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 变异、育种和进化基础知识归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基础知识归纳:变异、育种和进化知识点1:
生物的变异
1、分类:
(1)可遗传变异:由环境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遗传物质改变,并能遗传给后代的变异。

不可遗传变异:仅由环境因素影响造成的,遗传物质并未改变,不能遗传下去的变异。

▲: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2)有利变异:有利于生物生存的变异
不利变异:不利于生物生存的变异
▲: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具有相对性,其相对性由环境决定。

2、基因突变:(重点)
(1)概念:(必修2P81)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理解:①基因突变的类型:CTT CAT
a、碱基替换: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GAA GTA
b、移码突变:碱基对增添或缺失
②基因突变是染色体某一位点上基因内部结构的改变,不改变基因的数目和位置,只改变基因中的碱基序列。

(基因突变的实质为碱基序列的改变,光学显微镜一般看不见。


③基因突变使一个基因可以变成它的等位基因即产生了新的基因。

(等位基因由突变造成的,但基因突变不一定就能形成原有基因的等位基因。


④基因突变对性状的影响:
a、基因突变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1、形态改变:主要影响生物的形态结构,例如:果蝇红眼突变为白眼
♥2、生化突变:影响生物的代谢过程,例如:苯丙酮尿症
♥3、致死突变:导致个体活力下降,甚至死亡,例如:玉米白化病
b、基因突变未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原因:♥1、隐性突变:例如:AA→Aa 此时性状不变
♥2、密码的简并性
♥3、不直接编码氨基酸的基因片段发生突变。

(如真核生物基因结构中的内含子部位)(2)特点:
①普遍性和随机性:可发生于一切细胞中(体细胞和生殖细胞,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

▲:常发生于细胞分裂的间期即DNA复制期。

②低频性:频率低,但突变数目不一定少。

③利害性:大多数有害,少数有利。

④不定向性和可逆性:可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
(3)原因及意义:
①原因:a、诱发产生(诱发突变):诱发因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b、自发产生(自发突变):DNA复制转录偶尔发生。

②意义: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3、基因重组:(光镜下不可见)
(1)概念:是指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理解:①基因重组一般存在于减数分裂中(减I四分体交换重组和减I后期自由重组)
②基因重组只产生新的基因型,而不产生新的基因;是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从而使
性状重新组合。

(2)种类:
①自由重组:细胞学基础:减I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自由组合定律)
②交换重组:细胞学基础:减I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上的片段上的交换。

(连锁互换定律)
(3)意义: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可指导杂交育种。

▲:基因重组可发生于减数分裂和基因工程等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片段交换属于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片段交换属于染色体变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新基因新基因型新性状新表现型
基因重组:老基因新基因型老性状新表现型
4、染色体变异:(光镜下可见)
(1)染色体结构变异:
①种类:a、缺失:一条染色体断裂而失去一段,联会时,同源染色体就有可能出现环状折
叠。

例如:猫叫综合征、果蝇的缺刻翅
b、重复:一条染色体的断裂片段连到同源染色体相应的位置,结果后者就有一段
重复基因。

例如:果蝇的棒状眼
c、倒位:染色体中某一片段位置颠倒。

d、易位:染色体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非同源染色体上。

如:一种夜来香
★:注意:重复(同源染色体)、易位(非同源染色体)、基因重组(同源染色体)
②实质及意义:
实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意义:大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是不利的,有的甚至导致生物体死亡。

(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①种类:a、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

如:21三体综合征,性腺发育不良征
b、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
②染色体组:
a、概念: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

b、染色体组数目的判定:
I、看染色体形态:如:<<<<表示四个染色体组
II、看基因型中同一字母(不分大小写)出现的次数:如:AAaaBBbb表示四个染色体组III、细胞分裂后期,数一极染色体组数目,而后加倍。

③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
a、概念:
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体细胞中含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如:几乎全部的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植物。

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体细胞中含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如:三倍体香蕉、四倍体马铃薯、八倍体小黑麦、六倍体普通小麦、棉、烟草、苹果、梨、菊、水仙
等都是多倍体。

