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涵盖的具体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权利”问题日益引起关注和重视。正如为实现公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政府在其中扮演了核心角色一样,作为一种基本人权,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也同样来自于政府主体作用的发挥,它构成了政府最其本的职责之一。如何实现公民的文化权利,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世界各国探索的一个重大问题。1966年,有关文化权利的主要法律文书《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75年1月3日开始生效;我国政府于1997年10月27日签署了该公约,2001年2月28日获得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批准,2001年7月在我国开始生效。文化权利问题在我国引起广泛关注,保障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被视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的尊重和保障”。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由此,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就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作一梳理,以期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供参考。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出
党的十六大明确了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特别提出“要加强政府对文化公益事业扶持的力度,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2006年9月,国家颁布了《“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下一步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国家首次明确提出“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此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从中央到地方有关部门的文件
和领导讲话中,成为当前文化建设的“流行语言”和核心理念。杨建新(2006)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理论背景: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需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是社会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是充分发挥文化自身价值与功能、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四是打造服务型政府,体现政府执政为民的天职需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苏峰(2007)也持相近观点,他认为我国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是在经济体制、政府管理体制不断深入地背景
下提出的。也有学者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概念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一是中国经济快速前进,而文化建设显得相对滞后,如何实现社会的平衡发展决定着未来中国的面貌;二是文化领域自身,尤其是大众媒介出现了泛娱乐化的趋势,如何引导文化的健康发展决定着公众精神生活的质量。深圳市文化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课题组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的大背景是中国政府职能由传统型向现代服务型政府的改革(包括文化体制改革)。2004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鲜明地提出“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指出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是现代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所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我国政府整体改革与转型的重要部分,成为进入新世纪后我国重要的文化建设目标。不难看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是在文化改革、创新乃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中提出的。公共文化服务作为现代文明的标志,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封建社会终结后的中国也开始有这样的服务,进入新中国,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
后,更是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把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目标,这是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的一种新的文化自觉。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后,学者们围绕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与要素、主体及目标设定、衡量指标及实施路径等作了深入的研究。
(一)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与要素的讨论苏峰(2005)认为至少应从三个层面来理解与把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经济层面,要注意公共文化产品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的特点;二是社会层面,作为非营利组织,政府应该提供非垄断性公共产品,其主要目标是实现集体利益或公共利益;三是政治层面,应从服务型政府定位的角度理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韩东升(2005)认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质就是文化从业群体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其中既涵盖了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发展文化生产力、发布公共文化信息等行业行为,也涵盖了为城乡居民文化生活和参与文化活动提供必备保障和创造条件的社会行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涵,就是发展文化从业群体的行业行为和社会行为的系统工程。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的齐勇锋研究员则从另一角度诠释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他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如下四个方面:一是思想理论和价值体系,二是基础
设施和文化生态体系(如文化资源保护),三是公共文化的微观提供方式(既有国有,又有社会生产和提供的混合微观主体),四是宏观管理和政府监管(也包括法规体系)。孙若风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至少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服务业务体系,二是保障体系(如人才、资金、政策等)。他还适时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三要素论,即“公益化、社会化、系统化”。文化部社会图书司的张旭司长则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至少应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策法规的体系;二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三是现代服务手段的运用;四是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五是经费保障。乌兰(2005)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定义为:由政府主导、非赢利的、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涵盖文化政策、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精品创作等诸方面。他将文化建设与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紧密结合,体现了文化发展以人为本的特征,凸显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本质。骆威(2007)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生产与引导方面提出了“成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要素论”,他认为成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该包括十个方面的内容:即文化政策规范体系、舞台艺术供给体系、文化展示服务体系、群众文化活动体系、文化市场监管体系、文化资源整合体系、文化主体引导体系、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