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叔同作为我国近代著名启蒙音乐教育家、学堂乐歌的开创者之一,他通过自己的音乐教育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教育思想。其音乐教育思想产生的根源,是植根于中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土壤,并通过具体的音乐教育实践而逐步形成的。他的音乐教育思想曾对“五四”运动前的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产生过积极的作用;后通过他的弟子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以及他的再传弟子缪天瑞、钱君匋、邱望湘、王云阶、江定仙、俞绂棠、陈啸空、沈秉廉、萧而化、唐学咏、何笑明 (铭)、徐希—、孙继南等人的音乐教育实践,使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得以更广泛的传播和传承;在面向21世纪我国音乐教育改革新局面的今天,我认为,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仍有较强的生命力,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李叔同的“先器识而后文艺”、“以学生为本”、“爱国奉献”、“乐歌创作”以及《音乐小杂志》中的音乐教育思想,都蕴涵着很多合理与优秀的闪素,需要我们努力挖掘、汲取和发展。



李叔同“先器识而后文艺”的音乐教育思想,是对中国传统艺术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传统人格教育思想在近代的新阐释;是将中国传统人格教育理论同近代我国启蒙音乐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具体应用;是蔡元培人格审美教育思想在音乐教育领域中的反映。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先器识而后文艺”、“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即是“首重人格修养,次重文艺学习。”并认为一个文艺家倘没有“器识”,无论技术何等精通熟练,亦不足道,所以他常诫人“ 要做一个好文艺家,必先做一个好人”。所谓的“好人”,按照国务院作出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①而当下我们的音乐教育中,普遍存在一种重音乐技能、技巧的培养,而忽视音乐理论的学习、忽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道德和人格的培养。致使许多学生一味地追求当钢琴家、歌唱家、作曲家、指挥家,对其它文化课程的学习重视不够,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品质的培养,认为“一俊遮百丑”,导致有些学生虽具备一定的钢琴演奏或声乐的能力,但由于缺乏必要的人格修养和文化知识,使一些学生打上了极端个人主义、狭隘的功利主义烙印。按照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来看,这样的学生即便成为

一个艺术家,他也不是一个好人,当然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人民、对艺术、对音乐事业发展有用之人才。从这个角度说,李叔同的“先器识而后文艺”的音乐教育思想,是符合现代音乐教育理念的,也是符合当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再者,李叔同的人格教育思想的另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自身的人格魅力和身体力行的师表形象。他在教学中,“从不怒容,总是轻轻地像母亲一般吩咐我们”,“他从不威胁学生,而学生见他自生威敬;从不严责学生,而学生自会用功”;“他对待学生并不严厉,却是非常和蔼可亲”;“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新鲜。”“他的受人崇敬,不仅是为了上述的郑重态度的原故;他的受人崇敬使人真心的折服,是另有背景的。背景是什么呢?就是他的人格。”“他做教师。有人格作背景,好比佛菩萨的有‘后光’……他是实行人格感化的一位人教育家。我敢说,自有学校以来,自有教师以来,未有盛于李先生者也。”以上既是李叔同音乐教育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和身体力行的师表形象的片段。从现代教育学的视角说,教学问、教做人、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身体力行为示范与榜样,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古人所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的内在含义,就是突出了教师自身的楷模作用和学习过程中受教者对教师的仿效。从李叔同的嫡传弟子及再传弟子对后来的我国音乐教育所做出的贡献来看,应当说都有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的影子。正如科尔伯特所说:“一个国家是否伟大,并不取决于它的疆域的大小,而是取决于它的人民的品格。”①人民的品格如何获得?学校教育是一条主要的渠道,而教师的品格却是直接的影响者。21世纪我国音乐教育所需要的音乐教师应该具备那些素质呢?问答是这样的: 21世纪我国音乐教育的理想音乐教师,应该是音乐艺术与教育艺术的专门家。他们既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知识的教育家,同时,又是具有突出音乐能力的音乐家、有丰富音乐知识的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他们必须在教学品格、教学技能、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等诸方面,具有优秀音乐教师的独特素质。从这个要求来看,李叔同的人格魅力和身体力行的音乐教育思想和音乐教学品格,对于今天的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以学生为本”的音乐教育思想是贯穿于李叔同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他在音乐教学中注重学生音乐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教歌唱,着重于音程练习……教弹琴着重于指法练习,指法有一点点错误,拍子有一点点不准确,先生就轻缓而和悦地说:‘蛮好、蛮好’

