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微生物采油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钻油与石油炼制的历史
① 最早钻油的是中国人,最早的油井是4世纪或者更早出
现的,使用固定在竹竿一端的钻头钻井,使用竹竿制作的
管道来连接油井;据记载,公元1100年就钻成1000米的深 井。公元六世纪我国就萌发了石油炼制工艺(蒸馏加工)。 ② 中国北宋(公元977年)编著的《太平广记》最早提出 “石油”一词,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根据这 种油“生于水际砂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而正式命 名“石油”。
立一条供长期开采油、气的通道。
以上各层套管都要用水泥与地层 固结在一起,并与井口装置连接 起来,形成永久性通道。正常采
油生产时还要再下入油管,以便
携带抽油泵、各种工具进入井内 并通过油管将油气导出。
10、采油方法 ① 自喷采油:靠油层自身 的能量将原油举升到地面,
称为自喷自喷采油。
到了开发的中后期,油层的压力会逐渐减小,不足以将地 层的原油举升至地面时,需要给油层补充能量,如注水或
石油微生物采油技术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邓毛程
Contents
一、技术背景
二、微生物采油技术概况
三、采油微生物 四、微生物提高石油采收率原理 五、本源微生物采油技术 六、外源微生物采油技术 七、微生物采油存在的问题 八、微生物采油的发展趋势
一、技术背景
1、石油又称原油,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液体,主要成 分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它是古代海洋 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属于化石燃料。
[B] 热催化生油气阶段——沉积深度1500~2500m,温度 60~180℃,以热催化作用为主,主要的生油期;干酪根发 生热降解,可产生低分子液态烃和气态烃。
[C] 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沉积深度3500~4000m,温度 180~250℃,以大量C-C链裂解反应为主;液态烃急剧减
少,C25以上高分子正烷烃含量逐渐趋于零;低分子正烷
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3500~4000m 180~250℃ 6000~7000m 250℃以上
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
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A] 生物化学生气阶段——沉积深度数百米至1500m,
温度10~60℃,以细菌活动为主;形成挥发性气体
(CH4、CO2、NH3、H2S等)、干酪根(动植物遗骸
在地下被细菌分解,除去糖类、脂肪酸及氨基酸后残 留下的不溶于有机溶剂的高分子聚合物)、未熟-低熟 石油(本阶段后期形成,温度接近60℃)。
注入天然气,增加油层压力,以延长油井的自喷期。
② 气举法采油:是指地层尚有一定 能量,能够把油气驱动到井底,但地 层供给的能量不足以把原油从井底举
升到地面上时,需要人为地把气体注
入井底,将原油举升出地面的人工举 升采油方式。 ③ 抽油法采油:利用深井泵将原油抽 至地面的人工举升采油方式。
11、采油阶段划分 ① 一次采油:通常把仅仅依靠岩石膨胀、
③ 1986年,美国BAC公司与NPC公司联手开发油田专 用系列微生物产品;1987年,NPC公司在A/B油田 (Altamont/Bluebell油田)推广了微生物采油技术,原 油增产幅度达10%~300%。
(3)深入研究与现场应用阶段(1990年至今)
① 形成了菌种筛选与评价、驱油试验评价、油藏筛选、 试验设计方案、微生物菌种现场试验等五项有关技术组 合的评价方法; ② MEOR技术日臻成熟,成为一项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三 次采油技术。
边水驱动、重力、天然气膨胀等天然能量
来采油的方法称为一次采油。
② 二次采油:把通过注气或注水,提高油层压力的采油方法
称为二次采油。 ③ 三次采油:把通过注入流体或热量,这些流体能改变原油
粘度或改变原油与地层中的其他介质界面张力,用这种物理、
