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寓德育于英语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寓德育于英语教学
[《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英语是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通过英语的学习,要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英语教师,寓德育于英语教学之中,通过语言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可为学生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英语教师如何寓德育于英语教学?
一、言传身教,令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寓德育于英语教学,提高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是关键。德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及其榜样的力量。进行思想教育要言教,也要身教,而身教尤为重要。教师要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使学生从老师身上真正看到如何做人和传统美德的魅力,潜移默化,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英语课堂的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操练,还是一种温馨的情感交流、智慧潜能的开发、社会交流及能力的早期培养。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影响学生的认知学习,而且通过思想交流,以情感人,而影响学生的情感发展。使学生崇敬教师,并心悦诚服地坚信教师传授的知识与宣传的做人道理是科学真理,即“亲其师,而信其道”。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宽松、融洽、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的同时,品德得到培养,性格得到完善,在关爱中逐步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搞好渗透,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寓德的前提,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教材中有关道德风貌、行为规范、礼貌礼仪等方面的语言材料,有意识地结合实际,点滴、自然地进行德育渗透。
要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将德育自然地渗透在平常的教学中。英语教材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从编写形式到编排体例,均体现并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教材内容比较浅显易懂,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相适应,涉及到同意、帮助、邀请等思维活动,抱歉、感谢、关心等道德态度以及介绍、问候、告别等社会礼仪,这些语言材料就是很好的德育素材。如:在讲授“I can’t find my jacket.”时,可以渗透学生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礼貌待人的好品德。在讲授“I’m making a card for my mother.”时,可以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对父母师长要存有感恩之心。教材对话设计的中外学生同校或同班学习的情景,也渗透了很多思想品德方面的因素。如:在学习问候语句后,让学生在课后养成自觉、恰当地使用问候语的习惯,这样不仅让学生复习了这些问候语句,又让学生学会了一些基本的社交礼仪。在学习“We Love Animals.”时,可以提醒学生要热
爱大自然,要学会保护动植物,特别是一些受国家保护的稀有动植物。这些语言材料的学习,为课堂的德育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随时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生理和个性特点,采用学生易于并乐于接受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明善恶、知美丑、辩是非。
三、改进教法,引导学生参与德育教学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教师要善于唤起和诱发学生对道德现象的情感体验,逐步培养学生善良的心灵,让学生真正地感动。自觉克服不良行为。教师要在英语教学的语境中、练习的活动中、模拟的交际中,向学生渗透德育。
寓德教育过程以课堂教学为渠道,不同的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其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如:初中英语课中的对话、故事,便于组织活动式教学,可把学生分组,好、中、差生搭配进行角色表演。把“你强,我更强”的精神逐渐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且在组与组的竞赛中,增强了集体主义观念,把初中学生所具有的青春活力及不服输与倔强个性充分体现出来,把向心力、凝聚力倾注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力争上游的品质。这样,既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又提供学生表现自我机会,激发学生参与意识。活动结束后,应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和激励,让学生感受到参与教学的喜悦,既学到了知识,也锻炼了能力。
此外,还要特别注意的是德育要做到实处,要做得自然,达到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并使之发奋图强。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身心整体发展的过程,是开发智力,塑造性格,培养意志的过程。英语学科含有丰富的德育素材,教师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创设课堂教学情景等实施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由兴趣而学引导到自觉克服困难自觉学习,是自主学习内驱力的深化过程,也是学生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通过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达到英语教学活动和德育教学活动“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