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课件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唐代由于寺庙崇尚饮茶使唐代的中国茶道
出现了宫廷茶道、文人茶道和寺院茶道。
• 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宋太祖赵匡 胤嗜茶,在宫廷设茶事机关,茶仪成为礼 制。
• 在下层社会,茶文化更加活跃,“邻里间 献茶”、订婚“下茶”、结婚“定茶”、 同房“合茶”、民间的“斗茶”。
宋代点茶
• 明清时期茶艺有了大的发展。如果讲究环 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则可称之为“茶艺”。 文人墨客对品茗
• 庄晚芳教授:“廉、美、和、敬”。 • 庄老解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
技艺、茶具款式和品茗环境有新的突破, 讲究“至精至美”。他们认为讲究“至精 至美”才算“道”。如张源《茶录》:“ 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 道尽也。”
视频2:话说茶文化.第一部
• 龙井茶、蒙山茶 17:35—26:53
三、茶,健康生活第一步
• 1、茶有益于人体健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抗癌作用,改善造血功能和保护血管, 有利于美容养颜,减肥瘦身。
一、茶道
• 所谓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 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通过沏茶、 赏茶、饮茶学习礼法,美心修德,增进友 谊,是一种有益的和美仪式。
二、茶道起源
• 茶道起源于中国。 • 唐代《封式闻见记》:“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
不饮者。”当时社会流行茶宴,以茶代酒,品茗 赏景。 • 陆羽《茶经》“精、行、俭、德”。在茶事活动 中倡导此种精神。希望品茗者从煎到饮进入一种 澄心静虑、怡情悦性的境界。 • 宋徽宗赵佶:“至于茶之为物,致清导和,韵高 致静则非庸人孺子可得也。” • 明代朱权《茶谱》:“予尝举白眼而望青天,汲 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 火以副内炼之功。”
• 此类物质还有抗氧化性、防衰老、降血脂 、血糖作用。
粗纤维
• 占干物10-20%。 • 有助消化、降血脂。 • “龙井炒虾仁”、“绿茶鲫鱼汤”
• 3、根据需要来饮茶 • 脑力劳动:花茶、绿茶 • 运动健身后:乌龙茶、红茶 • 经常处于空气污染的环境:绿茶 • 孕妇:淡绿茶(临盆前改喝红茶) • 少劳动、少运动:绿茶、花茶 • 嗜饮酒者:绿茶
• 刘贞德《茶十德》:“以茶利礼仁,茶可 雅心,以茶可行道…”
四、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
• 台湾教授吴振铎:“清、敬、怡、真” • “清”是指“清洁”、“清廉”、“清静”、“
清寂”。茶艺的真谛不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更 需要心境清寂、宁静、明廉、知耻。 • “敬”是万物之本,敬乃尊重他人,对己谨慎 • “怡”是欢乐怡悦。 • “真”是真理之真,真知之真。饮茶的真谛,在 于启发智慧与良知,诗人生活的淡泊明志、俭德 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
• 2、拥有更好的心情,享受悠闲、自在的生 活。偷得浮生半日闲,与君共饮一杯茶。
生物碱
• 2-5% • 包括:咖啡碱、可可碱、茶碱,其中咖啡
碱占主要地位。 • 具有兴奋作用,益思、去疲劳、醒脑、强
心、利尿解毒、助消化。
茶多酚类
• 又叫单宁、鞣酸。占干物质20-35%,其 中70%属儿茶素类,此类物质中的EGCG、 EC、ECG引起了医学界广泛重视,它们具有 抗癌作用。
•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 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 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
茶馆与茶园
茶பைடு நூலகம்与茶园
视频1:话说茶文化.第一部
• 茶树、茶的炒制 00:30—17:35
二、茶的起源
• 唐代茶圣陆羽在他所著的《茶经》中称“ 茶之饮,发乎神农”,传说“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
• 西汉时期有以茶命名的“茶陵”县; • 东汉华佗《食经》:“苦荼久食,益意思
。”
• 三国《广雅》:“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 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 到了唐代,茶从上流社会进入到平民的百 姓家庭之中,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饮品 。