。”“他弹琴是十分严格的,无论附点、切分音、休止符、强弱等等都非常注意,非常准确。”“‘还’新曲的时候,结果使他满意的,他就在本子上写一个‘佳’或‘尚佳’、‘尚可’等字样。否则,他立刻立起来,用天津腔的上海话对你说:‘曼好、曼好’。”“他从来不向同学们多说什么话,可是在他高尚的人格和深邃的艺术熏陶下,全校四五百个学生,凡是怀有艺术天才的,他们的天才无不被充分发挥山来。”上列这些话是他的学生回忆时说的,我们可以从此窥见李叔同“以学生为本”音乐教育思想,在具体的音乐教学实践中的贯穿。在当代我国音乐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人们音乐教学观念的改革是先导,音乐课程的改革是中心。以学生为本的现代音乐教育观念,主张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来对待,强调音乐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即以人为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给学生以应有的自主音乐学习的权利,而这种自主学习的音乐教育想观,就是主张通过音乐教师的爱心、鼓励、启发、诱导,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意识和音乐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与真实的自我,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及潜能,按照自己的兴趣、意愿与能力,努力为自己学习,做自己命运的主人。正如S·拉塞克利G·维迪努所说:“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自学,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系。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筑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这样,教师的作用,就不会混同于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被学生利用的资料库。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②从李叔同弟子丰子恺的艺术成长道路和刘质平的音乐成长道路不难看出,他们后来之所以成长为著名的音乐教育家、画家,是与老师李叔同爱心、鼓励、启发、诱导和发现、重视、引导有很大关系。作为适应新世纪合格的音乐教师,必须承认学生作为个体人的独特性,承认学生在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爱好、特长以及音乐表现方面的差异性,承认只有根据个体差异性因势利导,才能达到有效教育的事实,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使学生在一种宽松、平和的氛围和心态下正常的学习,在一种充满爱、充满创造的意识环境中陶冶成长。李叔同“以学生为本”的音乐教育思想与我国现代音乐教育观念不谋而合。因此,他的“以学生为本”的音乐教育思想至今仍然能显示出激励、启示、导向的现实意义。



“爱国奉献”的音乐教

育精神,是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反映。他早在1904年创办“沪学会”时,“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需要人力高扬爱国主义精神”;他为“沪学会”作词配曲的《祖国歌》中,以“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呜呼,大国民!呜呼,惟我大国民”词句,表达了他的爱国热情:他为寻求救国之路,东渡日本之前,作《金缕曲》一阕,其中“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反映出李叔同的爱国精神。他作为我国近代最早出国留学学习西方音乐、美术的先行者之一, 1910年毅然回国,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我国当时还十分落后的音乐、美术的教育中。他这种为我国音乐、美术教育奉献的本身,即是一种爱国精神的体现;辛亥革命成功后,李叔同为此填写了一首词《满江红》,“皎皎昆仑,山顶月,有人长啸。看页底,宝刀如雪,恩仇多少!双手裂开鼷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看从今一担好河山,英雄造”。这里表达了李叔同向往民主自由,向往共和民权的爱国主义思想。正是李叔同的“先器识而后文艺”的人格教育精神以及“以学生为本”的音乐教育思想作基础,所以“他富有爱国心,一向关心祖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认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其重要的内容;当然音乐教育也不例外。从此意义上说,李叔同的爱国主义音乐教育思想,就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李叔同从事音乐教育的严肃、认真和奉献的精神,同样也体现了他的音乐教育思想。“他之所以能受学生的崇敬,而能使当时被看轻的图画、音乐科被重视,完全是为了他的教育精神的关系。”李叔同的教育精神“是认真的、严肃的,献身的。”“上课铃没响,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坛上,‘ 恭候’学生”,他上课“精密的依照他所预定的教案进行,一分一秒钟也不浪费”。“李先生拿全部的精力和时间来当教师,李先生的教育精神真正是献身的”。有人曾说;未来社会的希望在教育,未来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里道出了作为教师职业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音乐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高尚的道德素质、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高度的爱国、敬业与奉献的精神。今天意义上的音乐教师,应当责无旁贷地通过音乐教育的途径,培养具有开放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广博文化和完美人格