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配子直接发育)。

如:雄峰、雄蚁(孤雌生殖),花药离体培养发育而成的植株(孤雄生殖)。

▲: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都是指生物个体而言,而不是指某一细胞;单倍体体细胞中不一定只有一个染色体组。

b、原因:
多倍体形成原因:内外因素作用下,染色体复制但不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

(有丝分裂导致体细胞加倍;件数分裂导致配子中加倍)
单倍体形成原因:配子直接发育(单性生殖)
c、植株特点:
多倍体植株特点: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含量有所增加,但结实率低,发育较迟。

单倍体植株特点:植株弱小,高度不育,(单倍体一般不育,但也有可育的情况:例如:同源四倍体)
d、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
单倍体育种:愿理:染色体变异
方法: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获纯合子
优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获得纯种
缺点:技术复杂,需与杂交育种配合
多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变异
方法:秋水仙素处理正在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优点:器官大,营养多,产量多
缺点:适用植物,动物难以开展,结实少,发育迟
知识点2:人类遗传病
1、遗传病的概念及类型:
(1)概念:因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并能由亲代传给子代的疾病。

▲:①遗传病是由遗传因素(内因)和环境因素(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②遗传病与先天性、后天性、家族性、散发性疾病的关系:(略)
(3)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①研究方式:社会调查、家系调查
②研究对象: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
③调查过程:确定调查课题→划分调查小组→实施调查→统计分析→写出报告
④调查“遗传病发病率”与“遗传方式”的区别:
a、遗传病发病率:调查对象及范围:广大人群,随机抽样
注意事项:考虑年龄、性别等因素,群体足够大
结果计算及分析:患病人数/被调查人数×100℅
b、遗传方式:调查对象及范围:患者家系
注意事项:正常情况与患病情况
结果计算及分析:分析基因显、隐性及所在的染色体类型
2、优生及人类基因组计划:(必修2P92)
(1)优生的措施:(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措施)
①遗传咨询(主要手段):
诊断→分析判断→推断风险率→提出对策、方法和建议
②产前诊断:(重要措施)
胎儿出生前,用专门的检测手段(如: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等)对孕妇进行检查,以便确定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

(2)人类基因组计划:(必修2P92)
①检测对象:全部DNA的全部碱基序列
②与染色体组区别:
人类基因组检测22常+X、Y=24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及质基因中DNA序列)
人类染色体组有23条染色体:22常+X或Y
▲:对于无性别决定的植物,基因组成和染色体组一样,均为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

知识点3:生物育种
育种(无性),转基因育种(无性),细胞工程育种(无性)。

:(补)细胞工程育种又包括植物组织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和细胞核移植。

(2)杂交育种:
①在所有育种方法中,杂交育种是最简捷、最常规的育种方法。

②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
杂交育种是通过杂交培育具有优良性状且能稳定遗传(纯合子)的新品种。

杂种优势是通过杂交产生的杂种子一代(F1),在适用能力上优于两个亲本的现象。

③不同育种目的的杂交育种的基本步骤: a 、培育杂合子品种:(原理:杂种优势)
农业上,可以将杂种子一代(F1)作为种子直接利用,如水稻、玉米等。

基本步骤:选纯合双亲P (♂♀)→F1杂种(选种)
特点:高产、优质、抗性强,但种子只能用一年,需年年制种,发育早。

(两年) b 、培育隐性纯合子品种:(原理:基因重组) 杂交
基本步骤:选纯合双亲P (♂♀)→F1(选种:在F2中直接选择表现型符合要求的个
体种植推广。


特点:操作简单,但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一般三年获得种子)(三年) c 、培育显性纯合子(双显或单显)品种:(原理:基因重组) 杂交 基本步骤:选纯合双亲P (♂♀)→F1→选取稳定遗传的个体推广种植。

)(四年)
特点:操作简单,但需要的时间比较长。

(一般四年获得种子)(四年) 2、根据不同育种要求选择不同的育种方法:
(1)将两个亲本的两个不同优良性状集中于同一生物体上,可采用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

