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空间规划模式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2-1329(2003)06-0058-02 【中图分类号】TU984:F291 【文献标识码】B 都市圈空间规划模式研究

徐海贤

1 都市圈空间规划特征

111 空间上的跨区域性

都市圈空间规划是一种结构性的规划,强调规划范围的跨区域性是其主要特点:(1)它是一种城市功能区域,其研究的空间地域范围是跨市域的,甚至跨省域的,是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角度来进行空间组织。

(2)空间范围随着中心城市功能强弱的变化而消长;(3)都市圈规划强调淡化行政区划,逐步改变传统的按行政区域进行规划的模式,从大区域尺度和功能区的角度来考虑城镇空间组织和资源有效配置,特别是协调城市交界处的空间关系。

112 以一个或多个大都市为核心都市圈空间规划是以一个或几个大都市为核心来进行空间组织,协调区际城市关系,它不仅仅定义为城市化地区,而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聚了多个实力雄厚城市的城市化地区。提出以大都市为核心来整合空间关系,主要基于几方面的规划背景:(1)中心城市高速增长,某些功能外溢和用地扩展,需要同周边城市与区域进行分工协作;(2)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相互联系加强,需要共同解决跨区域快速交通联系、流域环境保护与整治、跨区域资源开发等问题;(3)从更广泛的区域视野来考虑中心城市的发展问题、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提升中心城市在参与全球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113 对区域空间管治的引导

都市圈空间规划既不是要解决单个城市的空间发展问题,也不是解决单个区域的发展问题,而是试图解决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本身难以解决

的跨区域问题,它是对跨市域、

跨省域的问题提出规划管理和建

设控制,需要更高层次的政府来

牵头,由涉及到的相关城市政

府、非政府组织及企业之间协商

解决。跨区域空间的管治是形成

富有竞争力的区域空间结构的重

要保障,其前提是要通过空间组

织来引导,体现对空间资源的最

有效利用。空间规划确定的空间

发展模式、空间发展思路是空间

管治的重要依据,同时对区域的

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空间选择、

生态环境建设、旅游空间组织等

起着导向性的作用。

2 都市圈空间规划模式选择

空间规划模式的选择受制于

许多影响因素,历史地理基础、

自然地理条件和区位条件、区域

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主

要经济联系方向等对空间结构的

形成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目前,

由于快速的交通、通讯、信息技

术革新,重新配置资本和生产要

素变得更加现实,区位选择变得

更加自由,这将加快以大都市为

核心的都市圈空间结构的重构③。

211 核心-放射空间模式

在大都市初期的扩散过程

中,往往沿主要轴线扩展,一般

不具备圈层扩展的能力,但在区

域中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规模

优势和功能优势。规划通过重点

培育核心城市,构建放射通道来

带动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

徐州都市圈区域经济联系主

方向集中在陇海沿线,连云港作

为港口城市,是徐州发展外向型

经济的窗口,徐州位于四省交界

处,为全国公路主枢纽,在都市

圈中居于枢纽地位,南北方向区

域内部的联系相对较弱。一方

面,徐州城市功能太弱,不足以

从各个方向辐射周边区域,更谈

不上从面上辐射带动周边区域,

另一方面,城乡二元差距明显,

徐州市区2001年人均G DP是所

属郊县的317倍,处于集聚发展

阶段。根据徐州都市圈范围空间

发展基础、区域城镇集聚的程度

和未来发展的趋势,规划形成

“单核心放射状”空间结构。

212 核心-圈层空间模式

对一些在区域中有明显核心

地位的大都市,如首都、省会城

市和一些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

其功能除了作为区域的政治经济

中心和管理决策中心外,还同时

具备商业中心、研究与革新活动、

大银行、大型公司或集团总部所

在地的功能,城市综合功能突出,

区域交通基本围绕核心城市来组

织。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核心

城市扩散作用明显,从轴向扩展

为主转向圈层扩展为主。

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地位明

显。南京为江苏省省会,全省的

政治、经济、文化、科研、教育

中心,具有强大的辐射力。2001

年,南京市的G DP占都市圈的

39%,财政收入占6215%,实

际利用外资占64%,进出口总

额占75%,逐步形成了高标准

的文体卫设施,单核心地位明

显。在商贸等方面对周边城市形

成了较强的辐射力,核心与周边

联系紧密、城际公交化倾向明

显,核心圈层初具雏形,以南京

为核心的放射状高等级公路网基

本形成,都市圈主要城市分布在

放射通道上。规划强化核心城市

的辐射带动作用,圈层开发与轴

向带动相结合,逐步形成核心圈

江苏省都市圈规划专版

2003年第27卷第6期58 

层状的空间结构,重点发展一带一轴三通道。

213 多中心网络化空间模式

在区域城乡经济差异缩小的过程中,区域经济活动在空间上表现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通讯和交通网络高度发达,人口、非农产业高度集中于一个中心的状况相对降低。如果区域经济在向高级阶段演化的过程中,一定区域内同时存在几个在规模、功能等方面相当的城市,区域城镇群体空间必然向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结构演化④。信息、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集中的走廊地区成为城镇网络化地区,沿线居民可以利用高速交通、通讯和网络设施方便地进入其它所有的城市和地区,因而也成为人口和非农产业高度集聚的网络化地区。