的、真正能够适应21世纪竞争与生存能力的一代新人。李叔同的严肃、认真和献身的音乐教育精神,也是符合与我国当下的音乐教育发展要求的,因此说李叔同的“爱国奉献”的音乐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学堂乐歌创作是李叔同音乐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的具体反映。李叔同的乐歌作品,旋律优美流畅、歌词优雅深刻、词曲结合贴切、结构严密清晰、和声丰富谐和、易于学习传唱,达到艺术歌曲的水准。因此,他的乐歌作品不仅在当时的学校音乐教育中有着广泛影响,而且对后世乃至今天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对于我们研究我国近代以来歌曲创作的发展与流变,对于学堂乐歌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史上的地位、作用和价值,也同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李叔同的弟子丰子恺在《中文名歌五十首·序》中说:“我们选歌曲的标准,对于曲要求其旋律的正大与美丽;对于歌要求诗歌与音乐的融合。西洋名曲之传诵于全世界者,都有那样奸的旋律……现在中国还没有为少年少女们备一册较好的歌唱书。这册子虽然很小,但我们相信它多少总能润泽几个青年的心灵,因为我们自己的心灵曾被润泽过,至今还时时因了讽咏,受到深远的憧憬的启示。”②l958年丰子恺在编辑出版的《李叔同歌曲集·序》中又说:李叔同“……专心于谱制作为教材的歌曲。这集子里所收的,便是他教我唱的歌曲。”③从上列丰子恺所编辑出版的两本歌曲集的序言中,我们得知李叔同的乐歌创作主要是为了学校音乐教学所用的歌曲教材。李叔同不仅把西方先进的作曲方法引进中国,而且首开我国合唱音乐创作的先河。他所创作的二部合唱《留别》、三部合唱《春游》、《人与自然界》、混声四部合唱《大中华》、《燕归》、男声四部合唱《朝阳》等,有的还配有钢琴伴奏。李叔同的合唱音乐创作及作品,丰富了我国现代合唱音乐这一体裁的宝库,为我们研究我国近代以来合唱音乐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他创作、配曲、填词的歌曲《送别》、《春游》等作品,仍然被选为今天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乃至高等音乐教育的教材中,其作品仍然在流传、演唱。如钱仁康先生所说:李叔同的三部合唱《春游》,“这是中国作曲家的第一首合唱歌曲。李叔同在这首歌曲中用淳朴自然的音乐配合清丽淡雅的歌词,旋律、和声与曲体都写的十分工整,简直无懈可击;因此长期以来成为学校合唱歌曲的典范,一直广泛传唱,历久不衰。1992年11月16日, 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系列活动艺术委员会通过入选《春游》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的第一首合唱曲。”④

由此可见,李叔同的乐歌作品以及由此所体现出来的音乐教育思想,对于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对于研究我国近代以来的歌曲创作等等,都有着重要的借鉴、继承和发展的现实意义。

此外,李叔同还首创和实践了我国近代佛教歌曲的创作。他所创作的《三宝歌》是一首流行最广泛的现代佛教歌曲。1929年他应学生刘质平和老友夏丐尊的邀请创作了五首歌词:《清凉歌》、《山色》、《花香》、《世梦》、《观心》等收入《清凉歌集》内。后有刘质平作曲的《观心》、俞绂棠作曲的《清凉》、唐学咏作曲的《世梦》、徐希一作曲的《花香》、潘伯英作曲的《山色》。虽然这五首歌曲充满了佛教思想,但从严格意义上说它们只属于表现佛教哲理的艺术歌曲而并非沿着佛教传统所创作的佛教梵呗音乐。“李叔同的音乐背景为西洋音乐,所以他那充满佛教意味的作品可说是现代的佛教音乐。他的贡献在于采用西洋歌曲来宣扬佛理,为化俗启道开拓了新的途径,他实为宣扬佛教精神的音乐作者。他的佛教歌曲可说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此后有韦瀚章、黄自、王文山诸家现代佛曲的创作。李叔同在音乐及佛教音乐方面的贡献实在于其作为一个勇于尝试及创新的音乐先驱者。”⑤因此说,李叔同的佛教歌曲创作,对于我们研究中国近现代佛教歌曲创作、发展与流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再者,李叔同所创办的我国近代第一个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表现出了他的音乐教育思想。《音乐小杂志》作为我国第一个音乐刊物,它不仅具有中国近代刊物发展史的研究意义,而且对于我国音乐刊物的发展来说,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也随着《音乐小杂志》的流传与研究,而更具有现实的意义。

①参见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读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第4页。
②参见裘梦痕、丰子恺编《中文名歌五十首序》,《弘一大师全集》(十·附录卷),《弘一大师全集》编辑委员会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01页。
③参见丰子恺编著《李叔同歌曲集》,北京音乐出版社, 1958年版。
④参见钱仁康著《学堂乐歌考源》,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年版,第15页。
⑤参见[美]叶明媚著《弘一大师的音乐》,曹布拉主编《弘一大师艺术论》,西泠印社, 2000年版,第84页。
①参见戴定澄主编《音乐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5页。
②参见S·拉塞克、G·维迪努著《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转引自《基础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前瞻》,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年

版,第105-106页。
①参见钟启泉等编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读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第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