• 文人饮茶的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 茶脱离一般的饮食而走向文化圈,对人的精神和 社会产生作用。
茶文化课件
第1讲 茶文化概述
•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 •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一、茶文化的内涵
•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 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 文明。
•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 自唐代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达 到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
• 以后又出现大量有关茶的书、诗和对联。 如张又新的《煎茶水记》、温庭筠的《采 茶录》、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等。
视频3:远古的亲和
• 话说茶文化.第一部 • 27:09——41:12
视频4:走出丛林
• 话说茶文化.第一部 • 41:13—— 55:07
三、茶德
• 即饮茶时的道德要求。即将茶艺的外在表 现形式上升为一种高层次高品位的境界和 道德风尚-真、善、美。
• 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说: “茶之为 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 把茶大量移入诗坛,使茶酒在诗坛中并驾齐驱的 是白居易。 他以茶为主题的诗有八首,叙及茶事 、茶趣的有五十多首,二者共六十多首。如 “看 风小溘(ke)三升酒,寒食深炉一碗茶”(《自题 新昌居止》)。又如:“举头中酒后,引手索茶 时”(《和杨同州寒食坑会》)。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卢仝(tong )
• 肉食主义者:乌龙茶 • 阴虚体质者:绿茶 • 阳虚体质、脾胃虚寒者:乌龙茶、花茶 • 便秘:含有蜂蜜的绿茶 • 减肥美容:乌龙茶、普洱茶、绿茶 • 抗癌、防癌:绿茶 • 延年益寿:乌龙茶、红茶
第2讲 中国茶道
• 一字至七字诗茶 • ( 唐) 元稹 •茶 • 香叶 嫩芽
• 慕诗客 爱僧家 • 碾雕白玉 罗织红纱 • 铫煎黄蕊色 碗转曲尘花 • 夜后邀陪明月 晨前命对朝霞 • 洗尽古今人不倦 将至醉后岂堪夸
出现了宫廷茶道、文人茶道和寺院茶道。
• 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宋太祖赵匡 胤嗜茶,在宫廷设茶事机关,茶仪成为礼 制。
• 在下层社会,茶文化更加活跃,“邻里间 献茶”、订婚“下茶”、结婚“定茶”、 同房“合茶”、民间的“斗茶”。
宋代点茶
• 明清时期茶艺有了大的发展。如果讲究环 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则可称之为“茶艺”。 文人墨客对品茗
• 庄晚芳教授:“廉、美、和、敬”。 • 庄老解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
技艺、茶具款式和品茗环境有新的突破, 讲究“至精至美”。他们认为讲究“至精 至美”才算“道”。如张源《茶录》:“ 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 道尽也。”
视频2:话说茶文化.第一部
• 龙井茶、蒙山茶 17:35—26:53
三、茶,健康生活第一步
• 1、茶有益于人体健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抗癌作用,改善造血功能和保护血管, 有利于美容养颜,减肥瘦身。
一、茶道
• 所谓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 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通过沏茶、 赏茶、饮茶学习礼法,美心修德,增进友 谊,是一种有益的和美仪式。
二、茶道起源
• 茶道起源于中国。 • 唐代《封式闻见记》:“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
不饮者。”当时社会流行茶宴,以茶代酒,品茗 赏景。 • 陆羽《茶经》“精、行、俭、德”。在茶事活动 中倡导此种精神。希望品茗者从煎到饮进入一种 澄心静虑、怡情悦性的境界。 • 宋徽宗赵佶:“至于茶之为物,致清导和,韵高 致静则非庸人孺子可得也。” • 明代朱权《茶谱》:“予尝举白眼而望青天,汲 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 火以副内炼之功。”
• 此类物质还有抗氧化性、防衰老、降血脂 、血糖作用。
粗纤维
• 占干物10-20%。 • 有助消化、降血脂。 • “龙井炒虾仁”、“绿茶鲫鱼汤”
• 3、根据需要来饮茶 • 脑力劳动:花茶、绿茶 • 运动健身后:乌龙茶、红茶 • 经常处于空气污染的环境:绿茶 • 孕妇:淡绿茶(临盆前改喝红茶) • 少劳动、少运动:绿茶、花茶 • 嗜饮酒者:绿茶
