西递小邮局的上首,是胡氏又一支祠追慕堂,著名的徽商
!%&
!江淮文史
安的大族。据 《大阜潘氏宗祠 记》上说 , 江 南 各地的潘氏后 裔,渊源 都 在 大 阜潘氏。 大 阜 村 民们最爱 挂 在 口 头上的, 是 苏 州 的“贵潘”和
叶氏支祠
“富潘” ,据说, 他们都是 大 阜 潘
氏的后裔。而清朝乾隆年间的体仁阁大学士、太傅潘世恩,就是 “贵潘”中最著名的一员。潘世恩的孙子、曾任工部尚书的潘祖 荫,是同治、光绪朝与帝师翁同騄齐名的文人雅士,家世清华而 又风流不羁,诗辞歌赋,无所不好,碑版书帖,无所不藏,而且 曾于光绪八年与翁同騄一起,双双翩然入军机。这样的人物,这 样的家世,当然是值得夸耀的。 但所有这些祠堂,都还赶不上龙川的胡氏宗祠,这还不仅仅 因为它规制的宏大,而在于从目前的情形看,徽州的祠堂,惟有 胡氏宗祠保存得最为完好。龙川胡氏宗祠位于绩溪城东瀛州乡大 坑口村南,是一座坐北朝南,三进七开间,面积!!"#平方米的建 筑,因为体量宏大,一进高于一进,它看上去就要比 一 般 的 祠 堂,雄伟庄严得多。更重要的是,这座祠堂的前台基占地 !$$ 平 方米,这在坦地特别金贵的徽州山区,甚至显得有些奢侈了。在 这片阔大的广场前,著名的龙川逶迤而过。龙川胡氏宗祠的重檐 歇山式门楼,有着八只戗角,就是这八只戗角,将它和一般的徽 州祠堂在外观上区分开来了。它的大殿进深也特别深,而且它的 殿内,至今保留有!%根冬瓜梁。时,它的 “法庭”功能也十分明显, 几 乎 每 个 宗 族,都把祠堂作为宣传和执行族规与家法的场所。为了使族内众 人时刻警惕,不违背族规家法,有的宗族还把族规 家 法 写 成 粉 牌,悬挂在祠内,如呈坎村贞靖罗东舒先生祠,至今仍完好地保 存有《新祠八则》的八块粉牌。 妇女们犯了族规,也往往是在祠堂里受到惩罚。据记载,歙 县棠樾鲍氏宗族的一个妇女和人私通,私奔出去后不能生活,不 久又返回来。族长为了严明家法,就将她传唤到祠堂,捆绑在柱 子上面示众,时间长达一整天。 棠樾牌坊群西首有女祠,名清懿堂,据称目前在全国绝无仅 有。徽州女祠出现在明末清初,是封建社会政治松散、徽商兴盛 的产物。女祠一般是坐南朝北或坐东朝西,与宗祠、男祠的坐北 朝南或坐西朝东相对,取男乾女坤,阴阳相悖的意思。今天,清 懿堂和徽州所有的祠堂一样,门前挤满了游客,一 些 人 胡 乱 拍 照,并不听导游的解说。如果我们往郑村,会发现当年森严的郑 氏宗祠,如今也成了游乐场所,喧嚣的鼓乐声和现代黄梅戏的曲 调,在高大的祠堂里震耳欲聋。它前厅的天井里,有一架木制龙 骨水车,是供游人玩耍的,收钱。 祠堂的肃穆和尊严,已经在徽州的乡村中消失了。 离这座著名的郑氏宗祠不远,是郑氏的另一座支祠,在不久 前的一个雨夜,它轰然倒塌。绕过牛槽、草垛和成群的鸡鸭,我 们进到这座祠堂的深处,站在它空阔寥落露出天空的大殿里,心 中黯然。几只乌鸦 “呱呱”地叫着,从依然精美的雀替上飞起, 大约是受惊了。据唐力行教授在 《徽商与宗族社会的历史考察》 中提供的数字,旧时徽州,共遗留有大小祠堂!""" 多座,不知今 天,它们还剩下多少座了?
