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马克思观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马克思观后感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为了纪念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缅怀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历史功绩,重温马克思的崇高精神和光辉思想,我走进电影院,观看了影片《青年马克思》。这部近120分钟的电影,为我们讲述了1843年《莱茵报》被查到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的短暂青春故事。影片节选了马克思在1843年至1848年间的生活片段,这5年多时间,是马克思主义日臻完善成型的重要阶段,也是整个欧洲矛盾四起、学说林立和迷茫困顿的特殊时期。
作为一名普通人也许我从电影中并看不出马克思是如此伟大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导师,反之我看到的是一个有着崇高信念,有思想、有热血的活生生的人。更加平凡更加真实。他也会因为贫困潦倒而发愁,也会因为孩子的奶粉钱而四处奔波。其实在整部电影中出现的人物众多,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凡人,还有就是似乎马克思喝多了也会吐。
当时的欧洲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习惯了中世纪传统的农民并不知道他们现在面对的不再是只关心政治统治,战争和荣誉的封建领主,而是资产阶级化了的地主。无产阶级与新兴地主阶级的矛盾也在不断加深。在此期间各种新兴思想席卷欧洲,有德国第一个空想共产主义的理论家,早期国际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十九世纪德国无产阶级杰出的思想家之一的魏特林,虽然被马克思和恩格斯评价为空想社会主义者,同时恩格斯也认为他是“德国共产主义的创始
人”。还有被称作无政府主义之父的蒲鲁东,那个身材高挑,总是那么在做激昂演讲的大胡子法国人。还有青年黑格尔派的激进分子。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他们的思想有着很大的弊端,并且十分激进。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说无论是无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有其存在不必然性。也不能完全支持所谓的无政府主义与纯粹的无产阶级革命,历史也无数次证明无产阶级也好农民阶级也好,大多数革命运动都会因为自身阶级的局限性而失败。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理论在当时的欧洲是先进的,是有群众基础。这些人也是为了自身的理想奋斗终身的,也是值得我们去尊重的,也是会被历史所铭记的。哪怕最后是失败的。正因为如此更能体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伟大。
在电影中马克思本人的生活处境一直不是很好,但之所以走到最后考的是一种想要改变世界的崇高追求。这种信仰的力量是他最终得到了成功。较好比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在自我实现需求之后,还有自我超越需求。这些需求是逐步递进的,但是,绝不是在实现自我超越需求之前其他需求必须实现。无论是马克思也好,还是我们老一代革命者也好,往往是为了自我的超越即崇高的理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上天拿走了你的全部,是为了给予你更多,马克思坚持到了最后,于是他完成了《共产党宣言》。接下来我要说一说我最喜欢的两个人物,那就是马克思的好基友恩
格斯和马克思的妻子燕妮。我先从他们的名字说起恩格斯全名是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而燕妮的全名是燕妮·冯·韦斯特伦。他们的名字在都有冯这个字,这说明他们两人都是德国贵族,就像中国的爱新觉罗一样,是彻彻底底的日耳曼贵族。也许是他们自身身为贵族,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多的思想,越接近权力中心越能了解权力背后的残酷与黑暗。他们甚至会厌恶自己贵族的身份。他们也许在其他贵族眼里是异类是所谓的反派。但是这些自认为正义的贵族在我看来只不过是要维持现状,保持世界的平衡,而他们眼中的反派取是要试图打破平衡改变世界的人。所以他们被马克思吸引了。被一个普普通通的犹太人,一个所谓的平民所吸引。为了他们共同的目标不断前进着。
青年的鲁迅是一位医学生,原想悬壶济世拯救更多像自己父亲那种轻易病死的人,结果,他目睹了日俄战争中被处死的中国间谍们的现状。原本是日俄两国在打仗,战争地却在中国,战争破坏的直接受害者也是中国,但是身在其中的中国人却不自知,反倒是像沉默的鸭子一样,麻木不仁地去围观被处死的中国人。这种现状深深刺激了青年鲁迅,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终于成为了一代文学大师。
青年孙中山,也是一名医学生,甚至已开始从医,还成为了一名医术精湛的医生,救治了不少病患。据说有一次他去一位提督的家中去治病,路上看到一群衣衫褴褛者身披枷锁,即将被处决。孙中山问同行的官员,这些人都犯了什么罪,是否经过了审判,结果该官员很不屑地说,这些人哪里用得着审判,再多杀几个也不多。于是,孙中山很受了一些刺激,如同鲁迅一样,他们都是因为看到被处决的人而
受到反向的打动。毕竟,他是医生,却眼睁睁看着这些人去死而无法救助。就此,他打定心理,要想救人必先要救国。于是,孙中山弃艺从政,终于成为了共和国之父。
青年希特勒,是一位痴迷于文学与艺术的屌丝少年,小时最大的梦想是长大后做个画家或是建筑设计师,为此,两次应考,两次都没被艺术学院录取。他在中学时期的课业成绩,只有绘画一门是“优”,后来他立志研究“博大精深的德国艺术”,19岁时报考维也纳艺术学院,因为考试成绩差而未被录取。他对此一直耿耿于怀,认为艺术学院没有录取他“世界肯定蒙受了重大损失”。后来他又去考建筑学校,因为他中学没有毕业,不符合该校招生条件,也没有能被建筑师学校录取。尽管如此,希特勒仍留在维也纳直到1913年。他没有职业或就职目标,在用完他继承的遗产和起初领到的孤儿补助金之后,就依靠当临时工和画风景明信片糊口。后来,实在混不下去时,又逢一战爆发,为了活命,他弃艺从军。结果,在战争中他的思想完全得到改变,从此走上了政治的不归路。从此,世界上多了一位混世魔王。青年格瓦拉,也是一名医学生,1923年时他尚未拿到医学文凭,就驾驶着一辆摩托车上路了。原本,他想要的只是一次用时8个月的环南美旅行,他以为这将会是一趟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旅行。不过,从摩托车坏在半路到被货船运走而不觉,从恋爱、喝酒、打架到救火做消防员。这段旅程最开始也许还只是新奇的冒险,但慢慢却让他体味到他所在的拉丁美洲的社会与政治问题,旅行的基调也就完全改变了,所见与所感使他开始质疑所谓的被经济定义的“进步”究竟有何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