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的性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章内容
一、核酸的概念与重要性 二、核酸的组成成分 三、DNA的结构 五、RNA的结构和功能 六、核酸的性质 七、核酸的序列测定
核酸的性质
一般理化性质 核酸的紫外吸收性质 核酸结构的稳定性 DNA的变性、复性与分子杂
交
一般理化性质
• DNA有酸性磷酸基及碱性碱基,为两性大分子, 但偏于酸性。
核酸杂交
Ⅰ.变性、复性和杂交。粗细线分别代表不同DNA。A是杂化双链 Ⅱ.突变体的鉴别。B代表天然DNA;C是B的缺失突变体;
虚线框内是已缺失的部分;D是显示从天然DNA链鼓出小泡 Ⅲ.粗线代表探针,粗线上的X表示放射性标记
核酸的序列测定 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酶法测序)
(1)以DNA的酶促合成原理为基础: DNA的合成需要模板、引物、底物(dNTP)、聚合 酶等条件。在引物的3′末端,依据碱基配对的原则,生 成新的3′,5′-磷酸二酯键,进行延伸。 (2)测序时,四组反应平行进行,每组反应均使用相 同的模板、引物以及四种脱氧核苷酸;并在四组反应中 各加入适量的四种之一的双脱氧核苷酸(ddNTP), 使其随机地接入DNA链中,使链合成终止,产生相应 的四组具有特定长度的、不同长短的DNA链。这四组 DNA链再经过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按链的长短分离开, 经过放射自显影显示区带,就可以直接读出被测DNA 的核苷酸序列,
是一种较弱的非共价键,但许多氢键的集合能 量是很大的。 2、碱基堆积力 疏水性的碱基堆积在双螺旋内部,形成疏水核 心;螺旋外围的核糖和磷酸基上的亲水基团, 使环境中的水在螺旋外围形成水壳,也有助于 螺旋的稳定。 3、环境中的正离子 环境中的正离子与核酸的带负电荷的磷酸基团 结合,消除静电斥力,稳定核酸结构。
3、导致DNA变性的因素:凡能破坏双螺旋稳定性的 因素,如加热、极端的pH、有机试剂甲醇、乙醇、尿 素及甲酰胺等,均可引起核酸分子变性
4、变性后DNA其它理化性质变化: 紫外吸收增强 (OD260增高)、粘度下降、浮 力密度升高、生物活性部分或全部丧失
★ 增色效应: 指DNA变性后其紫外吸收明显增强的效应。 DNA分子中碱基间电子的相互作用使DNA分子具 有吸收260nm波长紫外光的特性。在DNA双螺旋 结构中碱基藏入内侧,变性时DNA双螺旋解开, 于是碱基外露,碱基中电子的相互作用更有利于紫 外吸收,故而产生增色效应。
DNA变性的本质是氢键的断裂
• 对双链DNA进 行加热变性,当 温度升高到一定 高度时,DNA 溶液在260nm 处的吸光度突然 明显上升至最高 值,随后即使温 度继续升高,吸 光度也不再明显 变化。若以温度 对DNA溶液的 紫外吸光率作图, 得到的典型 DNA变性曲线 呈S型。
5、熔解温度(Tm): 由上图可见, DNA变性是在一个很窄的温度范围内发 生的。通常将核酸加热变性过程中,紫外光吸收值达 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核酸的解链温度,由于 这一现象和结晶的熔解相类似,又称熔解温度(一般 在80-100℃) 。在Tm时,核酸分子内50%的双螺 旋结构被破坏。 ★ 影响因素: (1) G+C含量:特定核酸分子的Tm值与其G+C所 占
• DNA为白色纤维状固体,RNA为白色粉末;微 溶于水,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
• DNA的粘度极高,RNA要小的多; • RNA在室温被稀碱水解成核苷酸而DNA(因其
2,-位没有-OH基)对碱稳定。 • D-核糖(RNA组分)与浓盐酸和苔黑酚共热产
生绿色;D-2-脱氧核糖(DNA组分)与酸和 二苯胺共热产生蓝紫色,可区别二者及定量测定。
