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的区域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安市产业发展的机遇与优势
1、区位优势
六安依山襟淮,承东接西,区位优越。东与合肥市相连,南与安庆市接壤,西与河南省信阳市毗邻,北接淮南市、阜阳市。贯淮淠而望江海,连鄂豫而衔中原,是大别山沿淮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地处中国经济最具发展活力的“长三角”腹地,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立体网络,境内有3条国道、4条高速、3条铁路,至建设中的新桥国际机场仅半小时,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陆路交通枢纽城市,具有东融长三角、西连大京九的独特之利;距南京不足2小时车程,距离上海也仅4小时左右,是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
2、资源优势
1)丰富的土地资源。
有很大的土地储备,能够符合产业集团的产能持续扩张的条件。
2)充足的人力资源。
目前,六安市是安徽省最大劳务输出市之一,相对目前制造业严重缺工的沿海发达城市,人力资源比较充足,可以满足产业发展用工需要。
3)丰富的物质资源。
丰富的农业资源,素有白鹅王国、茶药宝库、丝绸之府的美誉;
红色旅游资源:拥有4A级景区2处、3A级景区7处,大别山以独特的地质地貌被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全国12个重要红色旅游景区之一,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9%,重要的旅游景点有天堂寨、万佛湖,寿县古城,八公山和楚文化博物馆等;
丰富的水电资源:境内佛子岭等五大水库犹如五颗明珠镶嵌其中,全市水能总蕴藏量52万千瓦,占全省近三分之一。
丰富的矿藏资源:盛产金、银、铁、铅、锌、花岗岩等40多种矿物资源,已探明的霍山单龙寺宽度达200米的高品位金矿带,霍邱铁矿已探明储量16.5亿吨,远景储量20亿吨,位居华东第一、全国第五。
3、成本优势
1)人力资源用工成本优势。
人力资源用工成本成为目前企业综合成本的重要指标之一,并具有不断攀升的趋势特征,近年来,长三角用工成本快速上升,给微利与阶段性亏损企业带来了极大的生存危机。而六安市由于产业少、人力资源充足、综合生活成本较低等特征,在整体用工成本上,只有上海的1/3,江浙的1/2至。
2)土地成本优势。
六安市目前土地储备充足,整体工业用地的成本要比皖江带其他城市都要低,特别是经过科学合理的规划,目前六安市的产业规划区主要位于交通便利的公路两侧,由于土质大多属于岩土与无营养土质,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所以,用地成本极低。
3)物流成本优势。
由于六安市独特的区位优势,是全国产业集团最理想的区域性储备中心、流转中心、产业基地与销售中心的最佳选择,六安市城市人口未来规划在100万以上,本身就是一个消费性城市,加上区位优势,销售半径在100-300公里的区域战略发展的优势非常明显。
4、政策优势。
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六安市的
金安区与舒城县位列其中。另据六安市经贸委上市办刘主任介绍,目前,六安市承接东产西移与整体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以及相关议题,已经是六安市ZF办公会议的日常议题,市委领导高度一致与重视,已列入目前市委、市ZF最核心工作之一,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得到批准后,六安市根据《关于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积极对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和省有关政策,加快推进六安市皖江示范区建设工作进程。目前,六安市正集中资源制定合六工业走廊六安市产业承接集中区总体规划。主动融入以合肥为轴心的一轴两翼产业发展战略,立足持续发展的需要,分别制定出短、中、长期发展远景与目标。
六安市产业发展的瓶颈与弱势
1、区位弱势。
由于六安市的区位现状,产业发展战略东进与承接东产西移有两道资源拦截屏障。
1)第一道屏障为“苏江障”。
由于《江苏省沿江开发总体规划》与“长江沿岸城市市长论坛”形成的苏江沿岸开发与联合两岸开发,加上南京本身就是一座“吸纳型”城市,与沿江的6市15县形成了对六安市的第一道资源拦截屏障,减缓了长三角进入安徽的速度,阻止了优质资源向六安市的转移,经过南京等沿江城市吸纳过滤后的东产西移资源骤减,这种现象笔者称之为“苏江障”。
2)第二道屏障为“皖江障”。
按目前皖江城市带的实际情况看,六安市无论在区位还是产业与长三角西移资源对接都要比其他城市差,六安市仅有一区一县介入其中,而且在整个皖江城市带的最西面,合肥凭借省会的优势,以自身为中心,以巢湖与六安为两翼,以芜湖为前哨,寻求更多的资源承接与吸纳的机会,事实上,合肥市的“吸纳”特征与自身对资源的需求相比南京更甚,所以,以合肥为核心的皖江城市对六安市形成了第二道战略东进与东产西移的资源拦截屏障,笔者称之为“皖江障”。
2、产业基础与生态环境的弱势
由于六安市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随着国有控股、参股企业的改制退出,六安市目前缺乏对价招商的工具,未能营造成熟的产业生态环境,对大型产业项目的引进与产业基地的建造缺乏经验,产业服务型人才缺乏。目前,六安市的市场对话机制与服务体系还不够成熟,人才市场还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人才高地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发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