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结业论文

论题:农民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

作者:梁恒

班级:理八

学号:111355020837

民族:壮族

籍贯: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东兰县香河村纳青屯直升院校:钦州学院

电子邮箱:546959356@

指导老师:朱晨

农民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研究者们对于有关农民工心理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农民工的心理现状,造成农民工心理困境的原因,应对农民工心理问题的对策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关注农民工的心理问题已成为重要的内容。本文对研究者们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关键词:农民工,心理问题,困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的农民,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中不断被社会所关注。这个庞大的群体由原来的封闭性变得更为开放了并且在不断被分流,因为富裕劳动力的不断增加,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形成“农民工”群体。据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我国就有8800万流动人口,其中大部分是农民工。到2010年,进城的农民工就有2.3亿人。随着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各界对农民工的关注也越来越多,本文针对近几年来国内人士对农民工心理问题所取得的成果取其见解,作一综述。

一、对农民工群体的解析

李辉、王倩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的农民,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中不断被社会所关注。这个庞大的群体由原来的封闭性变得更为开放了并且在不断被分流,因为富裕劳动力的不断增加,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形成“农民工”群体。[1]

曹杨认为,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第 3 次民工潮呈现出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体的特征。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约有1.5 亿农民工,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占60%。新生代农民工是指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出生的,90 年代进入城市务工但户籍留在农村,在进入城市务工的动机和社会特征较之第1 代农民工呈现新变化的农民工。他们更渴望融入城市,他们的市民化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在2010年 1 月31 日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2]同时,宋阳、闫宏微也认为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仍有8亿多农村人口,在农村就业不充分的情况下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压力。随着制度性的社会结构松弛尤其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广大农民逐步获得了流动的自由而开始进城务工,“民工潮”现象就此出现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迄今为止,农民工已经成为了规模庞大的社会群体,外出农民工数量约为1. 2亿,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工作的农村劳动力合计约有农民工2亿人。从改革初期算起,农民工已经经历了两代,研究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已是现今农民工群体的主体。[3]

二、农民工的现状

根据颜琴的研究,其指“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农民工,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约占60%,大约1个亿。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有着鲜明的特点。一是对于农村、农业、土地等不像其父辈那样感情浓厚,他们当中大部人没种过地,也不想种地,他们进城也不仅仅是为了谋生,其主要目标是希望融入城市,在城市安家落户成为城里人。二是新生代农民工都有文化,相当一部分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由于现代资讯传播比较发达,他们所接受的信息也较父辈丰富,对于城市与乡村的差别较为了解,而且认定

城市比农村强,对城市的工作和生活十分向往。三是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和生活环境相对较好,同时他们对于权利平等观念较强,权利意识已经觉醒,对于所遭遇的

歧视和不公相对敏感。[4]

林秋红,刘移民,周静东,曹乃琼,范远玉等人认为农民工工作环境恶劣,大多从事“苦、脏、累”的活,且常接触粉尘、化学毒物及噪声等有毒有害因素。农民工文化水平低,专业技能差。随着生产技术、工艺的改进,面临着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提高技能的压力,他们的心

理处于应激状态,特别是出现群体性职业中毒时,容易引起心理恐慌。[5]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张丽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依然从事的是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危险性高的工作,在收入的分配上,依然是受益较少的群体,容易产生被剥夺心理和抵触情绪,再加上远离家乡的新生代农民工业余文化娱乐生活相对单调,对城市没有归属感,孤独心理和受挫情绪普遍存在,一些人还产生了自卑、封闭心理。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城里人的偏见和歧视很容易引起新生代农民工强烈的心理反映,这种压抑心理如果长时间得不到释放,就可能发展为明显的对城里人的仇视和敌意,导致农民工采取一种异质的反抗行为。

[6]

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问题和对策研究》中黄文霞提到,新生代农民工比起老一代的农民工来说,他们又比较愿意接受新的事物,对农业机械化生产和转基因等含技术量的操作比较感兴趣。他们不像老一代农民工那样只为了进城务工赚钱回家盖房子、娶媳妇,他们所追求的是更好的发展机会,特别是在城市中立足的机会。新生代农民工会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来赚钱,通过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技能谋取劳动报酬,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知道用法律的途径来维护权益。[7]

三、农民工心理问题的现状

(一)农民工面临的心理矛盾与冲突

1、自卑、封闭的心理

窦文博在《农民工心理状况浅析》中提到,农民工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在就业、生活、医疗、教育等许多方面与城里人隔着一条人为的然而却是难以逾越的鸿沟。他们在政治上得不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享受不到一个公民应有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在经济上无法得到城市居民可以天然获得的一切福利待遇,工资待遇也与城里人相差甚远;在生活上只能维持很低的水平。这种因先天身份差别而导致的不平等很容易使农民工产生自卑心理。[8]胡娟霞认为自卑是一种通过不合理的方式,特别是过多的与他人进行不科学的比较而产生的一种自惭形秽、自我否定的一种心理体验。自卑心理的成因大致可归为三类即社会环境的影响、生理因素的影响、自我意识的影响。与一般的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工工作环境差,社会地位低,生活压力大。但更重要的是制度性歧视,使农民工在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居民都有很大的差别,这就更使农民工觉得在城市居民面前低人一等。调查发现,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心理隔阂并非农民工有意为之,而是阻于“觉得城里人看不起自己”的自卑心理。同时,许多城市居民对农民工怀有歧视心理,处处提防农民工,不愿与他们多打交道,这也导致了农民工自卑心理的加剧。[9]

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颜琴认为,自卑是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的集中体现。由于当今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普遍增加,但对农民工而言,其子女就读的

学费成了他们的一块心病。相对城市而言,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不懂技术,文化素质较低,在城市里只能从事城里人不愿干的苦力活,而且收入微薄。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和户籍制度的存在,农民工很难融入城市,始终是城市中的边缘人群,受到城里人的歧视。新生代农民工大多生活在这种生存环境差、生活不稳定的农民工家庭中,总觉得低人一等,产生了极度的自卑感,这种自卑心理反过来又使他们更加的孤立。[4]

2、失衡心理和焦虑情绪

孙菊花认为在建国后中国社会的发展模式中,城乡二元对立是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相对于城市的文明、进步,农村则是愚昧与落后的代名词。改革开放前在经济发展“过热”的时期曾有大批的农民被招工进城,但在大部分时间里农民并没有向城市流动的自由。改革开放后这种状况有了改变,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日益开放的政策,农民有了向城市流动的自由和可能性。在这种背景之下,虽然大批的农民进入了城市,并获得了一定的工作,比如建筑工人、饭店酒店的服务人员、生产车间的工人等等,但是,由于他们相对较低的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