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科研在高校专业教学中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科研在高校专业教学中的地位
中原工学院王方范晓伟高龙
科研是高等教育实现其直接服务社会功能的一个重要环节。增强我国的科技原创力,对于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承担培养科技创新主体的高等教育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科研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普及,高校向更多的学子敞开了大门,同时,也带来了师资力量的短缺。在这一过程中,许多优秀的青年学子从课堂直接走上讲台。但是,大部分人根本没有或很少接触过科研,他们接触过的大多是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没有实现理论到实践的很好过渡。他们在讲台上更多的是理论的抽象及其完美阐述。这对于高校扩招后的学子来说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师适度参与或承担一些科研项目,对于实现其理论到实践的完整过渡,及其对理论的具体把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完整的科研项目,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成功与否,往往需得到实践的检验。经历一个完整的科研项目,对于青年教师知识的转化、更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其站稳三尺讲台。
二、科研对专业教学的促进作用
高校的专业教育不同于学前教育一直到高中阶段知识的简单积累,而是着重于知识从理论形态到实践结果的具体转化。科研便是这种转化的具体过程,缺乏这一环节,理论便流于空泛。同时,科研创新对于专业教学的形象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下图是笔者所在学校某学院2001学年至2005学年间学生对授课老师的评教结果。
从图中可看出,学生对具有科研经历的教师授课更乐于接受。这就说明,理论的具体转化反馈于理论本身,使枯燥乏味的知识传输变得形象生动。同时,教师在授课时也能删繁就简,重点突出,避免了平铺直叙、照本宣科,这对于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大有助益。
如果教师所从事的科研工作与所从事的教学工作保持内在的联系,即两项工作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基本相同或相通,教师便可把自己的研究心得带到教学中去,把学生引入研究中去。这种内在联系可缓解教师在教学与研究方面的时间与精力分配的矛盾,有利于其更新教学内容,增强教师人格力量的教育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为学生参与科研提供了机会,使思维开放、富有想象力、创造性的大学生成为科研所需的优秀后备力量。
另外,人才的培养包括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以及价值观念、心理品质等方面。高校科研的范围度覆盖主要课程所涉及的各个知识领域。如果某一知识领域的研究存在空白成为薄弱环节,该知识领域的教学就难以保证前沿性和先进性,学生的知识结构就会有缺陷。同时,教学能否最大限度的从科研中获益,还与教学能容和教学方法有关。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师通过科研保持对前沿的敏感,对于自己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教学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学生的自学、研究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创造,科研的教育价值便可以充分发挥。
三、科研对专业建设的导向作用
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也要与时俱进。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建设经历了从专而精到大而宽的转变,这个过程正是国家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市场对不同形态人才的需求促成了这一转变,而源于这种需求的科研则直接导致了这一变化。
专业是高校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高校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而专业设置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工作。专业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高低。在科学和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社会职业和职业内涵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此,学校宜在自己所能的范围内,以科研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内在要求为基础,扬长避短,培植优势,创造特色,在专业结构的动态平衡中寻找新的生长点。同时,还应当积极应对各种变化,与时俱进,坚持专业活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专业设置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
“科研与教学工作相互为用,相互提高”。一个科研课题的完成需要多学科知识的协同,教师参与科研创新工作,并注意进行理论上的概括和体系化的加工,编写出新教材,开出新实验,发展新兴学科,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内容中去,有利于促进学科更新,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同时,专业建设也需要跟踪社会需求,学科研究的水平高,成果丰富、先进,专业教育的内容必然就充实、进步,自然就顺应了社会对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四、科研对学生就业信心强化作用
随着高校扩招的延续,大量高校的毕业生流向社会,寻找新的就业岗位。然而,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会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这就导致了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学校和社会都明显地感受到了这种压力。作为就业主体的学校毕业生,更是陷入了信心缺失的状态。因此,如何正确地处理源于社会需求的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使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为教育资源,促进人才培养,不仅是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难题。
科研也是高等院校与社会直接联系的主渠道。科研使大批教师走出校门直接走向社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展工作,使学校与社会保持直接的联系。同时,通过参加科研,教师不仅使已有的知识得到应用和验证,也获得了大量的新知识和信息,进一步丰富了知识结构,提高了对新事物的认识能力,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这一过程反馈于教学,则会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近年来,国内的许多高校在高年级本科生实行了导师制。这一制度即是高年级本科生在导师指导下参加科研工作,使学生无论是在思想觉悟、事业心、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有利于实现学生与社会的良好对接。这样,学
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就会成为技术骨干或中层管理人员。苏州大学材料工程学院便是一个典型。他们采用定期公布教师科研课题,引导相关学生参与,经过初步锻炼后,学生设定相应课题自主开展科研活动。这样以科研带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学院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的关键所在。在大学生就业存在压力的情况下,以科研实现学生与社会的良好对接,对于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具有重要的意义。使他们在运用知识,创造性地探索和解决问题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
五、结语
科研创新是一个民族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前段时期,胡锦涛主席在接见中科院院士的讲话中,重点提到了增强科技原创力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必须把科研工作作为高等学校的一项基本任务”。尤其在教学型高校中,科研更是起着点睛的作用。如何使科研成果反馈于教学、施教于学生,为即将到来的创新型社会培养更多的生力军,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课题。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相统一,正日益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世界性趋势和方向。通过建立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机制,着眼于知识创新,再把创新知识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去,使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为教育资源,以促进人才培养,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从而,使科研这样一个探索科学前沿的过程,成为人才培养的一个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