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反思之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反思之我见
日期:2009年07月10日
泽头中学曲航英新课改走进校园已有三年有余,但新课改远远没有结束,我们认为,新课改是在反思中前行。回首新课改的实施,我发现它灿烂的光辉已照亮了教育的每个角落,新课改给了广大教师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最先进的教学手段,打破了传统应试教育的条条框框,倡导了研究性的教与学的方法。它强调教育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全体,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它如一颗种子在每一位教师心中生根、发芽,它同样在我的心中萌发着,太多的感慨汇成一句话,新课改让我在反思与思考中提高。古人云:“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知自强也.”正因为如此,新课改才把反思提到了重要位置.事实也是如此,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反思,不断思考,才能达到超越的最终目的.
在新课改中教师们都认为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完善了,从重视知识、能力发展到兼顾过程和方法,兼顾情感、态度、价值观。但这也是老师们觉得困难的地方。“了解不等于理解,理解不等于行动,行动不等于到位”,广大老师很希望有切实的、具体的指导。
教师培养的确是课程改革实施的一个关键环节。这么多实验教师如何培训?他们每天都有问题,如何指导?我想,集中培训仍然重要,但坚持“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因素有政治、经济、人文等诸多方面,每一次的课改都是建立在对前一阶段基础教育反思的基础上。目前正在全国推进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以往历次课程改革相比,有着质的差异,其对以往基础教育的反思更为深刻,对未来社会人材素质要求的研究更加前瞻、透彻。本次课改除了在课程体系作了创造性调整外,更突出反映在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试图促使教育工作者的导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育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推
动教育产品更有力地适应和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本次课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转变教育功能,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新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
(2)突破学科中心,加强学科整合并设置综合课程。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学本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3)强调课程目标,增大学校和学师在课程执行中的自主权。新课程标准重视对不同阶段目标的刻划以及对实施过程的建议,对达到目标的内容与方法,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这是《标准》和《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为学本的多样化和学师导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
(4)重视学习方式的改善,着眼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各学科课程标准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学本、导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行政部门在深刻反思以往基础教育的实践、结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和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设计了新一轮的课改蓝图,而这一蓝图的真正实施者是基础教育的教育者工作者和学生。就教育工作者而言,要适应和推进新课程的教育改革,首先要深刻领会和理解新课标设计者的理念和思想,全面了解新课标的框架和体系,逐步内化为自身的意识和观念,同时对过去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的深刻反思,让内化的意识和观念贯穿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才能促进和推动新课改向纵深发展。
一、反思教育观念,指导新课改
参与新课改的集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大多是在传统教育模式熏陶下成长且经历相当长时间的教育实践,虽然在他们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指导学生学习的经验,并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和创新,力求使自己的教育行为适应时代改革的步伐,但在他们的潜意识和已往的教育实践中,都保留着一些“师道尊严”、“传
道、授业、解惑”等传统观念的印迹,教师的天职是“教书”等一些与新课改理念相抵促的思想和行为根深蒂固,在参与新课改之前,有必要进行一些深层次的反思。
意识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意识就会指导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学校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健全人品人格、锻炼意志品质的一个主要场所,学校中所发生的一切行为和过程,都应以“学”为中心,古代把学校称为“学堂”,即是这一思想的极好体现。但不知从何时起,学校成了教育工作者“教”的主要场所,一切围绕着“教”而进行——教师、教室、教科书等,这些词的使用实际上是人们意识的一个反映,这些意识指导着学校的各方面工作围绕“教”来进行,学生围绕教师的“教”而学,教师在学生面前是学科知识、人生体验、人格表现的权威,学生则是“教”的接受者,始终处于“被教”的地位。新课改特别注重学生“学”过程的体验,在教育工作者亲身投入到新课改实践前,对传统的教育观念进行彻底的反思,真正在自己的灵魂深处把“教师、教室、教科书”等观念逐步演变成“学师、学室、学本”,把自己的角色从过去的“教学”过渡到“引学、导学、帮学、助学”,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健全人格、锻炼意志的引导者,成为学生人生的引跑者,才能在教育实践中充分体现新课改的理念,促进新课改的深化和发展。
二、反思教学行为,推进新课改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的课程体系,设计了领域、科目、模块三位一体的立体结构,倡导专家、基础教育工作者、学生共同创建学习内容,学师不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及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学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促进者,学师不再是只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正确观念、善于反思、乐于合作的探究者。
以往的教育改革,尽管我们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创新,但大多停留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整个教学过程大多还是教师带着教材走近学生,提出问题破译教材,应用手段演绎教材,习题训练掌握教材等,这与新课程体系倡导的“给学生以动力”和“扶着学生走”理念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新课改倡导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学本走向学师。
与学生相比,学师先学一步,在一些知识领域和思维能力等方面比学生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