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复习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第4章 贝多芬) 【圣才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贝多芬
4.1 复习笔记
一、贝多芬的生平
1.波恩时期(1770~1792年)
(1)社会背景
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是贝多芬度过他人生最初22年的城市。
波恩受到当时法国“启蒙运动”与德国“狂飙运动”的影响这里的大学及图书馆成了新思想的传播地,知识界包括一些贵族青年人崇尚自由、博爱、人道主义思想,社会上形成争相模仿法旧新思想与行为的潮流。
(2)创作表现
①宫廷管风琴师聂费引导贝多芬将艺术视野扩展到德国文学与音乐的优秀传统中。
②贝多芬自学乐器演奏与音乐创作,还到波恩大学选修哲学和希腊文学的课程。
③贝多芬早期主要创作三重奏、四重奏作品,钢琴变奏曲、回旋曲小品及歌曲等。
④贝多芬为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的逝世写作了纪念性康塔塔。
2.维也纳时期(1792~1802年)
(1)重要作品
前两部交响曲和钢琴协奏曲,前20首钢琴奏鸣曲,一系列变奏曲,大提琴奏鸣曲,6首弦乐四重奏和钢琴三重奏等室内乐作品,以及歌曲《阿德拉依德》等。
(2)创作表现
①随海顿学习作曲,跟阿尔布来希贝尔格研习对位,向萨里耶里求教。
②以钢琴演奏家的身份,尤其是即兴演奏的天才形象,得到维也纳上层社会的欢迎。
③以对艺术的信念克服海利根施塔特精神危机,坚持创作。
3.创作成熟时期(1802~1815)
《第三交响曲》的构思与完成,标志着贝多芬创作盛期的到来。
他与海顿、莫扎特并列为当时三位最伟大的音乐大师。
(1)重要作品
①第三到第八交响曲,第三到第五钢琴协奏曲,第21~26首钢琴奏鸣曲。
《第三交响曲》高扬英雄主义精神,其初衷是“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作”。
②小提琴协奏曲及“克罗采”、“春天”小提琴奏鸣曲。
③“拉祖莫夫斯基”和作品74、95等重要的弦乐四重奏作品。
④管弦乐配乐及序曲《科里奥兰》、《埃格蒙特》、《莱奥诺拉》及《普罗米修斯》,歌剧《费德里奥》等。
(3)音乐特色
①繁多的变化和意外处理;
②其长度及演奏难度难以接受;
③音乐中蕴涵猛烈的力量和热情。
4.创作晚期(1815~1827)
(1)作品
①苏格兰民歌创作,抒情的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
②第九交响曲、《庄严弥撒》、最后5首钢琴奏鸣曲、迪亚贝利主题变奏曲及最后6首弦乐四重奏等。
(2)创作特点
①深入地钻研亨德尔、巴赫的作品,晚期四重奏或奏鸣曲中反映出其影响。
②计划继续写作歌剧,题材包括从古代希腊神话到新的浪漫主义文学。
③早期的创作构思呈现在晚期作品里。
④《第九交响曲》与《庄严弥撒》,成为他人生目标与宗教信念的最后总结。
二、贝多芬的器乐创作
1.器乐创作成就
贝多芬把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奏鸣交响套曲形式推进到最高峰,并对奏鸣曲式结构的成熟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其成果有:
(1)9部交响曲、11首管弦乐序曲和戏剧配乐、5首钢琴协奏曲、1首小提琴协奏曲、16首弦乐四重奏及其他各种形式的重奏曲;
(2)32首钢琴奏鸣曲、10首小提琴奏鸣曲、5首大提琴奏鸣曲,以及变奏曲等形式。
2.交响曲
(1)交响曲的分类
①英雄性、戏剧性:第三、第五、第九交响曲;
