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的一生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状 落粒性 繁殖特性
成熟特性
谷草比 株型 芒 米色
普通野生稻 很强 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成熟不整齐,穗上着 粒甚少 极低 分蘖散生,茎叶长大 长芒 赤褐
普通栽培稻 较不易落粒 有性繁殖 成熟整齐,穗上着 粒多 0.3-0.5 株型较紧凑 短芒或无芒 通常为白色
5
2、非洲栽培稻(Oryza Glaberrima)
19
2.晚稻和早中稻
晚稻和早稻的区别在于对日长反应的特性 不同:
晚稻:与华南的野生稻一样对短日照敏感,严格 要求在短日条件下完成光周期诱导,所以晚稻是基本 型。
早稻:在完成光周期诱导时对日照长短没有严格 要求。由此认为,早稻是由晚稻在较长的日照条件下, 经人工培育选择而形成的变异型。
中稻:迟熟品种对日长的反映接近晚稻;早中熟 品种接近早稻。
灌溉稻
23
深水稻(右) 浮稻(下)
24
印度的陆稻(upland field,Rajendranagar,India)
25
陆稻(旱稻)
26
4. 粘稻与糯稻
粘稻与糯稻的主要区别在于胚乳淀粉的性质不同 • 粘稻:胚乳内含直链淀粉15%~30%,支链淀粉
70%~85%,且糊化温度高,胀性大,因为野生 稻只有粘稻,故粘稻与野生稻相似,属基本型。 • 糯稻:胚乳内含 1%~2%的直链淀粉或几乎不 含直链淀粉,全部为支链淀粉,且糊化温度低, 胀性小,因野生稻没有糯稻,故属于变异型。
水稻
(基本型) 糯稻-品种(变异型)
粘稻-品种(基本型)
陆稻
(变异型) 糯稻-品种(变异型)
早中季稻
水稻 粘稻-品种(基本型)
(基本型) 糯稻-品种(变异型)
陆稻 粘稻-品种(基本型)
(变异型) (变异型) 糯稻-品种(变异型) 13
1.籼粳稻
籼稻谷粒和米粒
粳稻谷粒和米粒
14
(1)籼稻和粳稻的主要区别
20
3.水稻和陆稻(旱稻)
水稻与陆稻的区别在于耐旱性不同,在对 水分关系上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存在着 量上的差异:
水稻 (包括深水稻和浮水稻):通气组织发达, 但耐旱性差,其生活习性与沼泽植物的野生 稻相似属基本型。
陆稻(旱稻):通气组织不发达,其根系发 达,耐旱性强,属变异型。
21
低地雨育稻
22
较强
较弱
一般
较强
性 脱粒性 米质
较易
较难
出米率低,碎米多,胀性大 出米率高,碎米少,胀性小
15
(2)籼、粳稻是两种不同的地理气候生态型
1)籼、粳稻的分布 水平分布
①长江以南 主要是籼稻(太湖流域、 苏南浙北为粳稻区,台湾主要为粳 稻); ②黄河以北 主要为粳稻; ③长江与黄河之间 籼粳交替。
16
1)籼、粳稻的分布
8
普通野生稻(Oryza sativa L.f.spontanea)
9
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
10
疣粒野生稻(Oryza meyeriana)
11
(二)中国栽培稻种的演变与分类
➢ 籼亚种和粳亚种 ➢ 早、中、晚季稻群 ➢ 水稻和陆稻型 ➢ 粘稻和糯稻变种 ➢ 一般品种
张德慈:多年生野生稻(O.rufipogon) →一年生 野生稻(O.nivara) →普通栽培稻(O.sativa)。
2
普通栽培稻
起源于缅甸北部、 老挝以及中国云南 省和印度阿萨姆一 带的“东南亚山 地”。现在分布在 世界各地,占栽培 面积99%以上。
3
普通栽培稻
4
普通野生稻与普通栽培稻比较
27
粘稻米
糯稻米
28
粘稻和糯稻的比较
项目
米粒 色泽 淀粉 组成
糯稻
粘稻
乳白色,无腹白
略透明、有光泽,一 般腹白明显。
含支链淀粉98%以上, 直链淀粉20%~30%支 几乎不含直链淀粉。 链淀粉70%~80%
12
普通栽培稻
籼亚种
(基本型)
粳亚种
(变异型)
晚季稻
(基本型)
粘稻-品种(基本型)
水稻 糯稻-品种(变异型)
(基本型) 粘稻-品种(基本型)
陆稻
(变异型) 糯稻-品种(变异型)
早中季稻
(变异型)
晚季稻
(基本型)
水稻 粘稻-品种(基本型)
糯稻-品种(变异型) (基本型)
粘稻-品种(基本型)
陆稻
(变异型) 糯稻-品种(变异型) 粘稻-品种(基本型)
区和热带高地。
18
(3)籼粳稻的形成
1)籼稻(Indica):籼稻在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地 理分布等方面都与野生稻相似,且易与野生稻自然杂 交结实。属基本型。
籼稻是最初由野生稻经人工驯化而演变成栽培稻 的。
2)粳稻(Japonica)是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主要是温 度)下分化形成的变异型。
即粳稻是由籼稻由南往北移或由低向高移的过程 中,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逐渐适应于寒冷环境下 生育的一种气候生态型。
项目 形 叶形叶色 态 粒型株型 特 征 芒的有无
颖毛状况
吸水发芽 生
抗性、适 理 应性
分蘖力
特 耐肥抗倒
籼稻 叶片宽,叶色淡
粳稻 叶片窄,叶色深绿
粒细长略扁,株型较散 多无芒,或有短芒 颖毛短而稀,散生颖面 较快
粒短圆,株型较竖 有长芒,无芒 颖毛长而密,集生颖棱上 较慢
抗寒性弱,抗稻瘟病性较强 抗寒性较强,抗稻瘟病性较 弱
垂直分布
云南省的丽江、昭通一带: ① 1750m以下:以籼稻为主(年平均温度>17℃) ② 2000m以上:全是粳稻(年平均温度<16℃) ③ 1750—2000m之间:籼粳交替(16℃<年平均温度<17℃)
17
2)籼、粳稻适宜的气候
籼稻 高温、高湿和强光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粳稻 气候温和、光照较弱和较干燥的温带地
❖ 又名光稃栽培稻 ❖ 起源于非洲的短舌
野生稻(Oryza Breviligulata) ❖ 起源中心位于非洲 尼日尔河三角洲, 现仅分布于西非, 约占栽培面积的1% 左右,丰产性差, 但耐瘠性强。
6
非洲栽培稻(光稃栽培稻)
7
3.普通野生稻是我国栽培稻的祖先
• 我国的野生稻有三个:
(1)普通野生稻(Oryza sativa L.f.spontanea) (2)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 (3)疣粒野生稻(Oryza meyeriana)
水稻的一生 The Life History of Rice
2009年
1
一、稻的起源与分类
(一)栽培稻种的起源
1.普通栽培稻(Oryza Sativa)
丁颖:宿根性多年生野生稻(O.perennis)或一年 生普通野生稻(O.sativa L.f. spontanea) →普通栽 培稻(O.sati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