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水稻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

第一节概述

一、水稻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全国水稻播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1/4强,而稻谷产量却占粮食总产量的1/2。可见,水稻生产在粮食作物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稻米营养价值较高,含有淀粉77.6%、蛋白质7.3%(优质米可达15%)、粗纤维0.3%、灰分0.8%。与其他谷物相比较,稻米含粗纤维最少,容易消化,各种营养成分的可消化率和吸收率较高,最适合人体需要,稻米是我国人民的主要食粮。全国2/3的人口以稻米为主粮,广西则100%的人口以稻米为主粮。稻米也是我国的主要商品粮之一,据统计,在全国商品粮中,稻米约占一半。稻谷加工后的副产品米糠,含有14%左右的蛋白质、15%左右的脂肪、2%左右的磷化物以及相当数量的维生素,是家畜、家禽的精饲料,与城乡人民的肉、蛋、奶的供应密切相关。因此,发展水稻生产,增加稻谷产量,对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加速四个现代化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水稻品种的改革

本世纪60年代以前,我国栽培的水稻均属高秆类型,因收获指数低(30%左右),易倒状,致使产量不高,每0.067ha①产量在200—250kg的水平上徘徊了几十年。60年代水稻矮秆良种问世,使我国水稻生产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每0.067ha的产量提高到300—350kg,主要原因是提高了收获指数(50%左右),以及品种耐肥抗倒,适宜密植,所以产量高。由高秆改为矮秆仅是稻株形态的改良,增产幅度仍然受到限制,因此,每0.067ha又在350—400kg 的水平上徘徊了20多年。70年代我国成功地培育出杂交水稻,并产生了强大的杂种优势,每0.067ha单产突破500kg关,与常规矮秆水稻相比,在同等栽培条件下,一般比常规稻增产20%—30%,使我国水稻生产获得第二次飞跃,它标志着我国水稻生产进入第三阶段。

三、我国及广西水稻生产概况

(一)我国水稻生产概况

我国是世界上栽培水稻最古老的国家,也是世界稻谷主产国。但在解放前,由于受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三重压迫和剥削,水稻生产同整个农业生产一样,遭到严重的摧残,致使产量很低,稻米不能自给,依赖“洋米”进口。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国水稻生产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栽培面积不断扩大,1956年全国水稻面积由1949年的2533万ha增加到3333万ha,1987年又增加到3600万ha,是历史上种植水稻最多的一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认真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并进行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迄今水稻面积稳定在3000万ha左右。在

技术改革方面,50年代实行单季稻改为双季稻;60年代实现高秆改矮秆;70年代中后期开始了水稻杂种优势的利用,经过多点试种和逐步示范推广,1978年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增长466万ha,1990年扩大到1566万ha,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大作用。

(二)广西水稻生产概况

广西从南到北都可种植双季稻。但解放前是以单季稻为主,单产很低,平均每0.067ha 产稻谷仅100kg左右。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改单季稻为双季稻,高秆改为矮秆,采用先进栽培技术,使水稻产量逐步提高。70年代中期以来大力发展杂交水稻,至1990年,全区杂交水稻推广面积达148万ha,对粮食增产起到重大作用。近年来开展以吨粮田为中心的综合技术开发,各地都获得较大幅度的增产,全区涌现出不少年产吨粮田的村和乡,甚至还涌现出667ha以上年产吨粮田的县。在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还侧重抓中、低产田的改良和进一步扩大杂交稻种植面积,要求在“九五”计划末扩大到200万ha,争取“九五”计划水稻生产再上新台阶。

第二节杂交稻的特点

一、形态生理特点

(一)根系发达,吸肥能力强

杂交稻根多、根长、根粗、发根力强、根量大,与常规稻相比,根的数量比常规稻多40%—50%,而且根系伸展速度快,分布广,入土深,功能旺盛,吸水、吸肥能力强。据辽宁省农科院的试验,不施肥小区的常规稻每0.067ha产稻谷346kg,而杂交稻则有409kg,比常规稻每0.067ha增产稻谷63kg。