②生活风俗性、抒情性:第一、第四、第八交响曲;
③群众性、舞蹈性:《第七交响曲》;
④综合性:《第二交响曲》;
⑤融自然、哲理于一体:《第六交响曲》。
(2)第一、第二交响曲
两支曲子保留了海顿交响曲的外形模式和乐队编制,但已具有贝多芬的大胆和豪迈。
①《第一交响曲》
a.以缓慢引子为开端,主部主题采用动机的酝酿与展开手法,调性移动显示其张力。
b.第三乐章预示了贝多芬将从《第二交响曲》开始采用的“谐谑曲”风格。
②《第二交响曲》
末乐章的主题及其发展,充满粗犷甚至狂暴的气质,饱含生命力。
(3)《第三交响曲》
《第三交响曲》是贝多芬个人风格完全成熟的标志。
①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是这部英雄交响曲的重心。
a.引子简明扼要,两个小节的两个和弦,从织体与节奏的感觉上和主题形成对置。
b.第一乐章主部主题是交响曲的核心,主部主题动机建立在主音(降E)三和弦上,简洁明确,具有动力性、开放性。
c.第5小节升c的长音初次呈示时有意外感,在再现部中却是调性移动链条的关键音。
d.展开部篇幅扩展,所有呈示过的主题、新出现的材料全部交织于逻辑严密的调性与和声布局中,调性在宽阔的范围内不断转换,始终避免主调的出现。
e.尾声是贝多芬的革新,长度相当于“第二展开部”。
②第二乐章
a.采用“葬礼进行曲”体裁,音乐风格深沉,音乐手段细腻。
b.调性的对比、配器的音色、附点音符的旋律,表现出肃穆庄严的情绪。
③第三乐章
a.采用谐谑曲,速度极快,力度变化突然,切分重音作意外处理。
b.采用降E大调,使乐章与交响曲整体的构思融成一片。
④第四乐章
a.整部交响曲的高潮,内容含量远远超出传统第四乐章的欢乐舞曲性质。
b.采用了双主题变奏手法,将主题呈示与展开功能融入变奏曲式,并且用赋格的复调手法发展主题材料。
乐章以普罗米修斯主题的展示和肯定为主线。
(4)《第四交响曲》
①第一乐章引子的气质带有浪漫的神秘感,与主题的欢快跳跃形成鲜明对比。
②第三乐章仿奥地利兰德勒舞曲的节奏和风格。
③终曲乐章与交响曲开端的幻想气氛头尾相应。
(5)《第五交响曲》
通常被人们称作“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作品里最集中精练的佳作。
①艺术价值
它将《第三交响曲》的特征与手法运用得娴熟自如。
不仅使动机及其发展的原则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各个乐章之间的内在关系更为紧密,交响曲套曲作为一个整体达到了逻辑上的完美与统一。
②“命运”动机
a.结构
4个音的节奏型,由极强的力度,弱拍起的3个重复短音,下行三度到强拍的延长音而构成。
b.呈现形态
第一,以节奏型或音程关系的清晰原型呈现;
第二,以各种变化形态游动于第一乐章;
第三,渗透并贯穿在整部交响曲的各个乐章里。
c.第一乐章的动机
第一,主部主题,具有坚定而果断的气质;
第二,副部,收敛为轻的力度和抒情旋律;
第三,展开部,促成剧烈的冲突和戏剧性的发展;
第四,再现部,以动机的重复、酝酿,最后导致在高潮点上进入时,以双簧管奏出宣叙式的一句旋律,加强主部主题原有的疑问性质。
d.第二乐章的动机
第一,宁静、沉思的第一主题和英雄性的第二主题在音调素材、气质上和动机紧密联系。
第二,充分挖掘两个主题包含的多种因素的潜力,最后给以完满的结束。
e.第三乐章的动机
第一,其调性安排是交响曲的主调性。
第二,再现部分定音鼓50小节的敲击,积蓄了内在的紧张度,最后冲向光辉的末乐章。
(6)《第六交响曲》
①第一乐章,“到达乡村时的喜悦心情”;
②第二乐章,“溪边小景”的流水鸟鸣;
③第三乐章,“村民的欢聚”中各类欢快的民间舞曲;
④第四乐章,“暴风雨”;
⑤第五乐章,“暴风雨后的愉快和感恩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