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国耕地数量变化的历史考察与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1
1949-1986年的耕地总量变化情况[1]
收稿日期:2007-06-18;改回日期:2007-09-06
作者简介:傅超(1982-),男,副主任科员,从事土地经济与城市经营研究。
①虽然也有学者认为该数据由于受各级利益关系和调查误差等多方面的影响而质量不高(郑云阳,2003)。
但已是当前所能获
得的相对精确的耕地面积数据。
建国以来我国耕地数量变化的历史考察与启示
傅超1,郑娟尔2,吴次芳
2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北京100013;2.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9)
摘
要:分三个阶段对我国建国以来的耕地数量
变动史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阶段耕地数量的变动情况及相应的政治、社会背景,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以供现行耕地保护参考,同时提出耕地减少分析对宏观调控的意义以及耕地保护政策需要严格执行的必要性。
关键词:耕地;耕地数量;历史考察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一直强调用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来保护耕地,并采取了用途管制、耕地占补平衡和总量动态平衡等措施,但耕地总量仍呈逐年递减之势,这成了耕地保护中的怪现象。
“
耕地保护”在“两会”被如此重视,说明“十一五”期间我国耕地保护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本文将对建国以来我国耕地数量的递减史进行回顾并总结相关经验,以史明鉴,以供现行耕地保护工作参考。
一、耕地面积变动的历史足迹
(一)数据标准
在国土资源部成立以前,我国存在两套数据:国家统计局数字和1979-1985年组织的全国范围(除港、澳、台、南海诸岛外)的土地概查数据。
耕地问题研究组认为概查数据可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各部门规划的主要依据[1]。
本文以此为准,结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分析1949-1995年耕地面积变动的历史数据。
1996年以后的数据以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土地详查数据为准①。
(二)耕地总量变动史
耕地面积的变动包括总量的变动和人均耕地面积的变动,这里先分析总量的变动。
1.1949-1986年耕地总量变动。
之所以将这一时段分离开来是考虑到1986年原国家土地管理局的成立和一些法律政策的实施。
图1显示了1949-
1986年耕地数量的变化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
1949-1986年耕地面积的变
动经历了多次波折,有递增期,也有递减期。
1957年底,全国耕地总量达到
233405.16万亩,为历史上最
高水平。
自那以后,尤其是
1966年起,耕地总量基本上
呈直线递减趋势。
只有在
1964、1965、1969、1972、1978
文章编号:1009-4210(2007)06-068-05
①1958-1962年由于统计混乱,撇开不谈。
②1995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耕地数据为14.25亿亩。
笔者认为该数据可能存在异议,这里撇开不谈。
1987-1994年的数据根据《中国耕地》42页的数据参照《
中国耕地递减问题的数量经济分析》提供的方法调整所得。
图21987-1994年的耕地变化量[1,3],②(图中划横线的数据为每年变化的耕地面积)
和1979年是略有增加的,但增加量跟递减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耕地问题研究组将整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1949-1957年的耕地净增时期;1963-1974年耕地递减的初步阶段①;1975-1981年耕地递减的初步治理阶段;1982-1986年的占地高峰阶段。
根据耕地问题研究组的研究,1949-1957年耕地大量增加的原因主要有:①多年的战争使耕地荒芜,耕地面积下降,因而这种增加具有恢复性质;②当时的新中国成立不久,需要农业提供大量的剩余产品和劳动力。
耕地面积增加的主要途径是垦荒,这种开发方式导致了耕地后备资源的减少[1]。
朱国宏从当时的制度背景出发认为当时的土地制度改革只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包括其积极性),它受制于生产力水平和一定生产力水平之下的技术进步条件[2]。
因此,耕地面积增加受阻并于1957年达到极值。
1963-
1965年耕地总量虽也有增
加,但增加幅度已大不如第一阶段。
1966年由于政治气氛浓
厚,虽然也强调“以粮为钢”,“大锅饭”体制消耗了农民的积极性,再加上耕地后备资源的减少,耕地面积迅速减少。
但在这一时期里1975-
1977年由于行政管理有所加
强,耕地递减速度减缓,一些
省市,特别是一些人地矛盾较为突出的省份,纷纷下发了一系列制止乱占耕地的文件。
1978年以后,随着“文化大革命”的解体和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大大激发。
1978和1979年分别比上年净增214万亩和163万亩。
1980年耕地面积又开始下降,1982-1986年的平均减幅达到每年
842.3万亩,尤其是1984-1986年,分别比上年净减
少758万亩、1542万亩、925万亩,这是相当惊人的数据。
耕地的下降速度和我国经济和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及农业的“超常”增长同步。
虽然其中也有水
土流失、沙漠化等自然毁损导致的耕地减少,但相比人为占用其比重是微不足道的。
2.1987-1995年耕地总量变化。
考虑到1996
年起国土资源部开始公布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因此以1996年为界,将1986年以后的耕地数量变动史分两个阶段进行分析[3]。
