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的设计挑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向未来的设计挑战:

科技日新月异,新的设计问题也随之而来。相对于传统单纯的功能与造形,许多当代企业所面对的,是复杂且不断变形的设计挑战。所谓「实用的功能」,多数都已经被开发,且平顺地融入消费者的生活中;所谓「好看的造形」也逐渐成为所有产品的必备元素。换句话说,「实用的功能」不是概念发展的主角,「好看的造形」也不是产品设计的目标。提供多元丰富体验、开创崭新生活型态,才是掌握未来市场的关键。新一代产品设计将决战于无形的「使用者经验」,而非具体的工业设计。「使用者经验」定义广泛,除了工业设计之外,还包含一切形式的设计,例如:平面设计、接口设计、空间设计、服务设计…等。设计是手段,透过「五感」,提供好的「使用者经验」才是目的。

从石器时代开始,技术跟材料就一直与设计密不可分。当人类捡起石块,并且掌握了敲击与研磨技巧之后,各种不同功能的石器才被制作出来。经过多次实验、持续改良,慢慢地做出顺手好用的石器。随着时间演进,木器、青铜器、铁器、陶器…,我们可以发现,新技术与材料的使用,总是不断地导引人类,开创出各种不同的可能性。如今,我们已经累积了大量知识与经验,不受限于现有素材,还可依照需求与想象,开发全新的技术与材料,作为新设计的起始点。当设计从功能与造形向前延伸,延伸至技术与材料的开发,如何符合使用者需求、带来优质使用经验,这样的问题将更加棘手。

从使用者的故事出发:

设计问题多元化带给产品开发人员相当大的压力,从设计师、工程师、一直到营销企划人员,无不使尽浑身解数,寻找新的方法与工具,来解决当下所面临的挑战。使用者生活重心由现实世界转向虚拟世界,所有设计规则将重新定义,科技生活充满无限可能。Google、Youtube、Wii、iPod、iPhone…等,许多成功的产品或服务,都有能力在短时间内横扫市场,改变现有的使用模式,建立全新的消费体验。然而困难之处,在于这些概念在尚未推出之前,类似的产品并不存在。也就是说,真正成功的创新产品(或服务),并非改善现有产品而来。从使用者生活脉络中,寻找机会、开发全新产品、提供独特使用经验,或许才是现代企业的生存之道。

科技始终来自于人性,这句广告标语堪称经典,但是对于大部分厂商而言,通常是知易行难。这也就是为何台湾厂商虽然在专业电子代工产业雄霸一方,却鲜少能建立品牌,洞悉使用者需求、开发创新产品或服务。暂不论创新风险、研发成本与时间,光是如何导入「使用者为中心」的设计思维(User-Centered Design),就已经让不少企业伤透脑筋。

其实,只要几个简单的步骤,就能轻松掌握使用者的观点,进而转换成为激发创新的灵感。在应用剧本实验室,我们通常会请使用者「撰写故事」,以挖掘使用者对于活动(或产品)的想法。面对不同的项目,撰写格式不尽相同,但以「活动」为主轴是不变的架构。故事(Story)能够生动地描述使用者的活动,进而勾勒出新产品样貌。产品是「实空间」,伴随于产品周围的活动故事则是「虚空间」。「虚空间」容易激发想象,「实空间」则将想象落实于现实生活。说一个精彩故事,就有机会激荡出多个创新设计。相对于草图绘制与模型制作,撰写故事显得相对快速且有弹性,非常适合发展创新的产品设计。

以咖啡杯设计为例。从「实空间」出发,通常会设计出五花八门的造形,圆的、方的、高的、矮的…,偶而能有惊人之作,但不易跳出既有的造形框架。相反的,从「虚空间」开始,说「喝咖啡」的故事,却可以天马行空,并轻易的带出全新的设计,甚至能跨越产品类别,延伸设计至咖啡服务、营销、品牌与体验。一杯能够留言的咖啡、一杯能够许愿的咖啡、一杯能够体验爱情的咖啡…,故事说到哪里,创意就发展到哪里。

探索人与物的互动:

创新概念设计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特定主题的概念设计」,以「活动」为核心,发展吻合使用者需求的概念。第二种是「特定科技的概念设计」,以「科技」为核心,寻找最佳的应用方案。以使用者的观点来看,前者是比较合理的类型,但是在实际产业界中,后者也不乏少数。替新科技寻找「杀手级应用」,是目前项目中常见的类型。这两种类型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人与物的互动」。面对新技术或材料,人们通常需要一段时间的摸索与适应,才能真正发挥其特质。当电影刚发明时,只是单纯的纪录工具,拍下一小段火车进站的影片,就足以令人啧啧称奇。从一镜到底拍下整出舞台剧,到大量利用运镜技巧与数字特效,成熟的镜头语言是经过大量实验累积而成。

2009年,应用剧本实验室与工研院电光所合作,针对「纸喇叭」(Flexpeaker,软性电子技术中的一种),发展创新概念产品。除了使用者的故事之外,寻找「纸喇叭」的各种可能性,成为最重要的工作。台灯、壁纸、窗帘、相框、纸娃娃、牛奶盒、收音机…,千变万化的组合,就是为了找出「纸喇叭」最佳的型态。贴墙上、摆桌上、挂天上或带身上,每个位置都代表不同的互动方式。使用快速模型(Mockup),仿真实际人与物互动的过程,让设计者、开发者、使用者与客户,四方都能亲身体验。相对于概念草图或计算机仿真图,快速模型能迅速、直接的激发创意,让设计在最直觉的状态下发展。

感官会影响思考,抽象草图容易激发想象,精细模拟图则引发合理性的讨论。从视觉延伸到触觉,甚至是听觉、嗅觉与味觉,每多一种感觉,思考也就愈深。设计过程最常见的状况,就是客户在审视图面的阶段甚少提出问题,但是拿到模型时,却马上有数不清的疑问与建议。唯有实际模拟,才能充分开发人与物互动的种种可能性。眼见为凭、手摸为证,一点也没错!

熟化概念与设计:

设计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最初零散且模糊的点子(Idea)、概念(Concept),一路到最终完整的设计提案,须经历多次的收敛与发散。历经使用者的剧本、人与物的互动,接下来,就必须从大量的概念中,筛选出质量较佳的项目,并继续发展细节或修改。此阶段称为「熟化」(Cook),包含:评价、筛选、回馈与改良等动作。就好比陈年威士忌,需要时间的萃炼,才能逐渐展露淳厚风味。面对无限可能的未来,以活动或科技为主的创新设计,同样需要经过「熟化」,逐渐发展为成熟的提案。

在「纸喇叭」案例中,工研院电光所与应用剧本实验室所面临的挑战是,要如何在数个概念中,选出最可能成功的一个。乍看之下,每个概念都各具特色。结合软性太阳能电池与收音机,有的强调造型、有的主打操控接口、有的搭配市场营销,就连设计师本身也无从判定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