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还原反应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h
LiAlH4
50:50
0
Chapter 7 Reduction Reaction
对Cram规则总结:
① Cram规则讨论的属于由还原底物自身的不对称性诱导 的不对称(还原)反应。
② Cram规则主要从前手性中心——羰基上氧原子与邻位 手性碳原子上基团的相互作用出发考虑,相互作用的情况包括 非键原子之间的排斥力、羰基氧与还原剂之间的配位作用、羰 基氧与邻位基团的氢键作用以及偶极排斥力等作用综合的结果。
二、均相催化氢化反应(机理)
1.均相催化剂
过渡金属络合物:具有空d轨道的第VIII族过渡元素Co、 Rh、Ru、Pd、Pt等的配合物(或称络合物)。
常见的配体:Cl、CN、H等离子和三苯膦、胺、CO、NO等 带有孤电子对的极性分子。其中膦配体具有络合物较稳定,溶 解性好等优点,是性能特出的配体。
近年来制备含有手性配体的过渡金属络合物用于均相不对 称催化氢化反应,合成具有光学活性的产物,从而使均相催化 氢化具有更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Chapter 7 Reduction Reaction
不对称反应(合成)效率的表示: 一种立体异构体在产品中占优势的程度。
根据不同的检测方法,可有不同几种表达形式: ①光学纯度百分率(percent optical purity):
②对映体过量百分率(percent enatiomeric excess):
M
O
S
主要进攻方向
Chapter 7 Reduction Reaction
Prelog规则的说明:
① α-酮酸一般是对称分子,通过酯化反应将手性醇的不 对称因素引入到该还原底物中去;
② 当 α-酮酸作为还原底物时,两个相邻的羰基氧原子由 于相互排斥而处于反式共平面;
③ 手性醇中两个较小基团(S和M)处于酯羰基两侧交叉 位置是优势构象;
i-Pr
H
H C C OH
Ph
Pr-i
1
以上反应的立体选向率为82%。
2.环状模型
R''
Z
HO
O
LC C
S
R'
Chapter 7 Reduction Reaction
R''
Z
OHO
S
R'
L
HO
LC S
OZ C R''
R'
Chapter 7 Reduction Reaction
环状模型要点说明:
① 羰基α-手性碳原子上有羟基、氨基或烷氧基等富电 子基团,它们与羰基之间可以通过氢键、配位等相互作用与羰 基成环或形成螯环中间体;
③ 依据以上优势构象,还原剂负氢(或格氏试剂负碳) 主要从空间位阻较小的S一边进攻羰基碳原子形成构型产物。
Chapter 7 Reduction Reaction
开链模型的反应实例:
i-Pr HC
Ph
O C
Pr-i
(1) LiAlH4 (2) H2O
i-Pr
OH
H CC H +
Ph
Pr-i
10
:
(主要构型产物)
Chapter 7 Reduction Reaction
2.反应历程 有机过渡金属络合物的基元反应:
配体的络合和解离 氧化加成(oxidative addition)和还原消除(reductive e1imination) 插入反应和脱出反应 对于催化氢化而言:氢的活化及底物的活化经历络合或 氧化加成这些类型的基元反应,氢转移属于插入或脱出。
Chapter 7 Reduction Reaction
*对被还原的前手性中心(或基团)的分析:
羰基(C=O)、烯基(C=C)、亚胺(C=N等)一般具有 平面结构特征,平面两边是对称的——具有相同的化学环境。
非手性(还原)试剂与其反应形成不对称原子(中心)时, 由于试剂左右进攻的几率相等,所得产物为一等量立体异构体 (对映体——外消旋体)。
偶极模型反应实例:
Chapter 7 Reduction Reaction
O C Ph
H C R'
Cl
R’
CH3
R
H
HO
H
RZ
HO C C R' + R C C R'
Ph
Cl
Ph
Cl
(1)
(2)
R-Z LiAlH4
(1):(2) 75:25
立体选向率, %
50
CH3
Al(OPr-i)3
66:34
32
一、非均相催化氢化反应(机理)
