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大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聚、高度专业化、张扬优势、突出特色、跨越式发展的态势,出现了新苏南模式、顺德模式、温州模式、晋江模式等。

新苏南模式是以混合型经济为主体,以规模经济和外向型经济为支撑,以鲜明特色和优势产业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顺德模式是以集体经济转制形成民营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模式;温州模式是以个体户、私营企业、家庭工业为主的私营经济模式;晋江模式的特点是开放性,形成了以侨资侨力为依托,具有侨乡特色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格局;珠江模式就是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两头在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三资”企业的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二、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分布特征与区域发展总体格局相一致,即发达县(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落后县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其分布特征为:
首先,从数量上看,根据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的统计数据,浙江、山东、江苏等东部地区7个省(市、区)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95个,占总数的76.61%;中西部8个省(市、区)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22个,中西部最高排名为四川省双流县,排名第3位,东北地区吉林省延吉市首次进入百强县(市),排名第98位。

其次,从发展水平来看,东北地区排名最靠前的辽宁省瓦房店市的综合经济实力与位于百强县之首的江苏省江阴市相比有不小的差距,中西部地区排名最靠前的四川省双流县与之相比则差距更大。

2008年,江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0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975元,比上年增长12.54%;双流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37.62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农民人均纯收入7129元,增长17.3%;瓦房店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3
亿元,比上年增长45.9%。

再者,从省内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以江苏省为例,近年来,省内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但存在苏南、苏中、苏北发展的不平衡。

2006年,苏南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五市的14个县(市)共完成GDP 6022.54亿元,占江苏省县域GDP总量的54.73%,县(市)均430.18亿元;苏中的扬州、泰州、南通三市的15个县(市)完成GDP2806.73亿元,占江苏省的25.27%,县(市)均120.44亿元;而江苏苏北的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盐城五市23个县(市)共完成GDP2174.68亿元,占江苏省的20%,县均94.55亿元。

2006年,江苏最强县人均GDP141064元,是最差县人均GDP5263元的26.8倍。

2.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缺乏支撑性的特色产业
中国县域经济的整体运行状况不佳,产业结构层次低,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目前全国县域经济第一产业的比重约25%,而2007年全国GDP中第一产业的比重已达11.7%,这表明县域经济在整体上仍未摆脱“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县域经济结构水平不高,结构单一现象日益凸显。

如中阳县是资源大县与工业大县,但一直以重工业尤其是钢铁和水泥业为主导产业,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使中阳县的经济处于被动局面,呈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现象。

中阳县经济的90%是靠钢铁等重工业和煤炭等初级产品,而中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的贡献又占了这些产业的80%,也就是说,中阳县经济的70%要靠中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来支撑。

这种严重的结构失衡使得中阳县域经济的竞争力非常脆弱,经不起市场变化和政策变动的冲击,呈现出“不堪一击”的弱势形象。

此外,发展县域经济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但是,中国县域经济产业发展“小而全”的现象严重,缺乏具有地域优势的支撑性特色产业。

中国地域辽阔,县情各异,东、中、西部乃至同一地区的不同县域在区位、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等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上存在着巨大差异。

经济社会发展较好的县域基本上都是在认清自身发展条件和特点的基础上,发挥优势,打造特色产业,走出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可分为三大类:
1.资源主导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该模式是指通过充分利用当地所特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促进和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资源主导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又有三种主要类型:
第一种是某些县域因其特殊的气候和地形条件而物种繁多,具有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资源优势。

这些县多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工业基础薄弱,在发展中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把农业当工业来抓,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以此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如浙江省山区的新昌县,因地制宜,发展以茶叶为重点的经济作物,使“大佛龙井”的知名度直追“西湖龙井”,建起茶园10万亩,完成产值3亿元,获国际金奖十几个,创出“新昌模式”。

再如山东省寿光市,依托其独特的地质条件和适宜的气候,建成了全国“菜园子”,并依靠蔬菜产业一直跻身于全国百强县榜单,成为老牌“农字号”百强县。

第二种是某些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依托矿产资源发展资源型工业。

如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和新疆库尔勒市就是对当地丰富的煤炭及石油资源进行开发,以资源型经济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伊金霍洛旗在2006年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行列,名列第86位,成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县(市)之一。

伊金霍洛旗为西部地区资源开发型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思路和范例。

第三种是一些县域第一、第二产业相对薄弱,但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历史古迹、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据此大力发展旅游业,通过旅游业带动诸如交通运输业、宾馆服务业、旅游商品生产等部门的发展。

如广东省恩平市凭借得天独厚的热矿水资源和富有特色的温泉旅游,建成了一个大规模、高品位的“中国温泉之乡”,是中国目前唯一的“地热国家地质公园”。

2.产业主导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该模式是指县域集中发展某一产业,通过其横向、纵向的拉动作用来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

其中一种模式是通过特色产业和产业集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如浙江义乌围绕商品流通这一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服装、针织、彩印、文具、小五金、饰品、毛纺、拉链等在全国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优势第二产业,其饰品产量约占全国的70%,衬衫产量约占全国的25%,拉链产量约占全国的25%。

再如河北辛集和山东寿光的县域经济也是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在当地形成全省、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批发市场,由批发市场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引领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依托一个或几个大型企业,进而带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是产业发展型的另一种模式。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总有一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这些企业的经营产值往往占整个县域GDP的相当比重,是地方经济的航空母舰。

四川省双流县民营经济增长迅猛,逐渐成为经济建设中一支非常重要的队伍,为实现将双流建设成为空港大城市的奋斗目标作出了突出贡献。

截至2009年10月25日,双流县共有私营企业6173户,注册资金达65.8亿元,比2004年年末分别增长136.41%和142.79%。

仅2008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就实现增加值达197.9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8.6%。

再如广东省的顺德模式也是以民营经济为主要特征的。

为了解决“产权不明,责权不清”的问题,顺德市自1995年率先在全国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企业全部转制为民营。

2009年,顺德市家电产业总产值为1500多亿元,占全
国家电20%左右的份额,其规模家电企业及配件企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拥有科龙、容声、美的、万家乐、格兰仕等五大中国驰名商标,是“中国家电之都”。

3.综合发展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该模式是指县域经济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发展起来的,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日趋成熟,县域拥有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基础设施、科技、文化等事业全面发展,县域经济整体竞争力较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

如广东省增城市是广州、东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群和广深经济带的重要节点,也是全国闻名的荔枝之乡、牛仔服装名城、新兴的汽车产业基地和生态旅游示范区。

从2003年开始,增城市摒弃急功近利和片面追求GDP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将全市从南到北划分为三大主体功能区,使该市的发展踏上一条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良性融合的科学发展之路,全国县域基本竞争力评比从1999年的第58位跃升至2009年的第9位。

在连续八年领跑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城市还先后摘得“联合国世界和谐城市提名奖”、“中国和谐之城”、“全国绿色小康县(市)”、“全国科技先进市”等多个荣誉称号。

江苏省昆山市地处“长三角”地区,紧邻国际大都市上海,区位优势明显,具有优越的地形、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既有湖光山色的自然资源,又有众多的历史人文资源,以周庄为龙头的旅游业蓬勃发展。

昆山市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高达88.13%,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精密机械行业为优势行业和领先行业,民营经济快速增长,科技与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经济外向度高,已成为在综合因素作用下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大县(市)、强县(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