DNA的变性、复性与分子杂交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不仅与其生物功能有密切关系,还能解
释DNA的重要特性变性与复性。
(一) DNA变性
1、DNA变性的概念:指DNA分子中的双螺旋结构解
链
为无规则线性结构的现象。
2、DNA变性的本质:维持双螺旋稳定性的氢键断裂, 碱基间的堆积力遭到破坏,但不涉及到其一级结构的 改变。
总碱基数的百分比成正相关。 (2)溶液的离子强度:离子强度较低的介质中,Tm较低。 (3)溶液的pH值:pH过高过低引起DNA变性。 (4)变性剂的使用可使Tm降低:
(G+C)% = (Tm -69.3)×2.44
(二) DNA的热变性与复性
指经加热变性的DNA在适当条件下,二条互补 链全部或部分恢复到天然双螺旋结构的现象,它 是变性的一种逆转过程。热变性DNA一般经缓 慢冷却后即可复性,此过程称之为退火。一般认 为比Tm 低25℃左右的温度是复性的最佳条件。 这一术语也用以描述杂交核酸分子的形成(见后)。 ★ 影响因素: (1)单链片段浓度(2)单链片段大小 (3)片段内的重复序列(4)溶液的离子强度
核酸的紫外吸收性质
★ UV吸收 : 核酸分子中含有嘌呤碱和嘧啶碱,因而 具有紫外吸收的的性质,在260nm处核 酸紫外吸收最强。核酸的紫外吸收是核 酸定量测定的基础。
★ 核酸的光吸收比其各核苷酸成分的光吸 收值之和要少30%-40%,这是双螺旋 中碱基紧密堆积在一起造成的。
核酸结构的稳定性
1、碱基对间的氢键 在核酸双螺旋区,碱基对间形成氢键; 氢键
* 复性过程中的碱基配对:
(三)分子杂交: ➢ 不同来源的核酸变性后,合并在一处进行复性,这时, 只要这些核酸分子的核苷酸序列含有可以形成碱基互补 配对的片段,复性也会发生于不同来源的核酸链之间, 即形成所谓的杂化双链,这个过程称为杂交。 ➢杂交可以发生于DNA与DNA之间,也可以发生于 RNA与RNA之间和DNA与RNA之间。 ➢核酸杂交技术是目前研究核酸结构、功能常用手段之 一,不仅可用来检验核酸的缺失、插入,还可用来考察 不同生物种类在核酸分子中的共同序列和不同序列以确 定它们在进化中的关系,其主要应用如下图所示 :
一、核酸的概念与重要性 二、核酸的组成成分 三、DNA的结构 五、RNA的结构和功能 六、核酸的性质 七、核酸的序列测定
核酸的性质
一般理化性质 核酸的紫外吸收性质 核酸结构的稳定性 DNA的变性、复性与分子杂
交
一般理化性质
• DNA有酸性磷酸基及碱性碱基,为两性大分子, 但偏于酸性。
核酸杂交
Ⅰ.变性、复性和杂交。粗细线分别代表不同DNA。A是杂化双链 Ⅱ.突变体的鉴别。B代表天然DNA;C是B的缺失突变体;
虚线框内是已缺失的部分;D是显示从天然DNA链鼓出小泡 Ⅲ.粗线代表探针,粗线上的X表示放射性标记
核酸的序列测定 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酶法测序)
(1)以DNA的酶促合成原理为基础: DNA的合成需要模板、引物、底物(dNTP)、聚合 酶等条件。在引物的3′末端,依据碱基配对的原则,生 成新的3′,5′-磷酸二酯键,进行延伸。 (2)测序时,四组反应平行进行,每组反应均使用相 同的模板、引物以及四种脱氧核苷酸;并在四组反应中 各加入适量的四种之一的双脱氧核苷酸(ddNTP), 使其随机地接入DNA链中,使链合成终止,产生相应 的四组具有特定长度的、不同长短的DNA链。这四组 DNA链再经过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按链的长短分离开, 经过放射自显影显示区带,就可以直接读出被测DNA 的核苷酸序列,
是一种较弱的非共价键,但许多氢键的集合能 量是很大的。 2、碱基堆积力 疏水性的碱基堆积在双螺旋内部,形成疏水核 心;螺旋外围的核糖和磷酸基上的亲水基团, 使环境中的水在螺旋外围形成水壳,也有助于 螺旋的稳定。 3、环境中的正离子 环境中的正离子与核酸的带负电荷的磷酸基团 结合,消除静电斥力,稳定核酸结构。
3、导致DNA变性的因素:凡能破坏双螺旋稳定性的 因素,如加热、极端的pH、有机试剂甲醇、乙醇、尿 素及甲酰胺等,均可引起核酸分子变性