1.基本过程(简述) 非均相催化氢化反应具有多相催化的特征,过程中的五个
连续步骤: 底物分子向催化剂界面扩散;底物分子在催化剂表面吸附
(含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底物分子在催化剂表面反应;产 物分子从催化剂表面解吸(脱附);产物分子由催化剂界面向 介质扩散。
Chapter 7 Reduction Reaction
Chapter 7 Reduction Reaction
一氯三(三苯基膦)合铑[RhCl(Ph3P)3]催化乙烯加氢反应 的反应历程:
Chapter 7 Reduction Reaction
1972年,C.A.Tolman总结和归纳了许多实验结果,明确地提 出了18电子规则:
(1)一个过渡金属反磁性有机络合物,如果它的金属价电子 壳层含有18个电子,那么,这个有机过渡金属络合物是比较稳 定的。
③ Cram规则可以预测主要产物的构型,但不能定量估计 不对称合成的程度。
④ Cram规则的讨论是我们认识不对称反应的开始与基础。
Chapter 7 Reduction Reaction
二、α-酮酸手性醇酯的不对称还原(Prelog规则)
O
L
R C COOH + HO C M
S
次要进攻方向
O
L
RCCOC
Chapter 7 Reduction Reaction
3.官能团对多相催化氢化的反应活性
酰卤(到醛)>硝基化合物(到伯胺)>炔(到烯)>醛(到伯 醇)>烯(到烷)>酮(到仲醇)>苄卤及苄醚或苄胺(到甲苯 及其衍生物)>腈(到伯胺)>含氮芳杂环(到含氮脂环)>稠 环芳烃(到部分氢化)>酯(到醇)>酰胺(到伯胺)>苯系芳 环(到脂环烃)>羧酸(到醇)>羧酸盐(不能氢化)
Chapter 7 Reduction Reaction
第七章 还原反应
(Reduction Reaction)
本章概述: 有机分子还原反应定义:
使有机分子中碳原子总的氧化态(Oxidation state) 降低的反应。直观的表述为在有机分子中增加氢或减少氧 的反应。
Chapter 7 Reduction Reaction
扩散——吸附——反应——解吸(脱附)——扩散 对于非均相催化氢化反应,通常决定总反应速度的步
骤主要是吸附和解吸两步。
(1)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 ①物理吸附:由分子间物理作用力——范德华力所致 ②化学吸附:底物分子与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中心之间形成新 的化学键,生成活化吸附中间物,形成具有一定选择性的单 分子吸附层。 ③活性中心:指催化剂表面晶格上具有很高活性的特定部位, 可以发生化学吸附,表现出催化活性。
还原反应分类(根据不同的还原剂及操作方法): 催化氢化,化学还原,生物还原
催化氢化:非均相催化氢化(含多相催化氢化),均相 催化氢化
化学还原:负氢离子转移还原,电子转移还原 生物还原:微生物发酵催法,酶催化法
Chapter 7 Reduction Reaction
第一节 还原反应机理(催化氢化)
本节主要介绍非均相催化氢化、均相催化氢化的反应机理
*通常,比旋度和立体异构体的组成成线性关系,如忽略测定 的实验误差,则%e e和%op两者数值应相等。
Chapter 7 Reduction Reaction
③立体选项百分率(不对称合成百分率): 当产物为一非对映异构体时用立体选项百分率表示。
立体选择(选向)性与立体专一性的区别: 前者选择性(或选向率)大于0,小于100%;后者选向 率或产品关学纯度为100%。一般生物反应具有立体专一性特 征。
3.偶极模型
Chapter 7 Reduction Reaction
δ O C R'
偶极模型说明:
L CS
Cl δ
L OS R Cl
① 羰基α-手性碳原子上有一个高度极化的基团(如卤素) 时,由于卤原子与羰基氧原子之间偶极排斥力而使它们为反式 共平面排列;
② 在偶极模型中,如卤原子属L基团,则反应结果与开链 模型一致,如卤原子属M时,则可能存在开链模型与偶极模型 的竞争,导致立体选择性较差。
② 还原试剂包括金属氢化物、醇铝(也包含格氏试剂同 类)将从所成环空间阻碍较小的一边(S所在一边)对羰基进 行加成,从而决定反应的立体选择性;
