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重视民生,着力改善民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度重视民生,着力改善民生
———试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生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当前中国的民生问题又显露出了新的内涵和突出矛盾。

高度重视民生,不断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的义务,也是党和政府的责任。

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重大民生问题。

关键词:民生问题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因此,为了深入贯彻这一重要精神,笔者认为全社会都必须高度重视民生,着力改善民生。

一、民生问题的涵义及其特点
所谓民生问题,简单的说是指国民的生活问题。

从传统意义上来理解,民生问题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是指国民的“衣、食、住、行”问题;从现代意义上来理解,民生问题是指包括物质、精神文化和政治生活在内的事关国民生存与发展的一切因素。

民生问题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层次性。

民生问题是分层次的,既有低层次的民生问题,又有深层次的民生问题。

例如人们的“衣、食”之忧是一个基本的民生问题,同时它也是一个低层次的民生问题。

而在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发达的社会里,如果人们不能平等公正地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政治参与的权利得不到保障,甚至人格尊严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这就属于深层次的民生问题了。

二是发展性。

民生问题是持续发展的,解决了原有的民生问题,又会出现新的民生问题。

例如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解决民生问题主要是解决人民群众的“衣、食”
之忧,不再饿肚子和受冻。

而在今天,绝大多数城乡居民已经进入到了小康生活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则是要更好地解决“住”与“行”以及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医疗、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民生问题。

换言之,民生问题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
展而不断扩展的。

三是全面性。

民生问题的层次性、发展性,决定了民生问题的全面性。

所谓全面,它不仅包括国民的“衣食住行”也包括政治、文化以及健康安全,从物质到精神,从精神到政治、文化、民主与法制、体面与尊严,都是现代社会都必须考虑的重大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的层次性、发展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决定了民生问题是一个事关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十分重大的问题。

我们党在历史上一贯强调并重视民生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提出由温饱到小康的现代化建设,其实讲的是民生,由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也是民生问题。

二、当前我国民生问题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民生问题的现状如何,毫无疑问,首先应当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生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我国不仅已经将国人共同贫穷的时代变成了历史,而且整体上已迈进了小康社会并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2007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24万亿元,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国家财政收入51304.03亿元。

此外,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比上年增长17.2%,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比上年增长15.4%,i 这些数据表明,近30年来改革开放的进程,是中国民生问题不断得到改善的过程,改革的成就从根本上讲就是中国民生问题不断得到解决的成就,让大家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然而,物质生活的增长与发展,并不意味着中国民生问题就已经得到全面解决,相反,民生问题在发展变化中更加突出地显露出了新的内涵和矛盾。

首先是教育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虽然得到很大发展,但是教育领域中仍然存在较大问题。

突出表现在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偏低,义务教育的福利性得不到完全保障,国民受教育的机会不公平,非义务教育收费越来越高,国民教育正在成为城乡居民家庭日益沉重的负担,教育的过渡市场化也正在损害着国民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我国的劳动者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特别是作为新一代产业工人的农民工无法成长为高素质甚至只是合格的产业工人,这是教育领域中存在的一个不小的问题。

其次是就业问题。

2007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城镇就业人员62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70%,应当说这个规模是非常庞大的。

但现在我国每年要新增城镇劳动力大约在 1000
万左右,每年需要再就业的人员大约在 400万左右。

ii 与此同时,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的城市化率必须达到 55%以上,如果按照 55%的城市化率来建设,意味着未来十多年中国农村将有几亿人口要被转移出来。

这些表明,我国的就业形势不仅现在严峻,在未来十多年都将是相当严峻的。

就业是民生之本,如果就业问题解决不好,民生问题也要受到根本性的影响。

再次是收入分配问题。

突出表现为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

据资料显示,1990年到2005年,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 的比重从53.4%降至41.4%,下降了12个百分点。

这表明,我国财富蛋糕的初次分配在向资本所有者倾斜(当然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大幅增加,而创造财富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所占的份额却越来越少。

收入分配领域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贫富差距在持续不断地扩大。

据资料表明,2006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7,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中国已属于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合理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保障的重要体现,如果收入分配领域的问题尤其是收入分配过分悬殊的问题不解决就谈不上社会公平。