由图2可见,1987年与1986年相比,递减量下降了414万亩。
总体而言,1987-1994年,耕地面积变化经历了两个阶段。
首先是1987-1990年的递减情况好转阶段,耕地净减少面积从1987年的
511万亩,逐步降至1989年的99万亩,尤其在1990年,耕地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27万亩。
然而,1991年起耕地总量又开始递减,1992年净减少341万亩,比1991年多减少310亩。
1993年和1994年尤甚,分别减少486万亩和597万亩。
从历史上来看,1986以后国家开始采取措施控制耕地面积的减少。
首先是1986年国家土地管理局的成立;其次是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颁布和1988年1月开始征收的耕地占用税。
这些法规、条例和措施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使1986-1990年的耕地递减势头得到有效控制。
然而,随着土地双轨制的实施,土地价值日益凸显,各地纷纷圈占土地,开发区热和房地产热兴起。
据建设部资料,截至1993年3月,内地县级以上的开发区达6000多个,占地1.5×104km2,比当时城镇城区用地面积总量还多0.16×104km2[4]。
与此相对应
图4我国人均耕地变化情况[2]
图31996-2005年耕地变化情况(数据来源:国土资源部网站)
的是1992-1994年耕地面积的大量减少。
3.1996-2005年耕地总量变动。
1999年11月1日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1996年10月
底的全国耕地面积为19.51亿亩。
之后耕地面积继续减少(图3)。
2002年,全国耕种的耕地为18.89万亩,与2001年相比,减少1.32%,2003年降为
18.51亿亩,比2002年减少3806.1万亩,人均耕地由1.47亩降为1.43亩,2005年降为18.31亿亩,比2004年还要减少600万亩,人均耕地更降为1.4
亩,为历史最低值。
这一时段的最大特征是耕地面积的大量减少和耕地保护措施的日益严格并存。
从1997年“世界上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建立、《刑法》中“破坏耕地罪”、“非法批地罪”和“非法转让土地罪”的增设到1998年国土资源部的成立、1999年新《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正式实施,再到2003年省以下土地垂直管理体制的建立等政策措施无不体现了中央对耕地保护的重视。
针对乱占滥用耕地的根源———地方政府的寻租行
为,2004年颁布的国务院28号文件明确规定:“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的责任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负主要责任”。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进一步明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对《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确定的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责,省长(主席)、市长为第一责任人。
2006年,“土地调控”对我国耕地保护事业来说绝对是前所未有的利好政策,可以有效地遏制耕地减少过快的势头。
“十一五”规划更将保有18亿亩耕地作为本轮规划期末的约束性指标之一。
然而,耕地面积还是大幅减少,耕地保护依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
从组成结构来看,是生态退耕的幅度增大。
从建设占用的原因来看,可能在
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圈地运动”的兴起。
原则上,《土地管理法》得到修改,耕地占用变得困难。
然而,各地都绕过法律规定,采用“统征零批”等方式巧妙地圈地。
叶剑平[5]认为第二轮“
圈地运动”始发于1998年,其中设立的开发区,延续到了第三次“圈地运动”,并为后者的疯狂圈地留下了铺垫。
第三次“圈地运动”的数字已为国土资源部公布。
各地开发区数量达5524个,占地面积达到3.51×
104km2,超过全国城镇建设用地的总和,是第一次
“圈地运动”开发区占地总量的一倍多[4]。
(三)人均耕地数量变动情况
伴随着耕地总量的减少和人口的增加,我国人均耕地数逐年减少。
1949年我国人均耕地3.92亩,2005年人均耕地减少到1.4亩(图4)。
从图中
(三)耕地减少组成结构的改变
从历史来看,我国耕地减少的结构整体呈以下路径:基建占用→农业内部结构调整[1]→生态退耕占用。
根据耕地问题研究组的调查,1963-1974年占地的主要原因是基本建设占地,且国家建设占地大于社队和农村建设占地;1975-1981年国营、集体、个人基建占地比重从原来的70%左右下降到50%~60%;
1982-1986的占地高峰段中基建占地占总占地比重
继续下降,并于1985年以后降为第二位因素,如果
将国家基建占用、乡镇基建占用和农村建房占用加总,1985-1989年的平均比重也不过20.6%。
之后,
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导致建设占用继续上
升,主要是国家基建和乡镇基建公用。
1997-2003年耕地减少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生态退耕,其占用耕地的
比重从1997年的35.35%直线上升到2003年的
78.55%,到2005年的58.42%。
而建设占用耕地的比重明显减少(表3)。
这一点是值得人们留意的[1]。
三、对现行耕地保护的启示
(一)对现行耕地增加方式的置疑
1957年以前耕地增加的主要途径是大规模的
垦荒,这一方式的直接后果就是耕地后备资源的迅速减少和耕地面积增加受阻。
由此说明了一个事实,试图通过开垦增加耕地的潜力是有限的,而且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目前,我国在耕地保护上采取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耕地的增加主要通过开发整理的方式。
这种开发方式的背后是耕地后备资源和未利用地的大量减少和水土流失的加剧。