(二)分蘖力强

杂交水稻分蘖发生早而多,分蘖初始期比常规稻早6—8天,三叶期即开始出生分蘖,比常规稻早1个叶龄,五叶的秧已有3个分蘖。移栽到本田后返青较快,分蘖期比常规稻早4天左右。分蘖高峰期单株分蘖数比常规稻多5—6个。

(三)吸收较少的营养元素,合成较多的有机物质

据全国第一次杂交稻科研协作会议资料汇编,每生产500kg稻谷,常规稻从土壤中吸走氮12kg,磷以P2O5表示为 5.5kg,钾以K2O表示为9.5kg;而杂交稻吸走氮10kg,磷以P2O5表示为4.5kg,钾以K2O表示为17.5kg。相比之下,杂交稻对氮、磷的消耗量略少于常规稻,但对钾的消耗量较高。上述数据说明,杂交稻吸收较少的氮和磷,却比常规稻合成较多的有机物质,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叶片呼吸强度在生育后期比常规稻低15%—28%,此时正值大量制造淀粉的时期。呼吸强度低,所消耗的养分少,积累的养分多。

2.叶面积比常规稻大30%—40%,光合作用在前期比常规稻高35%,中期则比常规稻略低,后期又较高。前期光合作用高,有利于分蘖发生,后期高有利于多积累养分。

3.齐穗后最上3片功能叶总干重比常规稻高1倍左右,单位面积的干重比常规稻高30%,而且杂交稻的功能叶制造养分的时间长,故积累的养分较多。

(四)穗大粒多、粒重

杂交稻穗大粒多,谷粒充实饱满。目前生产上推广的杂交水稻,一般每穗有150粒稻谷,多的可达200—300粒,而常规稻一般每穗只有100粒左右,杂交稻比常规稻多50%以上。千粒重27—28g,也比常规稻重,米质比一般常规稻好。

(五)抗逆性、适应性都较强

杂交稻耐旱、耐涝、耐碱、耐酸能力都较强,因此,只要生育期能满足它的要求,无论在山区、丘陵地区,肥田、瘦田都可种植,也都能获得较高产量。

(六)两段灌浆现象明显

目前生产上推广应用的杂交籼稻大都是大穗型组合,其灌浆期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灌浆高峰阶段,灌浆成熟的时间比常规品种要长。因此,杂交稻要在不影响后作的前提下,适当推迟收割期。

二、杂交稻的生产特点

(一)种子生产特点

杂交稻种子生产与常规稻相比,其技术性要强,环节多,难度较大,要求也高,并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技术条件。为保证种子纯度,必须建立相应的种子生产体系。

1.三系法种子生产特点三系法杂交稻种子生产包括“三系”原种生产、不育系的繁殖和杂交制种三部分。需要专门的繁殖田和制种田。

2.两系法种子生产特点两系法杂交稻种子生产包括“两系”原种生产,两用核不育系的繁殖和杂交制种三部分。两系法杂交稻种子生产与三系法相比,一是生产环节要简单些,不育系的繁殖不需要保持系,可在一定的温光条件下自交结实繁殖不育系种子;二是技术性更强,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严格。

(二)种子利用特点

由于杂种一代遗传性不稳定,杂种二代出现明显的性状分离,高的高、矮的矮、迟的迟、早的早,产量明显降低。因此,杂交稻种只能用第一代,第二代不能再用,这样必须年年制种,这与常规稻种可多代利用有着明显不同。

(三)大田生产特点

杂交稻抗逆性、适应性都较强,只要生育期能满足它的要求,无论平原、山区、丘陵、湖区,还是肥田、瘦田、冷浸田、烂泥田都可种植,在相同条件下,产量均高于常规稻,一般与常规稻相比,每0.067ha增产稻谷50—100kg,增产20%—30%。

第三节杂交稻的栽培技术

一、杂交早稻的栽培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