从苏锡常都市圈空间发展态势来看,城乡差距逐渐缩小。2001年,苏锡常都市圈中心城市与郊县(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127∶1,县级市市区规模不断扩大,设区市的中心性不断降低,区域空间呈现均衡发展态势。苏锡常都市圈具有整体关联的空间结构,延续古今的文化基础,交通网络健全,内部的要素流动不断加强。规划建立起“紧凑型城市与开敞型区域”相结合的都市圈空间形态,着重建设以苏锡常三市城区为核心的纵向发展轴线,构筑网络化的城镇群体空间,支撑区域空间从轴向发展转化为网络状发展[2]。

3 江苏省都市圈空间规划思路轴向扩展地区,主要加强核心和轴线地带的培育;核心-圈层明显的地区,重点加强核心圈层空间组织,强化走廊地带的城镇发展;在走向网络化的地区,重点加强城市带的发展规划和空间组织;同时,高度重视高速城市化发展条件下的持续发展问题,对生态敏感地区进行重点规划,强化其在都市圈中的生态环境功能。

311 徐州都市圈空间规划思路徐州都市圈处于都市圈发展初期,核心城市辐射功能较弱,

处于徐连城镇发展轴为主轴的阶

段向放射状空间结构发展的阶

段,规划强调核心城市功能的培

育和主要轴线和通道地区的发

展,促进区域城镇沿主要区域集

聚发展。

徐州都市圈总体发展思路:

“大力培育核心城市,加强轴线

集聚发展,引导通道点状布局,

实现核心腹地互动”。突破行政

区划限制,培育核心城市,拓展

徐州城市发展空间,增强都市圈

核心城市功能。重点加强徐连城

镇发展轴的建设,加强沿线城镇

向陇海线和连霍高速公路沿线集

聚,培育一批新兴中等城市或大

城市,远景发展成为徐州都市圈

的人口、非农产业高度集聚、城

市密集、高度发达的城市带;培

育枣徐宿城镇发展轴,扩大核心

城市南北的腹地范围;构建徐

宿、徐丰(沛)城镇联系通道,

引导沿线城镇点状布局,防止沿

线集中连片发展。随着核心城市

实力的不断壮大,徐州都市圈逐

渐由核心-放射的空间结构向核

心-圈层的空间结构演化。

312 南京都市圈空间规划思路

2001年,南京市批发零售贸

易商品销售总额占都市圈的81%,

双休日南京市的主要商场外地消

费者占总客源的30%~50%,南

京第三产业占都市圈第三产业增

加值的4513%,南京的核心地位

已经为周边城市认同,沿江地区

集聚了南京、扬州、镇江、马鞍

山、芜湖等主要中心城市,为都

市圈内最发达的地区。基于现状

分析和发展预测,规划提出总体

空间发展思路:

(1)强化核心:进一步强化

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引导

核心圈层各项功能的合理扩散与

集聚,建设充满发展活力、空间

秩序优良的核心城市功能一体化

地域。

(2)提高沿江:协调沿江地

区各类用地的空间布局,建设符

合沿江城市带整体发展要求、高

效运行的基础设施网络,建成具

有国际水平的整体协调发展的沿

江城市带。

(3)带动纵深:培育都市圈

城镇发展轴线,形成纵贯都市圈

南北的城镇发展轴,构建南京至

句容通道、南京至合肥通道、南

京至明光通道。加强沿轴、沿通

道地区与都市圈核心城市、节点

城市的联系,提高核心城市、沿

江城市带对纵深地带的辐射强

度,带动都市圈南北两翼向纵深

地区的发展。

313 苏锡常都市圈空间规划思路

苏锡常空间优化组合的方向

是将各地方的分散、独立发展趋

势引向重点地区集中,实现协调

整合,在空间上形成沿沪宁线地

区、环太湖地区、长江沿岸地区、

沿沪地区、宜溧金丘陵山区。沿

沪宁线地区、沿沪地区和长江沿

岸地区是未来苏锡常都市圈城镇

高度发达的地区,而环太湖地区、

宜溧金丘陵山区是支撑都市圈持

续发展的重要生态空间。

有关的资料表明,目前苏锡

常80%左右的交通量是属于通过

性的,而上海是强大的吸引中心,

各个城市与上海的单一联系的区

域极化发展模式也可能继续强化;

从长三角的发展态势来看,上海

对苏锡常乃至更大范围的区域空

间重组,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

用,东西向仍然是今后苏锡常内

部经济联系和对外经济联系的主

方向,而南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

较弱,经济联系强度较小。因此,

规划提出“完善东西、加强南

北”,进一步完善苏锡常三市城区

为核心的东西走廊,包括轨道交

通、区域供水、生态保护与环境

整治、大型公建设施共建共享等,

加强与经济社会联系,培育一批

新兴增长点,扩大苏锡常对南北

的辐射带动作用。

4 结语

从江苏省三个都市圈规划来

看,苏锡常都市圈涉及苏锡常三

个设区市,更容易从省域层面上

通过财政调控、行业政策等进行

协调,也易于推动都市圈空间规

划的进一步深化,如苏锡常区域

供水规划、轨道交通规划、绿化

规划等;徐州都市圈涉及苏鲁

(下转第80页)

城市规划CITY PLANNI NG RE VIEW Vol127No16J un12003

59 2003年第27卷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