表2
1949-2003各年段耕地数量的变化情况
表1
人均耕地-年份的简单相关系数表
*在P<0.001时显著相关(双尾)。
可以看到我国人均耕地基本呈持续递减之势,且低于世界上许多国家。
如果对1949-2005年人均耕地面积与年份做一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两者呈显著负相关,证明了人均耕地的逐年递减性(表
1)。
对其进行线性拟和,其关系式为:
Y=3.823783-0.045654(t-1948)R2=0.8084
式中:Y为人地比率;t为年份。
二、综合分析
通过上述三个阶段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耕地数量的递减存在以下几个特征:
(一)耕地递减速度加快,波动范围先小后大
1996-2005年累计减少1.2亿亩,占2005年
耕地面积的6.6%。
这一时段平均每年净减少耕地
1200万亩,而此前减少量最大的年份段(1979-1986)也仅为612.775万亩,足见近8年耕地递减
速度之快。
从耕地变化的近50多年历史来看,波动范围(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偏差占年均值的比重)呈两头大、中间小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1949-
1957年耕地波动幅度最大,证明耕地增加迅速,而
近10年的波动范围之大恰恰说明了耕地减少减幅之大,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表2)。
(二)耕地面积的变动与历史背景息息相关从历史看,中国耕地数量变化呈明显的整体减少局部波动的特征。
每一时期耕地数量的波动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1949-1977年的耕地变动与政治运动、
农业和粮食生产特别相关,1978-1990年代的耕地变动与经济体制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特别相关,1990年以后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的大量推广和土地管理法制的不够健全相关,新世纪延续并扩展了这种时代特征。
表3建设占用耕地的情况
数据来源:1985-1989年数据来自《中国耕地递减问题的数量
经济分析》;1990-1993年数据来自《中国耕地》;1997年以后
数据来自国土资源部网站。
(二)对宏观调控的意义及手段的思考
从历史来看,耕地递减减缓或增加时期都是国家对耕地占用进行控制的时期。
如1986年以后耕地减少趋缓和1997年以后建设占用耕比重减少,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宏观调控在耕地保护中的意义。
这里需特别指出的是,由于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和建设占用对生态安全、粮食生产等的不同意义,我们不能将耕地减少的因素简单地捆绑在一起进行分析,即耕地减少的组成结构对分析宏观调控的作用非常有意义,尤其对1997-2005年这一时期的耕地减少。
但是必须注意宏观调控的手段。
耕地的增减反应了一个时代的背景,因此,在政策采用上必须把握时代背景,对症下药,在我国市场化越来越深入的时候,应尽量减少行政干预,而更多采用市场性质的手段和激励机制。
要注意,调控不等于控制!肯定宏观调控的意义不代表肯定强制性手段。
(三)名义的严格不代表措施的有效性
从历史来看,耕地保护越来越强调,在政策措施尤其在法律的规定上日益严厉,但还是出现了大量的违法圈占耕地的现象。
这就告诉我们耕地保护措施有效性的关键不在于名义上的严格性,而在于操作层面上的严格性。
因此,耕地保护的关键不能单靠口头强调,而在于建立一套制约性强的耕地保护机制。
参考文献:
[1]耕地问题研究组.中国耕地递减问题的数量经济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2]朱国宏.人地关系论——
—中国人口与土地关系的系统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3]毕于运.中国耕地[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4]袁一泓.土地:第三次“圈地运动”动物凶猛[EB/OL].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31227/1530580463.shtml.2003-12-27.
[5]叶剑平.2003年我国房地产市场特点[J].建筑经济,2003,(2):9-10.
InvestigationandRevelationofQuantityChange
ofCultivatedLandResourceinChinaSince1949
FUChao1,ZHENGJuan-er2,WUCi-fang2
(1.InternationalCooperationCenter,theNationalDevelopmentandReformCommission,Beijing,100013,China;2.CollegeofPublicAdministration,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29,China)
Abstract:Thispaperinvestigatesthequantitychangeofcultivatedlandresourcesduringtheperiodof1949to2005,dividedintothreestages,analyzesthecorrespondingdetailsandpoliticalandsocialbackgroundofthechangeineachstage,andsummarizeshistoricexperiencesforthepresentprotectionofland.Italsodiscussesthemeaningoftheanalysisofcultivatedlandreductiontothemacroeconomiccontrolandthenecessityofstrictlyimplementingthepolicyoncultivatedlandprotection.
Keywords:cultivatedland;quantityofcultivatedland;historicinvest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