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五四运动精神实质再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五四运动精神实质的再认识
摘要:纪念五四运动,更重要的是要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伟大精神,而五四运动的精神实质是什么,理论界却有着不同看法。
本文通过对五四运动本身的考察,以及对认为五四运动的精神实质是“民主与科学”等比较典型观点的分析,指出爱国主义精神是五四运动的精神实质,并号召当代青年努力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五四运动;精神实质;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 d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012-02
每年临近“五四”,中央就会号召全国各地开展各种纪念活动。
笔者想,之所以开展这些活动,除了要纪念1919年那场席卷全国的伟大爱国救亡运动外,更重要的是要中华儿女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伟大精神。
理论界对于五四运动的精神的研究,可谓是繁荣之极,可这场伟大运动的精神实质到底是什么,看法却不尽相同。
笔者对此也想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理论界对五四运动精神实质的各种看法
五四运动的精神是多方面的,比如:爱国主义;民主与科学;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勇于革命和变革,牺牲精神,等等,这些都是五四运动所表现出来的精神。
但五四运动的精神实质到底是什么呢?理论界有着不同看法。
可以说一提到“五四”,许多人产生的第一认识,就是青年学生为挽救民族危亡挺身而出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所以第一种观点认为,“五四”精神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
有不少人持此看法,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观点。
第二种观点认为,“五四”运动表现最充分、最强烈的是“科学与民主精神”。
持此看法的人也不少,是另一种比较典型的观点。
第三种比较典型的观点认为,人的启蒙是五四运动的精髓和真谛。
另外,还有其它多种观点,例如:“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为追求真理而勇敢解放思想的精神”;“从中国革命和中国现代化运动的长过程来看,‘五四’精神应该是从思想文化上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精神”;“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中所体现的民主与科学的精神、爱国精神、先锋精神和青年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精神;“‘五四’精神所具有强烈的‘民族感’和‘时代感’,或者说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先进的思想意识相结合,构成了‘五四’精神的实质”;“‘五四’精神的实质是爱国主义精神和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统一”;等等。
二、爱国主义精神是五四运动的精神实质
实质,就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能够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性的东西,也可以称作是事物的核心、灵魂。
五四运动的精神实质,也可以说就是五四运动的核心和灵魂。
笔者认为,这个核心和灵魂,就是爱国主义。
通过对五四运动的考察和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个结论。
(一)唯有“爱国主义”才能号召起那场席卷全国、纳入了各个社会阶层的五四运动
爱国主义,从社会心理学上讲,是一种社会情感,是历史形成的对自己国家的深厚感情,对自己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对自己作为民族群体一员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爱国主义在历史长河的沉淀和发展中,已经化成人的情感本能,它能穿越历史,也能穿越人的种族、阶级之分,能激发每一个爱国者为了祖国的利益而战。
1919年5月4日,中国学生为了严重抗议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将战败国德国原在中国山东攫取的种种特权转让给日本,抗议中国政府对日本的屈辱政策,北京大学等3000多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集会和游行。
由此引起了一连串的罢课、罢工及其他事件,终于造成了席卷全国、纳入了学生、工人、商人、农民等各个阶层的民众的轰轰烈烈的爱国救亡运动。
这场运动的范围之广、人数之多、阶层之广,是前所未有的。
而能号召起这样一场伟大的革命运动,唯有“爱国主义”。
只有“爱国”,才能穿越空间、阶层,才能这么聚集起这么强大的力量。
虽然“民主”与“科学”是五四运动的两面旗帜,民主与科学也是五四运动的重要精神,但是如果把它归结为五四运动的精神实质的话,笔者认为并不合适。
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发动起像五四运动这样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民主与科学”根本起不到那么强大的号召力量。
1919年前后的中国,虽然现代化的进程有所加快,民族资本得到了较好发展,传统的自足乡村经济加速崩溃,国民的
素质也有所提高。
但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文化,总体上发展水平都很低。
“民主”与“科学”(也就是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最初是由新文化运动的先进知识分子提出的。
民主的对立物是专制,科学的对立物是迷信,“民主与科学”口号的提出可谓是切中时弊,找出了造成中国落后挨打局面的症结所在。
但是,在那样的社会条件下,大多数民众还受着旧思想、旧文化的禁锢,而且统治了中国两年多年的旧思想、旧文化,也绝不是开展一两次新文化运动就能清除的,“民主与科学”的追求只停留在少数学者和知识青年的狭小范围内,广大的民众可能听到过“民主与科学”的口号,但什么是“民主与科学”,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至于理解它的深层含义,更是不可能(就别说那个时候了,时至今日恐怕多数民众也不真正理解。
)。
所以,在当时如果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号,是很难号召起那么广大的民众,从而发动声势空前浩大的五四革命运动的,甚至可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能起到这种强大号召作用的只有“爱国主义”。