(2)要快速育种,则可运用单倍体育种。

(3)要求大幅度改良某一品种,使之出现前所未有的性状,可利用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相结合的方法。

(4)要求提高品种产量,提高营养物质含量,可利用多倍体育种或杂交育种。

(5)要将特殊性状组合到一起,但又不能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可用基因工程或细胞工程育种。

知识点4:拉马克进化学说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拉马克进化学说:(必修2P110)
(1)内容:“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

(2)意义:否定“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奠定了(科学生物)进化论的基础。

(3)对拉马克的评价: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科学家,是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

(4)局限性:将生物进化的原因归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具主观臆断性。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必修2P111)
(1)内容:
基础
动力(外因)
内因
结果
注意:a、自然选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b、自然选择的实质:是环境对变异的性状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因而可以改变种群
的基因频率。

(不是达尔文所能看到的)
c、自然选择学说中:变异是自发的,是普遍存在的,环境仅是一种选择因素;变异
在先,选择在后。

一般来说,外界环境条件变化越剧烈,生物进化速度越快。

d、生存斗争:包括种内斗争,中间斗争和生物与环境的斗争。

(生存斗争对生物某些
个体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生存有利,并能推动生物进化。


(2)意义:
①优点: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统一性”表现在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能科学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②缺点:a、不能科学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b、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只局限于个体水平
c、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知识点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1)种群的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种群的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种群的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例。

(2)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①基因型频率是指种群中某种基因型所占的比例。

②基因频率的计算:
a、根据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
b、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计算:(据基因频率求基因型频率)
▲:遗传平衡定律的内容:(P+Q)2= P2+2PQ+ Q2 (种群大)
A a A A Aa aa
影响因素:突变;基因迁移;遗传飘变;非随机交配;自然选择。

★:结论:题目中若存在“随机交配”或“自由交配”时,常采用遗传平衡定律求解。

(一般,“自交”等则不能用该方法)
2、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1)生物进化的标准是基因频率改变与否。

(即:只要基因频率改变,生物就进化;只要生物进化,基因频率一定改变;若基因频率不变,生物就不进化。


(2)影响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突变;基因迁移(迁入和迁出);遗传漂变;非随机交配(如自交);自然选择(环境对生物的选择);人工选择。

▲:凡是会引起基因频率的因素,就会影响生物进化。

3、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
(1)隔离与物种形成:
①物种与种群:
理解:不同物种之间存在;同一物种内的个体可以进行基因交流。

同一物种中可以存在1到多个种群,不同种群之间由于地理隔离自然状态下不能交配,但人为把他们放在一起则可进行随机交配和基因交流。

②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指生殖隔离)
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地理隔离是由于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无法相遇而不能交配。

(地理隔离的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一般是不能基因交流,但人为或特殊条件下,也可发生基因交流);生殖隔离是由于遗传上的差异(基因库、基因频率发生很大变化)而不能发生基因交流。

(“不能发生基因交流”是指无法交配或能交配但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2)①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②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自然选择是环境对生物的选择,是环境对已存在的有利变异的选择。

自然选择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从而使生物进化。


▲:自然选择选择了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变异,形成了不同的基因库和基因频率,最终出现了生殖隔离。

③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3)物种形成的方式:①渐变式(常见)②爆发式③人工创造新物种
▲:渐变式是物种形成的常见方式(是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

(4)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
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实质是存在生殖隔离。

②基因频率改变,生物一定进化,但物种不一定形成;而物种形成了,则基因频率一定发生改变,生物也一定进化。

(5)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都能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进化)
人工选择是指人为参与的有利于人类的生物性状的选择;
自然选择是无人参与或不利于人类的性状选择。

知识点6: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
1、共同进化:
(1)概念:(必修2P124)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称为共同进化。

(2)原因: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选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

2、生物多样性形成:(自然选择的结果)
(1)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原因:生物进化(生物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的结果)
(3)生物进化的历程:
厌氧型需氧型
原始生命原核生物
异养型自养型
(4)了解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化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