化学方法来驱替油层中不连续的和难采原油的方法称为三次采 油。
莱特兄弟
8、从寻找石油到利用石油,大致要经过四个主要环节,即 寻找、开采、输送和加工,这四个环节一般又分别称为 “石油勘探”、“油田开发”、“油气集输”和“石油炼 制”。
9、油井
石油和天然气埋藏在地下的油气层中,要把它开采出 来,也需要在地面和地下油(气)层之间建立一条油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气通道,称为油井。
① 导管(第一层)——建立最初的钻 井液循环通道,保护井口附近的地表 层;
② 表层套管(第二层)——一般为几 十至几百米,其作用是封隔上部不稳
定的松软地层和浅水层;
③ 技术套管(第三层)——是钻井
中途遇到高压油、气、水层、漏失
层和坍塌层等复杂地层时,为保证 钻井能钻到设计深度而下的套管;
④ 油层套管(第四层)——油层套管 的下入深度取决于油层深度和油井结 构,其作用是封隔油、气、水层,建
(1)本源微生物
② 硫酸盐还原菌
③ 产甲烷菌
是指存在于油藏中较为稳定的微生物群落,多数是在油田 注水开发过程中由地表带入且已适应地层环境保存下来的 微生物,也有的细菌在油藏形成过程就已经存在。由于地
层缺乏微生物生长的营养物质,绝大多数处于休眠状态。
① 烃降解菌
可以利用石油烃作为生长底物的菌群, 在注水井及接近注水井地带最为丰富。
大部分为好氧菌,代表菌株有微球菌、
节竿菌、红球菌和盐杆菌。 例如,从Kazakhstan和WestSiberia油田分离到“喜热噬
油芽孢杆菌(B.thermoleovorans)”,菌株杆状、运动、
内生芽孢、严格好氧,生长温度40~70℃,最适生长条件 为:pH中性、温度55~60℃、氯化钠浓度5~10g/L,能够 利用正构烷烃作为碳源。
② 硫酸盐还原菌 包括脱硫弧菌属、脱硫肠菌属、脱硫状菌属等。这些菌代
谢产生H2S酸性气体,不但可以提高地层压力,还可以溶解
碳酸盐层,促进原油的释放和增大地层的渗透率。某些菌 还可以降解石油中的组分,改善原油的流动性,提高原油 采收率。
③ 产甲烷菌 包括甲烷杆菌属、甲烷八叠球菌属等。
(2)外源微生物 外源微生物又称异源微生物,也就是在外界培养,经 筛选后注入油田的微生物。 应具备特点:
12、石油资源
① 世界上常规原油可采储量 预计1272×108m3,稠油、特
稠油及沥青的可采储量约
1510×108m3,超过了常规原 油,其年产量高达1.27×108t 以上。随着常规原油产量的递 减,21世纪以稠油开采为重点。 ② 稠油是一种高黏度、高密度的原油,开采难度大;微生
物采油技术作为稠油开采的新技术,具有高效率、低能耗、
关研究;1954年,苏联的Lisbon油田第一次开展微生物提高
采收率的矿场试验。
(2)蓬勃发展阶段(1975~1990年)
① 1973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石油 危机,引起人们对各种提高石油采 收率技术的高度重视;随着现代生
物技术的发展,加快了MEOR技
术的研究与应用;
② 1982年,美国召开34个国家参加的 “世界微生物采油会议”,并决定今 后每两年召开一次国际会议;
③ 8世纪,新建的巴格达的街道上铺有从当地附近的自 然露天油矿获得的沥青;9世纪,阿塞拜疆巴库的油田 用来生产轻石油;10世纪地理学家阿布· 哈桑· 阿里· 麦斯
欧迪和13世纪马可· 波罗曾描述过巴库的油田。
④ 明朝科学家宋应星(1587-)编著《天工开物》,对 石油开采技术、石油化学知识进行了系统叙述;该书16 世纪传到日本,18世纪传到欧洲。
依格纳茨
⑤ 现代石油炼制技术始于1852年,波兰人依格纳茨· 卢 卡西维茨发明了以石油提取煤油的方法,次年波兰南部 克洛斯诺附近开辟了第一座现代的油矿;1859年,美国
人Drake发明了转动钻管,Drake油井钻探成功;1861
年在巴库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炼油厂,当时巴库出产世 界上90%的石油,后来斯大林格勒战役就是为夺取巴库 油田而展开的。
会造成环境污染,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采油技术。
3、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发展历程 (1)基础研究阶段(1926~1975年) ① 1926年,美国贝克曼首先提出“在储油层利用微生物提高 原油采收率”的设想;
② 1940年,美国佐贝尔发现细菌可以从沉积物中释放油,于
1946年获得关于厌氧细菌注入油层的专利; ③ 从20世纪50年代起,不少微生物学家、生物化学家开展有
2、微生物技术采油技术特点 ① 适用范围广。MEOR技术可开采各种类型的原油(轻油、
