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专题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应为和可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专题: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应为和可为
编者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早在15
年前就提出“读整本的书”的教学建议,但并未明确将整本书阅读纳入课堂教学,只是在附录的“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列举了一些诗歌散文集和小说、传记等长篇名着。近来由于即将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整本书阅读、已在部分地区使用的七年级上册部编教材打通了课内和课外阅读,整本书阅读的课程价值和教学实践重新进入大家的研究视野。本期专题精选以下文章,郑桂华的《整本书阅读:应为和可为》、来凤华的《整本书阅读的思与行》、张媛的《和学生共读“整本书”:流程设计与策略使用》和观点摘编中徐树忠的《“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探微》,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呈现整本书阅读的研究成果,以飨读者。
近年来,大家对语文学习的理解又逐渐回归常识:语文学习的关键在阅读,阅读效果的关键之一在阅读量,而要达到一定的阅读量,不能没有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是弥补浅阅读、碎片化阅读、伪阅读(纯为应试的阅读)的良药。似乎可以这样说,语文教育改革如果能导向整本书阅读这一问题,那么解决困扰语文学习的不少问题也就有了基础。就整本书的阅读来说,课程建设、教师教学和家庭环境是关联度最高的三个因素,如果从这几方面入手,
每个环节上都作些改进又能形成合力,那么在改变语文学习的某些现状上还是有所作为的。一、课程标准:提高对整本书阅读的规定性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后面,也都附有一份课外阅读参考书目,高中包括三十多部古今中外优秀作品。可是,从学生的实际阅读状况来看,课程标准的这些努力在促进阅读的效果方面并不明显。当然,导致这种结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课程标准对教学缺乏足够的约束性,应该是重要原因。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提高课程标准对整本书阅读的影响力,有以下四种途径:一是区分课程形态,二是规定阅读篇目的范围,三是明确阅读方法,四是评估阅读结果。以目前的课程建设状况,第一种已经做了,比如高中规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对精读和略读也有不同要求。第二种规定阅读的篇目,只能说做了一部分。我们知道,我国古代的科举制是给学生划定阅读范围,而不是仅列出参考书。第三种是阅读方法上对课堂讲读式加以限制,这一条只能是建议。第四是整本书阅读与考试挂钩,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阅读导向的作用。最近几年,福建、浙江、江苏、湖北等省市语文高考就有过成功的尝试,即在高考试卷中加入文学名着和文化典籍阅读的题目,虽然只有10多分,但坚持数年以后,据说已经对学校中名着阅读状况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当然,这些试卷中关于名着的考试内容,还是以知
识或细节记忆为主,今后可尝试在二者的深入融合上做文章。法国的高考(BAC)试卷,每年就都有点评某名着中某哲学主张的题目。当然,对整本书阅读结果的要求,如读懂、理解、学会、提高品位,很难像工业产品那样提出具体要求,这是客观难题。但是,适当提高具体性和指标的硬度,也还是有不少空间的。不过,目前国人的社会神经变得过于敏感,教育领域也是一样,考试中出现什么题目,教材里增删几篇文章,都会引来一番猜想甚至争议。还有,要求多读书是否会引来一波学习负担加重的新浪潮,这都是有待研究的问题。二、课堂教学:阅读空间与形式课堂教学中整本书阅读不可为的原因,一是因果关系不确定。教师把精力用于让学生默字词、做卷子,有一分投入就见一分具体的回报,这是看得见的功夫。相反,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还有写作教学),则像一个劳动力黑箱,在这个黑箱中,教师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看不见直接效果,有时甚至投入与产出还不一定成正比。于是,按照最俭省化的行为原则,一般就不去做得不到激励的事了。二是整本书阅读在课堂教学中不好操作。从性质上看,整本书的阅读在阅读基础、阅读内容、阅读时间、阅读方式、阅读感受、阅读评价等多个方面,都是很个性化的,而课堂时空恰恰相反,它是一种高度聚焦的、几乎所有方面都是统一的,很难复制真实生活中的阅读。三是社会阅读环境影响的不可控。青少年时期整
本书的阅读,更多不是像工作阅读中的那样为获取信息而读,是更多地指向情感滋养和内心修为的或者是偏向诗性的阅读。而在整个社会取向功利化、娱乐化的背景下,教师很难获得迫使学生大量投入诗性阅读的自信。如何在语文课程中实施有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教师不妨从阅读共
同体的培养、阅读任务的设计、阅读过程的监控、阅读成果的强化四个方面努力。其中构建阅读共同体应该居于教学工作的核心地位,如引导学生成立读书小组,组织作品朗诵会、分享阅读心得、展示阅读笔记、举办读书报告等系列活动,这些活动都会有助于阅读共同体的形成。值得指出的是,从对阅读共同体的影响效果来说,无形的读书氛围的营造比有形的读书样式设计显得更有意义。教师应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传播敬畏阅读、钟情阅读的导向性信息,如教师自己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经常和学生交换图书;把图书作为礼物或奖品送给学生;上课中经常提到某一本书,并讲出书的价值;对读书表示敬畏之心。教师还可以留心学生正在阅读的高质量的书籍,在公共场合表扬激励,寻找或者创造机会把这些书推荐给其他学生。激励学生投入整本书的阅读与分享中,借此培养阅读整本书的习惯,提升阅读品质。现行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阅读量应不少于400万字,有人认为这个阅读量实在太少了。因为它只相当于两套《哈利·波特》的阅读量。可是同样是400万字,若每天拿
出一节课来读,又显得太多了。这从一个角度说明,整本书阅读的主阵地不是课堂,而应该是家庭。课堂教学的主要功能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对书籍的敬畏之心,引导深度阅读以及指导阅读方法,而不在于读多少书。因而对语文教师来说,弄清哪些是自己能做的,哪些是可以施加影响的,然后再积极行动,把自己该做的那一部分做得更好,对促进整本书的阅读特别重要。
详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2016年第12期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