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舞蹈简介与民族习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羌族舞蹈简介与民族习俗
2013-03-25 14:53 | 来源:中国羌族网 | 作者:白石莲
点击:179次共有 0条评论免责声明打印|字号:
在羌族地区,由于历史的沉淀深厚,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使羌族舞蹈保留了极其古朴的原始风貌。

羌族舞蹈
羌族舞蹈与羌民族悠久的历史相结合,具有古朴的原始风貌有关史料表明,早在远古时期,黄河上游我国西北部的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就有古羌人活动的记载.秦汉时期,羌人的一支名“冉马珑”的羌族部落就居住在今岷江上游,此后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居住在此地区的许多羌族接受着汉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

而今天居住在四川西部岷江上游地区的羌族即是古代羌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

传说我国历史上的治水英雄,人类文化初祖夏禹王就出生在这里。

羌族舞蹈 - 简介
在羌族地区,由于历史的沉淀深厚,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使羌族舞蹈保留了极其古朴的原始风貌。

例如:流行于羌区的布兹拉(羊皮鼓舞),便是一种带有古老历史沉淀的宗教祭祀舞蹈。

羌族祭礼活动主要由“许”或“释比”(羌族巫师)主持,其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生产知识等主要靠“释比”的传授延续下来。

在羌族地区,无论是在庄严的宗教祭礼活动,还是还愿、求雨、占卜、丧葬、驱魔辟邪以及各类节日、春耕秋收等活动中,为了敬神、娱神、媚神,为了消灾避难,祈求神灵降福保佑,都要跳羊皮鼓舞。

羊皮鼓舞又分独舞、对舞、集体舞等形式.舞和集体舞主要用于上坛和中坛的祭祀活动,独舞主要用于下坛的占卜和驱魔活动。

舞蹈时,多是沿反时针方向围圈而跳,领舞者头戴金丝猴皮帽,
左肩扛神棍,右手执响盘(铜铃),其他表演者身穿羊皮褂,手执羊皮鼓,以鼓声、铃声两种不同的音响的有机交融为主旋律,舞蹈随着人的情绪变化而转换,具有敏捷、粗犷、虔诚之特点。

鼓铃声时而稳健优美,时而欢快跳跃,时而粗犷热烈,其节奏有力而和谐,及富鼓动性和感召力,既起到了抒发人们情感的作用,也真实地再现了远古时代,羌族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悲壮情怀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这种祭祀性舞蹈都保留着“万物有灵”原始崇拜的自然特征,可以说是远古时代羌族历史的一种艺术再现。

羌族舞蹈 - 民族习俗
羌族舞蹈与羌民族的传统习俗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欢乐的娱乐性与其他各民族的习俗一样,羌族的民间习俗是羌族先民为适应各种生存环境而流传下来的一种民族的集体行为,它对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羌族的习俗众多。

比如:四月初一的“祭祀会”或“塔子会”,十月之一的“羌历年”,农历六月的“歌仙会”,农业春耕秋收,以及婚事、丧事等都要举行不同类型的庆典和祭祀仪式活动,而且无论举行哪种活动都有舞蹈出现,都要以舞示意。

羌族舞蹈主要分为自娱性舞蹈,祭祀性舞蹈,礼仪性舞蹈,集会性舞蹈四大类,虽各具特色,但基本动律较为一致。

自娱性舞蹈流行于整个羌区,最具代表性的舞种有“莎朗”和“哟粗布”。

跳舞时,人数不限,男女老少手拉着手,围着火塘或场院一圈,沿反时针方向边歌边舞。

舞蹈开始,先由男女轮唱一遍舞曲,然后共同起舞,速度由缓慢逐渐加快,舞至激动时,领舞的男子加快舞步,带头变换动作,时而双腿交替着地,时而左右旋转,男女相互竞争,气氛十分热烈,舞至高潮时,常伴以歌声、吼声助兴。

羌族舞蹈之舞风古朴典雅、节奏明快、动作有力、粗犷、健美、热情豪放等风格特点的形成,与羌民族特殊的历史和生活环境以及在长期艰苦的生活斗争中所形成的坚强、勇敢、粗犷,豪放的民族性格有着密切的联系。

羌族的舞蹈、音乐素有“唱什么歌,就跳什么舞,有歌有酒必有舞,歌助酒兴群起舞”的传统习俗。

音乐同舞蹈同时出现,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是数千年来,它时时代代伴随着羌族劳动人民的生活、斗争,是羌族人民集体创作的艺术结晶,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志和愿望的艺术形式。

所谓“情动于中,行于言,其言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乎之舞之足之蹈。

责任编辑:白石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