还有社会保障问题。

改革开放近 30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成就巨大举世瞩目。

但社会保障依然存在覆盖面不大、保障
严重不足的问题。

比如,按照福利国家的标准是全民享受养老保险,但2007年,我国城镇只有2.2亿人参保,农村参保人数只有5374万人;医疗保险在城镇有1.57亿人参保,农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是4.1亿人。

我们是一个有着l3亿人口的大国,这意味着目前我国还有11亿多人没有进入养老保险,7亿多人没有基本的医疗保障。

另外,社会保障在国家财政中所占的比重也是偏低的。

近年来国家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虽然以20%一30%的速度递增,但2006年也只占到13%,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一般在30%一50%的水平,而且也远远低于印度、泰国等国的水平。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是基本的民生问题,它不仅对个人与家庭极端重要,而且对整个国家的发展也极为重要。

此外,在国民的物质生活方面,改革开放以来,虽然解决了“衣食”之忧,但目前我国仍然存在一个较大的困难群体。

截止2007年底,全国农村还有 2148万贫困人口,城镇有2141万人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群众住房难的问题也很突出,特别是近年
来房价持续高涨,使相当一部分中低收入者买不起房、租不起房。

还有社会地位、政治地位问题,等等。

总之,当代中国的民生问题是全方位、深层次的民生问题。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传统因素,也有市场化和全球化因素;既有经济政治因素,也有文化社会因素。

显然,解决今天所面临的民生问题,不仅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而且已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建设,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民生问题
解决民生问题,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关键性工作,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和各项工作中都要更加重视和解决民生问题。

第一,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在科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发展,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因此,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第二,要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党的工作的重要任务。

当代中国的民生问题与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更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社会问题。

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把改善民生作为党执政兴国的基本理念,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致力解决民生问题。

坚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真正做到时刻心中装着人民群众,行动想着人民群众,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落实好、维护好、发展好,为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第三,要明确工作重点,切实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公共卫生等重大民生问题。

1、教育方面,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政府应当维护教育的福利性,不能轻易地推行教育市场化。

特别是义务教育,一定要强化政府的责任,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力度,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
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此外,在改革和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特别重视劳动者的继续教育。

第一,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好处能够塑造具有创造性动机、知识、能力、思维的创新型人才。

企业的创新能力体现为产品的创新、技术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创新型人才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

目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竞争力,21世纪的竞争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国民个体创造力的高低已经成为衡
量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表现。

第二,职业技术教育。

发达国家高级技工所占的技工比例为20%到40%不等,我们国家不到4%,总缺口为上千万人,差别悬殊。

我们国家的技术工人从上世纪70年代末几千人缺口,变成现在高达40万的缺口,我国职业教育与“技工荒”问题现在已经表现的非常清楚了。

所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努力提高企业竞争力,改善就业结构。

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第三,是坚持教育的公益性。

教育担负着民族振兴和社会公平的双重角色。

所以教育关系到社会的公共利益对全体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对现在和未来具有重大影响的公共事业。

我们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加大财政投入。

十七大报告特别强调这一点。

教育的公益性质和教育的战略地位决定着教育不能纯粹靠市场,必须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为全体国民提供接受良好教育机会和条件。

2、就业方面,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一是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坚持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互动,以发展促进就业。

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新行业、新产业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尽可能多地增加就业岗位。

二是要以创业带动就业。

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针。

创业不仅是劳动者自己实现就业,还可以通过政府的介入发展多元化创业主体和多种创业形式,带动更多的人就业。

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3、收入分配方面,主要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进一步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要通过改革和发展,
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防止两极分化,使全体社会成员逐步共同富裕。

4、社会保障和公共卫生方面,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
生活。

社会保障,从我们的国情出发,可以是低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但要实现全覆盖,不漏一人,不让一人因生活窘迫而绝望。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主要是要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等各项制度,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缩小社会不公平,坚持以完善民生为出发点和基本目标,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努力追求的目标,是公平与正义的核心价值追求,也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价值取向。

所以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建立和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

此外,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社会和谐的特殊功能,应当支持加快发展。

要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体系、医药管理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总之,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我们要坚持公共医疗公益性,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要让群众看得了病、看得起病。

总之,党的十七大为解决民生问题已做出了明确远景规划,我们坚信通过各级政府扎实着有成效的工作,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在未来的几年中,“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目标将通过切实的行动获得实现,人民的生活也会呈现更加幸福美好的图景。

i ii 国家统计局人民日报海外版 /rmrbhwb/html/2008-09/05/node_865.htm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