至于把“人的启蒙”作为五四运动的精神实质,情况也一样,这种精神也难以号召起那么巨大的社会力量,
五四运动虽然从广义上讲把新文化运动包含在内,但是既然以“五四”命名,就是要突出1919年的那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
所以,归结五四运动的精神实质,应该是归结体现在1919年那场伟大革命运动中的、广大中国民众表现出的最突出精神,这精神就是爱国主义。
(二)“爱国”是贯穿整个五四运动的主线
在理论界,五四运动有广义和狭义之说。
广义的五四运动把新文化运动包括在内;狭义的五四运动,仅指1919年的那场伟大革命运动。
但不论广义还是狭义的五四运动,“爱国”都是其贯穿始终的主线。
就广义的五四运动来讲,“爱国”原本就是1915年9月开始的新文化运动的内涵之义。
陈独秀办《新青年》杂志的初衷,就是有反对袁世凯签约卖国、复辟帝制和复古尊孔之意,说到底就是为了“爱国”。
新文化运动的先进知识分子提出“民主”与“科学”,更是出于深深的“爱国”情怀,是对改变自己国家落后挨打局面、振兴中华的深刻思考,是对自己国家兴亡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激发爱国志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战的启蒙,希望通过追求“民主”与“科学”来救亡图存。
总之,“民主”与“科学”都是为“爱国”服务的。
而且这种“爱国”精神贯穿整个五四运动始终,1919年更是把爱国精神表现到了顶峰,此后五四运动的纵深发展也丝毫未偏离“爱国”的主线。
至于狭义的五四运动,“爱国”就更显而易见是主线了。
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拒不答应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将战败国德国原在中国山东攫取的种种特权转让给日本,而不归还给中国。
为了抗议和谈的这一不合理结果,抗议中国政府对日本的屈辱政策,挽救民族危亡,北京的青年学生在5月4日首先采取了举行声势浩大的集会和游行的爱国行动,从而拉开了爱国救亡运动的帷幕。
运动以燎原之势,迅速从北京蔓延到全国,从前
期的以学生运动为中心,发展到后期的以工人运动为中心,形成了那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广大学生之所以不顾高压,奋而作战,奔走呼号,他们的爱国行动之所以能够得到各界知名人士、上层人物和广大工商界的支持,就是由于爱国主义的有力号召,爱国精神的强烈感染。
“爱国”是贯穿这场运动始终的主线。
所以,笔者不能不把“爱国主义”精神归结为五四运动的精神实质。
当然,五四运动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它包括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界的罢市罢工,抵制日货运动,以及新知识分子所提倡的各种政治和社会改革等。
五四运动的精神绝不只表现为爱国主义,它体现了多方面的精神,但要讲它的实质和灵魂的话,笔者认为还应该是爱国主义精神,而且这是中国各阶层广大人民相对自觉意义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其中“民主与科学”起了积极的启蒙和促进作用。
三、当代青年应该努力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向我们证明,爱国主义是团结和鼓舞全国各民族、各阶层人民努力奋斗的最重要的力量。
五四运动也正是充分发扬了这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才开展地那么轰轰烈烈,在历史上写下了华丽的篇章。
今天,我国已经跨入21世纪,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更是需要大力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最富有有朝气和活力的群体。
五四
运动中,冲在在五四运动最前列,起着先锋作用的,就是一大群青年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
他们凭着一腔爱国热情、凭着对国家的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率先拉开那场伟大爱国救亡运动的序幕。
他们忧国忧民,自强不息,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敢于解放思想、勇敢探索,以革命的大无畏精神,一直站在运动的前列,充分展现出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今天,处在和平建设时期的当代青年,更应该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列,坚决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那种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深深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中国,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与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自觉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继续五四青年“民主”与“科学”的追求;努力掌握先进科学技术,不断提高文化知识水平,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发挥创造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努力服务和奉献社会,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使五四爱国主义精神永放光芒。
参考文献:
[1]周策纵.五四运动史[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1999.
[2]郝斌、欧阳哲生主编.五四运动与二十一世纪中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3]孙胜文.“五四”精神浅论[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03):71.
[4]陈敏荣.对五四精神的重新审视[j].理论月刊.2002,(05):70-71.
[5]黄振位.略论五四精神[j].广东社会科学.1999,(03):4-7.
[6]弓晓颖.论五四精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意义[j].学理论.2013,(07):25-27.
[7]彪晓红.“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29-32.
[8]朱志敏.八十余年来国内五四运动研究[j].中共党史研
究.2006,(02):3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