中质原油、重油)。
② 工艺简单。MEOR技术利用常规注入设备即可实施,不 需改造或增添注入设备。 ③ 成本低,经济效益好。有些油田可取得投入与产出比为 1:5的良好效果。
④ 无污染。MEOR产物易于生物降解,不损害地层,也不
4、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研究现状 (1)微生物开采主要机理的研究:菌种生长条件、生长情 况、稠油微生物降黏情况的定性研究;
(2)微生物开采技术可行性的研究:微生物现场地质模拟、
岩心驱替试验等研究工作;
(3)微生物开采效益的研究:现场单井试验、分析产出效
益等研究工作。
三、采油微生物
① 烃降解菌
1、采油微生物来源
⑥ 19世纪石油工业的发展缓慢,提炼的石油主要
是用来作为油灯的燃料。19世纪末,内燃机发明
引起交通运输的革命,推动了石油工业迅速发展。
内燃机发明者 德国工程师奥托
(1876-1883年,内燃机发明;1892年,壳牌公司 建立;1896,福特制造第一辆汽车;1903年,莱 特兄弟第一次试飞)
⑦ 至今,90%的运输能量是依靠石油获得的。 在许多军事冲突(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海 湾战争)中,占据石油资源是一个重要因素。
6、油气藏的形成 ① 结论:在地质历史上由分散在沉积岩中的动、植物有
机体转化而成。在海相和湖相沉积盆地的发育过程中,
原始有机质随其他矿物质沉积后,随着埋藏深度逐渐加
大,经受地温不断升高,在缺氧的还原条件下,有机质 逐步向油气转化。
② 油气成因的现代模式 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1500m 10~60℃ 1500~2500m 60~180℃
① 能够在油藏条件下旺盛生长繁殖。所选微生物必须适
应油藏的矿物岩性、油藏温度、地层压力、地层流体性 质(包括原油性质和地层水性质,如矿化度、pH值等)。
② 代谢产物有利于提高原油采收率。代谢产物主要为气体、 酸、有机溶剂、生物表面活性剂及生物聚合物等。
③ 能够与地层本源微生物配伍。筛选出的微生物注入地层 后应成为优势菌,而不能受到地层本源菌的抑制。
烃剧增(主要是甲烷及其气态同系物),在地下深处呈气
态,采至地面时随温度、压力降低而凝结为液态轻质石油
(即凝析油),进入了高成熟阶段。
[D] 深部高温生气阶段——沉积深度6000~7000m,温度
250℃以上,以高温高压为特征,已形成的液态烃和重质 气态烃强烈裂解,变成甲烷;干酪根残渣释放出甲烷后, 进一步缩聚成为碳沥青或石墨。
4、石油主要是碳氢化合物,它由不同的碳氢化合物混合组 成,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83% ~ 87%)、氢
(11% ~ 14%),其余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属元素(镍、钒、 铁、锑等)。
5、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也是许多化学 工业产品如溶剂、化肥、塑料、杀虫剂等的原料。 目前,88%石油应用于燃料,12%石油应用于化工 原料。
2、地层对微生物活动的影响
油藏是一种特殊环境,其高温、高压、高矿化度、无氧、 多孔介质及其流体等因素对微生物的存活及生长繁殖都会 产生明显影响。
油藏在其被钻开之前,微生物活动处于极低的状态;开采 后,不同微生物就会随注入水进入其中;随着注入水的不 断增加,就会出现下列情况: ① 好氧和厌氧微生物不断地进 入油层,氧和有机物不断溶解到 水中;
低成本的优势。
二、微生物采油技术概况
1、定义:石油微生物采油技术是指将地面分离培养的微生物 菌液和营养液注入油层,或单独注入营养液激活油层内微生
物,使其在油层内生长繁殖,产生有利于提高采收率的代谢
产物或直接作用于原油改善原油物性,以提高油田采收率的 采油方法,也称微生物强化采油技术(microbial enhanced oil recovery,MEOR)。
2、原油的成分主要有: ① 油质(主要成分);
② 胶质(一种粘性的半固体物质);
③ 沥青质(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体物质);
④ 碳质(一种非碳氢化合物)。
3、原油的颜色非常丰富,有红、金黄、墨绿、黑、褐红、
甚至透明;原油的颜色是它本身所含胶质、沥青质的含量,
含的越高颜色越深。例如,我国四川黄瓜山和华北大港油 田有的油井产无色石油,克拉玛依石油呈褐至黑色,大庆、 胜利、玉门石油均为黑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