!"#
!江淮文史
中原的“衣冠”大家大量迁入徽州之后,仍然保持着原有的 宗族谱系,聚族而居,组织严密,家法严明;各族都建有祠堂, 宗谱不断地修续,子孙相传,千年不乱。当地所谓的“徽州八大 姓” ,指的是程、汪、吴、黄、胡、王、李、方八姓,如果再加 上 洪 、 余 、 鲍 、 戴 、 曹 、 江 、 孙 , 就 是 所 谓 的 “新 安 十 五 姓 ” 了。他们的分支余脉,在徽州的一府六邑广泛分布,而这些名宗 望族往往和西递胡氏一样,有几个甚至几十个祠堂。所以祠堂连 云,远近相望,是徽州一个独特的现象。 好了,现在让我们到南屏去看看。南屏位于黟县的西南,虽 说也是聚族而居的村落,但不是一族独居,而是聚集着叶、李、 程三大宗族,是一种多族共治的格局。这样一来,南屏最有别于 徽州其他村落的地方,就是村子里至今保存有一大批祠堂群。这 里的祠堂有家祠、支祠和宗祠之分,家祠属于同一姓氏的直系亲 属,支祠是同一姓氏、同 一 支 脉 繁 衍 的 后 代 , 但 已 经 出 了 五 服 了。而宗祠,则是同一姓氏的总祠。南屏村叶、李、程三姓,当 初各有属于自己的家祠、支祠和宗祠。但经过这么多年的风雨岁 月,这些祠堂中的一部分,已经不复存在了,有的,则成为其后 人的住宅。家祠一般都小巧玲珑,宗祠则显得宏伟高大,当它们 以群体的方式集中出现在一个村子里时,你会感到震惊。 南屏村最大的叶姓支祠叶奎光堂,目前是南屏小学校舍,门 前有一个小操场。叶奎光是叶氏四世祖,号南屏,曾当过山西太 原府岚县知县,是家族中值得骄傲的人物。十多年前,张艺谋拍 摄 《菊豆》 ,将这里略加粉饰,改造成了剧中的染坊。曾经在剧 中饰演“儿子”的小演员,今天已经长成了一个高大的青年,电 影并没有改变他的命运,他仍在村中居住着。 和修祠一样,对一个宗族来说,修谱也是一件神圣的大事。 在徽州人的心目中,悠悠万事,惟宗族为大,徽州人逃难,往往 一副担子,一头挑的是宗 谱 , 一 头 挑 的 是 小 孩 。 每 个 宗 族 的 族
"#$
!江淮文史
他们每天就坐在这座高大华美的祠堂里面读书,不知外面的世界 已经翻天覆地。所以当城里的红卫兵呼啸而至时,他们只是张皇 地看着,不知道这些人究竟要干什么。 城里来的红卫兵是来“破四旧”的,他们早就听说了这座祠 堂。但当他们高举起造反的铁锤时,却发现,在那些精美的木雕 上面,贴满了毛主席语录。 这些语录,是这所不完全小学的老师贴上去的,我们现在仅 能知道的是,这位老师姓汪。 感谢汪老师。
!"#
谱 , 或 !" 年 , 或 #" 年 , 或 $" 年 , 都 要 重新编修一次。中 国宗族是一个封闭 性的血缘集团,族 谱的中心内容是对 “家 系 ” 的 确 认 。 通 过族谱,不管是天 南地北,漂洋过海,
叶奎光堂
走 进 徽 州
宗族成员一见之下,都能产生共同的归属感和亲近感。在徽州, 每一个聚族而居的家族组织都有一部或数部家谱,尤其是汪、 程两大姓氏,支祠都数以千计,家族的家谱,也如同他们的祠 堂一样,分为通谱、世谱、支谱、总族谱、分族谱、大宗谱和 小宗谱等等,外人根本搞不清楚。名宗大族的族谱,往往刻工 精美,印制精良,而且卷帙浩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徽 州刻书业的发展。 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们前往歙南的大阜村,去寻 访新安的又一大姓宗祠潘氏祠堂。循着一条较为宽敞的巷道, 来到一片空地前,看见潘家祠堂美轮美奂的门厅五凤楼,在春 日绚烂的色彩中,正大敞着两扇门。见我们来了,一群孩子跟 上来,惊奇地围观;也有的用粉笔在祠堂外边的墙上写字,希 望引起我们的重视。潘家老祠的宫阙式门楣富丽堂皇,雕梁画 栋,与我们前面看见的徽州一般宗祠的高大森严,有很大的不 同。这座祠堂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清朝咸丰年间几经兵火战 乱,毁坏得很厉害。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祠堂,是同治年间又 重修的。大阜潘家是新安的名门望族,其始迁祖是唐代的一位 刺史,原先世居福建八闽,后来在新安做官,赶上黄巢之乱, 无法返回家乡,只好在这里定居下来,代代繁衍,最后成为新
!&’
胡贯三和西递著 名的文人胡积 堂,都是出自于 这一祠。新安大 族的历史虽然十 分古老,但各宗 族大规模地修建 祠堂,却是在徽 商兴起之后。没 有徽商巨大的财 力物力,徽州不 可能建造起这么 多的祠堂。追慕
西递胡氏公祠
走 进 徽 州
堂的八字门墙,是两块完整的青石制作而成,精美壮观,堪称黟 县一绝。它的石狮子也十分壮大,由于祠堂两边均以 高 屋 作 衬 托,白屋高耸,巷道幽深,使它越发显出恢弘博大的气势。后厅 享堂供奉有李世民的画像,以追慕胡氏远祖,使后人牢牢记住李 胡的渊源。目前它当然也已经一无例外地开辟成西递 的 旅 游 景 点,每天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数以万计的游客。这样 的 摩 肩 接 踵,人潮汹涌而来,汹涌而去,早已没有了祠堂的森严了。 西递有名的宗祠还有七哲祠,坐落在村西头的梧赓桥边,是 为纪念宋元期间明经胡氏的七位经学名家所修建。所以七哲祠已 不是一般意义的祠堂,有些表彰先贤的意思了。据说 胡 氏 后 代 中,惟有进士及第的族人,死后才能进入这座祠堂。 徽州的胡氏比较复杂,虽同为胡姓,却有金紫胡、明经胡、 遵义胡和尚书胡之分。比如胡适,就是属于明经胡,和西递胡氏 是同宗,而和清朝乾嘉年间以“礼学”著称的胡培翚,不是一个 胡。胡培翚的胡,是绩溪金紫胡。
!"#$ 年 , 国 家 文 物 局 拨 款 "%& 万 元 对 它 的 前 进 进 行 了 修 缮 ,
完成后这座祠堂即升格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胡氏宗祠人才辈出,除明代嘉靖朝兵部尚书胡宗宪外,再早 一些,明成化年间,还出过一个户部尚书胡富。胡锦涛也出于该 祠,为胡氏家族’#代世孙。 在徽州,宗祠是全宗族的圣殿,很多宗族内部的大事,要在
(作者系 《安徽文学》副主编)
走 进 徽 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