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条件复句的逻辑语义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条件复句的逻辑语义分析
作者:蒋遐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1年第01期
摘要:本文从逻辑学和语言学的关系入手,分析了现代汉语中条件复句“只要……就……”和“只有……才……”在逻辑假言判断中所表示的关系,并对汉语工具书中“只要”与“只有”的释义和用例存在的问题做出了一定的阐释。
关键词:条件复句只要……就只有……才汉语工具书
语言和逻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思维的规律——逻辑与语言的规律——语法经常纠缠在一起。逻辑要借助于语言来表达,没有语言表达的逻辑是不可思议的。张文熊(1980)把复句中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概括为三种:逻辑关系、心理关系和事理关系,其中逻辑关系包括假设条件关系。条件复句是逻辑判断的假言判断在汉语中的语句表现。本文拟对汉语条件复句中的“只要……就……”“只有……才……”进行逻辑语义分析。
一、逻辑语言学中三种假言判断命题
逻辑语言学中的假言判断又叫条件判断,它是断定一事物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事物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假言判断包括两部分,表示条件的支判断叫做“前件”,通常用“P”表示;表示结果的支判断叫做“后件”,通常用“Q”表示。把这两者联系起来的词叫联结词,不同的假言联结词表示不同性质的条件关系。按其所表达的条件性质的不同,假言判断命题包括三种: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一)充分条件假言命题
一个分句表示条件,另一分句表示该条件下的相应结果,当条件成立时其结果必然成立;若条件不成立,则结果不一定不成立。简言之,“有P必有Q,无P未必没有Q”。用逻辑中的实质蕴涵来表示就是“P→Q”。汉语中常用的关联词是“只要……就……”。例如:
(1)只要下雨,地就会湿。
其中,如果“天下雨”为真,那么“地一定会湿”;如果“天下雨”为假,那么“地湿”还是“不湿”我们不能确定,“天下雨”是“地会湿”的充分条件。
(二)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表条件的命题和表结果的命题的关系是:无此条件就无此结果,但有此条件,未必有此结果。简言之,“无P必无Q,有P未必有Q。用逻辑中的实质蕴涵来表示就是“P←Q”。它与充分条件句的情况刚好相反,也可称为“逆蕴涵”关系。汉语中常用的关联词是“只有……才……”。例如:
(2)只有年满十八岁,才有公民选举权。
在例(2)中“年满十八岁”为假,“有公民选举权”也一定为假;但“年满十八岁”为真,“有公民选举权”也不一定为真。这是典型的“无P必无Q,有P未必有Q”。
(三)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前件与后件之间具有既充分又必要的关系,即“P真Q必真,P假Q必假”。这种假言判断命题在汉语的日常表达中很少用,其典型的语句表现形式是“当且仅当A才B”,它一般用在数学和逻辑学中。在自然语言中,可以表述为“只要P就Q,并且只有P才Q”。例如:
(3)X能被2整除,X就是偶数。
(4)只要为社会创造价值,而且只有为社会创造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以上两例中前件和后件就是充分且必要的条件关系。
二、对“只要”“只有”复句的逻辑语义分析
我们对11类常用现代汉语工具书对于“只要”“只有”的释义和用法进行了考察,发现它们对“只要”“只有”的逻辑表达存在出入。现列表如下①:
工具书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唯一条件
只要只有只要只有只要只有
1.《规范词典》++
2.《现代汉语词典》++
3.《汉语大词典》+++
4.《虚词词典》(张斌)++
5.《常用虚词词典》++
6.《虚词例释》++
7.《分类词典》++
8.《虚词词典》(侯学超)++
9.《八百词》++
10.《虚词手册》++
11.《虚词用法小词典》++
从上表可以看出,各工具书对“只要”和“只有”的解释和用法存在以下分歧:
1.“只要”在前1~5类工具书中表“充分条件”,而在7~11类工具书中表“必要条件”;
2.“只有”在前5类工具书中表“必要条件”,在后5类工具书中表“唯一条件”;
3.“只有”可表“必要条件”和“唯一条件”,但是“只有”不表“充分条件”,在这一点上各家取得了一致意见。此外,“只要”表充分条件和表必要条件的几率都是50%;而且,在认为“只要”表充分条件的工具书中,“只有”都是表唯一条件。
此外,王维贤(1997)说:“‘只有’表唯一条件或充要条件,……逻辑教材书采取‘只有’的较弱的意义表示‘必要条件’。”黄菊丽、虞謇(1989)坚定地认为“只有……才……”无论在逻辑上还是自然语言中都只能表示“必要条件”,而不能表示“充分且必要条件”。但是,学术界绝大部分人认为“只有……才……”既可表必要条件,又可表充分且必要条件,这从上表列的工具书也可看出来。
可是,从纯逻辑角度看,大多数逻辑著作认为“只有……才……”只是表示必要条件关系的假言判断联结词。“只有……才……”到底是表示什么假言判断关系的联结词?我们认为,要把表示纯逻辑语义关系的联结词与在自然语言的语法中,根据一个句子前后的语义关系来选择用什么样的关联词区别开来,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下面我们以有代表性的《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分类词典》为例,对认为“只要”表“必要条件”和“只有”表“唯一条件”的工具书进行分析。
(一)《汉语大词典》
该书认为“只要”表必要条件或充足条件,这是一种含糊不清的说法。人们对此可以有三种理解:1.“只要”表必要条件;2.“只要”表充足条件;3.“只要”既表充足条件又表必要条件,也就是充要条件。请看其用例:
(5)凡是总经理要办的事,假如别人办不到,只要找梅佐贤,没有一件不能完成。
(6)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例(5)如果“找到梅佐贤”为真,那么“事情一定能完成”必为真;但是“没找到梅佐贤”,“事情能不能完成”不能确定。显然,这是典型的“有P必有Q,无P未必没有Q”的充分条件关系。对于例(6),有些工具书把它看成充分条件关系,有些工具书把它看成必要条件关系。我们认为,如果是在古代,“功夫深”为真,那么“铁棒磨成针”也一定成立,如果“功夫深”为假,那么“铁棒磨成针”也一定为假,这就是典型的“P真Q必真,P假Q必假”;但是在现代,我们认为应该把它看成充分条件关系。如果“功夫深”为真,那么“铁棒磨成针”也一定成立,但是按照现代化的工业水平,如果“功夫深”不成立,“铁棒磨成针”却未必不成立,这就是典型的“有P必有Q,无P未必没有Q”。
(二)《现代汉语分类词典》
该书认为“只要”表必要条件,“只有”表唯一条件。我们先看其用例:
(7)只要大家团结一条心,这点困难一定能克服。
(8)只有你去请,他才肯来。
例(7)可以先不看其联结词,只看“大家团结一条心”和“困难一定能克服”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得出前件和后件是充分条件关系,而非词典上说的必要条件关系。意义上的联系,必须求得形式上的验证,把“只要”放进去,刚好跟其意义表达相符合,“只有”就不行。至于例(8),也可以说成:
(9)只要你去请,他就肯来。
例(8)和例(9)所指事实相同,所指条件相同。“你去请”是“他肯来”的条件。邢福义(2002)说:“‘只有’条件句提出的是‘必要条件’,强调所说的条件‘缺少不得’,口气坚决,要求偏严;‘只要’条件句提出的是充足条件,强调所说的条件有了就够了,口气缓和,带有宽容意味。”他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实际上体现了我们所主张的“在自然语言的语法中根据一个句子前后的语义关系来选择用什么样的关联词”的观念。
(10)只有坦白交代,才有出路。(不然便是死路一条!)
(11)只要坦白交代,就有出路。(你还是有前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