• 刘贞德《茶十德》:“以茶利礼仁,茶可 雅心,以茶可行道…”
四、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
• 台湾教授吴振铎:“清、敬、怡、真” • “清”是指“清洁”、“清廉”、“清静”、“
清寂”。茶艺的真谛不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更 需要心境清寂、宁静、明廉、知耻。 • “敬”是万物之本,敬乃尊重他人,对己谨慎 • “怡”是欢乐怡悦。 • “真”是真理之真,真知之真。饮茶的真谛,在 于启发智慧与良知,诗人生活的淡泊明志、俭德 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
• 2、拥有更好的心情,享受悠闲、自在的生 活。偷得浮生半日闲,与君共饮一杯茶。
生物碱
• 2-5% • 包括:咖啡碱、可可碱、茶碱,其中咖啡
碱占主要地位。 • 具有兴奋作用,益思、去疲劳、醒脑、强
心、利尿解毒、助消化。
茶多酚类
• 又叫单宁、鞣酸。占干物质20-35%,其 中70%属儿茶素类,此类物质中的EGCG、 EC、ECG引起了医学界广泛重视,它们具有 抗癌作用。
•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 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 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
茶馆与茶园
茶பைடு நூலகம்与茶园
视频1:话说茶文化.第一部
• 茶树、茶的炒制 00:30—17:35
二、茶的起源
• 唐代茶圣陆羽在他所著的《茶经》中称“ 茶之饮,发乎神农”,传说“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
• 西汉时期有以茶命名的“茶陵”县; • 东汉华佗《食经》:“苦荼久食,益意思
。”
• 三国《广雅》:“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 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 到了唐代,茶从上流社会进入到平民的百 姓家庭之中,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饮品 。
• 文人饮茶的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 茶脱离一般的饮食而走向文化圈,对人的精神和 社会产生作用。
茶文化课件
第1讲 茶文化概述
•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 •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一、茶文化的内涵
•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 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 文明。
•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 自唐代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达 到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
• 以后又出现大量有关茶的书、诗和对联。 如张又新的《煎茶水记》、温庭筠的《采 茶录》、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等。
视频3:远古的亲和
• 话说茶文化.第一部 • 27:09——41:12
视频4:走出丛林
• 话说茶文化.第一部 • 41:13—— 55:07
三、茶德
• 即饮茶时的道德要求。即将茶艺的外在表 现形式上升为一种高层次高品位的境界和 道德风尚-真、善、美。
• 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说: “茶之为 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 把茶大量移入诗坛,使茶酒在诗坛中并驾齐驱的 是白居易。 他以茶为主题的诗有八首,叙及茶事 、茶趣的有五十多首,二者共六十多首。如 “看 风小溘(ke)三升酒,寒食深炉一碗茶”(《自题 新昌居止》)。又如:“举头中酒后,引手索茶 时”(《和杨同州寒食坑会》)。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卢仝(tong )
• 肉食主义者:乌龙茶 • 阴虚体质者:绿茶 • 阳虚体质、脾胃虚寒者:乌龙茶、花茶 • 便秘:含有蜂蜜的绿茶 • 减肥美容:乌龙茶、普洱茶、绿茶 • 抗癌、防癌:绿茶 • 延年益寿:乌龙茶、红茶
第2讲 中国茶道
• 一字至七字诗茶 • ( 唐) 元稹 •茶 • 香叶 嫩芽
• 慕诗客 爱僧家 • 碾雕白玉 罗织红纱 • 铫煎黄蕊色 碗转曲尘花 • 夜后邀陪明月 晨前命对朝霞 • 洗尽古今人不倦 将至醉后岂堪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