4、变性后DNA其它理化性质变化: 紫外吸收增强 (OD260增高)、粘度下降、浮 力密度升高、生物活性部分或全部丧失
★ 增色效应: 指DNA变性后其紫外吸收明显增强的效应。 DNA分子中碱基间电子的相互作用使DNA分子具 有吸收260nm波长紫外光的特性。在DNA双螺旋 结构中碱基藏入内侧,变性时DNA双螺旋解开, 于是碱基外露,碱基中电子的相互作用更有利于紫 外吸收,故而产生增色效应。
DNA变性的本质是氢键的断裂
• 对双链DNA进 行加热变性,当 温度升高到一定 高度时,DNA 溶液在260nm 处的吸光度突然 明显上升至最高 值,随后即使温 度继续升高,吸 光度也不再明显 变化。若以温度 对DNA溶液的 紫外吸光率作图, 得到的典型 DNA变性曲线 呈S型。
5、熔解温度(Tm): 由上图可见, DNA变性是在一个很窄的温度范围内发 生的。通常将核酸加热变性过程中,紫外光吸收值达 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核酸的解链温度,由于 这一现象和结晶的熔解相类似,又称熔解温度(一般 在80-100℃) 。在Tm时,核酸分子内50%的双螺 旋结构被破坏。 ★ 影响因素: (1) G+C含量:特定核酸分子的Tm值与其G+C所 占
• DNA为白色纤维状固体,RNA为白色粉末;微 溶于水,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
• DNA的粘度极高,RNA要小的多; • RNA在室温被稀碱水解成核苷酸而DNA(因其
2,-位没有-OH基)对碱稳定。 • D-核糖(RNA组分)与浓盐酸和苔黑酚共热产
生绿色;D-2-脱氧核糖(DNA组分)与酸和 二苯胺共热产生蓝紫色,可区别二者及定量测定。
DNA的变性、复性与分子杂交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不仅与其生物功能有密切关系,还能解
释DNA的重要特性变性与复性。
(一) DNA变性
1、DNA变性的概念:指DNA分子中的双螺旋结构解
链
为无规则线性结构的现象。
2、DNA变性的本质:维持双螺旋稳定性的氢键断裂, 碱基间的堆积力遭到破坏,但不涉及到其一级结构的 改变。
总碱基数的百分比成正相关。 (2)溶液的离子强度:离子强度较低的介质中,Tm较低。 (3)溶液的pH值:pH过高过低引起DNA变性。 (4)变性剂的使用可使Tm降低:
(G+C)% = (Tm -69.3)×2.44
(二) DNA的热变性与复性
指经加热变性的DNA在适当条件下,二条互补 链全部或部分恢复到天然双螺旋结构的现象,它 是变性的一种逆转过程。热变性DNA一般经缓 慢冷却后即可复性,此过程称之为退火。一般认 为比Tm 低25℃左右的温度是复性的最佳条件。 这一术语也用以描述杂交核酸分子的形成(见后)。 ★ 影响因素: (1)单链片段浓度(2)单链片段大小 (3)片段内的重复序列(4)溶液的离子强度
核酸的紫外吸收性质
★ UV吸收 : 核酸分子中含有嘌呤碱和嘧啶碱,因而 具有紫外吸收的的性质,在260nm处核 酸紫外吸收最强。核酸的紫外吸收是核 酸定量测定的基础。
★ 核酸的光吸收比其各核苷酸成分的光吸 收值之和要少30%-40%,这是双螺旋 中碱基紧密堆积在一起造成的。
核酸结构的稳定性
1、碱基对间的氢键 在核酸双螺旋区,碱基对间形成氢键; 氢键
* 复性过程中的碱基配对:
(三)分子杂交: ➢ 不同来源的核酸变性后,合并在一处进行复性,这时, 只要这些核酸分子的核苷酸序列含有可以形成碱基互补 配对的片段,复性也会发生于不同来源的核酸链之间, 即形成所谓的杂化双链,这个过程称为杂交。 ➢杂交可以发生于DNA与DNA之间,也可以发生于 RNA与RNA之间和DNA与RNA之间。 ➢核酸杂交技术是目前研究核酸结构、功能常用手段之 一,不仅可用来检验核酸的缺失、插入,还可用来考察 不同生物种类在核酸分子中的共同序列和不同序列以确 定它们在进化中的关系,其主要应用如下图所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