③ 环状模型中影响立体选择性的因素较之开链模型要复 杂一些,除了手性碳基团与前手性中心羰基之间的立体效应和 电子效应以外,还可能受反应试剂、溶剂、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Chapter 7 Reduction Reaction
(2)非均相催化氢化中的化学吸附
非均相催化氢化反应的前提是:底物与催化剂表面发生化 学吸附。
发生化学吸附的决定因素:几何因素和电性因素。
①几何因素:催化剂金属晶格参数与底物的共价键参数(键长 和键角等)匹配。
②电性因素:化学吸附过程中金属原子外层轨道与反应底物中 参与轨道之间的交叠情况。
Chapter 7 Reduction Reaction
4.催化转移氢化反应 在金属催化剂存在下,用有机化合物作为供氢体以代替
氢气作为氢源。也属于非均相催化氢化。
C CHCOOH + H
Pd/C, Toluene reflux
CH2CH2COOH +
Chapter 7 Reduction Reaction
① α-碳原子上的三个基团分别标以L(大)、M(中)、 S(小),它们与羰基之间没有如氢键、配位等特殊的相互作 用;
② 还原试剂包括金属氢化物、醇铝(也包含格氏试剂同 类)在对羰基碳原子发生加成反应之前,它们的金属部分先与 羰基氧原子配位,使得羰基氧原子的空间位阻效应显著增加, 从而形成以上还原前优势构象;
③ 应用Prelog规则可以推测 α-酮酸类不对称还原的优势 构型产物,而且还可以判断所用手性醇的构型。
④ 这个方法可用于将对称的 α-酮酸类转化成具有光学活 性的α-羟基酸。
Chapter 7 Reduction Reaction
四、不对称催化氢化Asymmetric Hydrogenation
在手性药物分子及有关化合物的合成中,氢对sp2碳的不 对称加成反应即不对称氢化反应(也包括化学还原反应)是最实 用的。
催化转移反应分析: 供氢体(hydrogen donor):不饱和脂环烃如环己烯、环
己二烯、四氢化萘及环状萜烯类等。 常用催化剂:钯黑或钯碳。 反应用途:烯键、炔键的氢化,硝基、偶氮基、亚胺基和
氰基的还原以及苄位氢解反应等。 反应优点或实用性:设备与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基
团还原选择性好等。
Chapter 7 Reduction Reaction
Chapter 7 Reduction Reaction
*不等量的立体异构产物:
指不等量的对映异构体或不等量的非对映 异构体。
(进一步说明:对于是利用还原底物分子内存在 的不对称因素实现不对称还原反应的其产物一 般是非对映异构体;对于还原底物是对称的, 且只有一个可还原的前手性中心的不对称还原, 其产物一般是不等量的对映异构体。)
④ 还原试剂硼氢化钠主要从最小基团S侧进攻,得到相应 的还原优势产物——两个非对映异构体的 α-羟基酸酯中其中 一个。
Chapter 7 Reduction Reaction
对Prelog规则的总结:
① 通过在对称分子中引入不对称因素,使产生不对称反 应的结果;
② 还原过程优势构象分析主要依据是偶极排斥力与非键 原子排斥力;
(2)金属有机反应(包括催化反应)是通过一个个基元反应进 行的,反应中间体的金属价电子数可能是18。
铑Rh的价电子层:4d85s15p0
Chapter 7 Reduction Reaction
第七节 不对称还原反应
不对称还原的定义: 是一种立体选择性还原。反应物具有可还原的前手性中心
(或基团),如羰基(C=O)、烯基(C=C)、亚胺(C=N 等),在不对称因素作用下[包括底物中的手性中心、不对称 (手性)还原试剂或不对称(手性)催化剂]还原得到不等量 的立体异构产物的还原反应。
Chapter 7 Reduction Reaction
一、手性醛、酮的不对称还原(Cram规则)
对于手性醛、酮,根据手性碳上连接基团性质的差异,其 立体控制途径可分为三类模型: 1.开链模型
O
Z
M
பைடு நூலகம்
S
R'
LR
OZ
M
S
R
R'
L
Chapter 7 Reduction Reaction
开链模型要点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