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下的英语教师的角色转换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构主义下的英语教师的角色转换探析
【摘要】本文对比了建构主义英语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注入式教学的不同之处,分析了建构主义下英语教师的角色转换。

【关键词】建构主义英语教师角色转换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0-0035-0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和一门学习
的哲学,近几年以来它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被逐渐推广。

瑞士的皮亚杰最早提出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主要是由儿童认知发展而来。

建构主义理论的研究者和学者们大多都持这样的观点:“学习过程与个体的认知发展紧密相连,并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途径进行。

所谓同化就是指个体把外部的刺激信息吸收到自己原有的认知图式;所谓顺应就是指个体不能适应环境而改变自己原有的认知图式达到与环境平衡。

”在课堂上学习者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

学习者通过认识结构的建构或重新建构的过程来获取知识。

对学习者而言,认知结构是其头脑中的知识结构,也就是学习者观念的全部组织和内容。

此种建构以过程为主导,以发展学生个人的理论与模型为目的。

建构主义教学观不仅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还以学生为中心并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和构建作为核心内容。

一建构主义的英语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注入式教学的异同
1.学习者的主动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确定规则的传播者和知识的传授者,作为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在建构主义理论下,强调的是学习者主动把自身的经验融入到学习过程中,并成为积极的意义建构者以及问题的解决者。

2.教育目的
传统的教学目的是知识型;建构主义重视个性化发展、团队协作以及启发性教学。

有建构主义教育家认为教育就是将独立思考的权利赋予学生,丰富学生的个人经验,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也就是说个性化、启发性的教学才符合建构主义教育的目的。

3.教育目的的达成途径
传统教学中,要达到教育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教师讲解、考试考核、习题巩固等途径。

而建构主义下达到教育目的的途径则是: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促进和指导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团队协作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教育目的的达成与时间、空间、环境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情境教学中的“情”和“境”分别指主观心理因素和客观环境因素。

从主观角度讲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客观上讲要有效利用问题情境、语言情境、形象情境等多种情境。

作为教师,要做好建构主义下的教学工作,应充分结合实际,把自身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的情境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快乐的教学情境中获取认知乐趣、审美乐趣和积极探索的乐趣。

由此也可以看出建构主义是通过自然、有意义和激励的途径来达成教育目的的。

4.对学生的评估手段
从学生的评估手段讲,传统的教学中,我们普遍采用的评估手段是将学生成绩进行分类;而建构主义下则更加注重评估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能力。

对学生的评估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任何一种单一性的评估方法都有局限性。

要获得好的评估作用,并通过评估来促进学生的积极学习,在建构主义下,评估需要结合学生学习的过程和作品,最终形成综合评估。

也就是说,在具体的实施中教师要看淡分数,重视分数背后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进步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

二建构主义下的教师角色转换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改的新要求,因而实行建构主义理论显得非常必要。

在此理论下,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在建构主义下,笔者认为教师要进行以下角色的转换。

1.重视和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个体的差异,并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工作。

针对记忆力好的学生,让他们在掌握词汇和诵读美文中逐渐体会语法规则;针对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生,鼓励他们在掌握语法规则后再看具体的文章和句子,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深化语法理解的同时贯穿了词汇的记忆。

此两种方法不能用优劣来评价,因为这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来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思考。

因此,在建构主义
下教师不再是千篇一律地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或者为学生传授学习方法,而是要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引导和鼓励学生探索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最终达到知识的主动构建。

2.建构主义下要实现课堂要素多元化、情境化
课堂是教学的一个主要阵地,特别是对于语言教学,我们应该紧紧抓住课堂教学。

同时,语言是我们日常生活交流的主要方式,它和生活是紧密相关的,这也是语言学习的一个优势所在。

但是,学生在学习英语之前普遍使用的都是汉语,已具备了汉语基础和语言语法的习惯,这就造成我们英语学习中容易受到汉语语法的影响,给英语学习形成了阻碍。

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利用各个方面的要素,使课堂变得生活化和情境化,也就是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兴趣等主观心理因素以及利用社会现象、自然环境等客观环境因素,创设一个贴近生活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教师决定了课堂教学氛围,要创造生活化和情境化的教学氛围,可以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对英语国家风土人情绘声绘色地进行描述和真诚地称赞学生,这不仅可以很好地活跃英语教学气氛,给学生鼓励,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美感享受和积极主动性。

语言是生活的一种真实反映,英语教师在授课时要创设具体的、形象的情境模式,使英语字母学习变为很形象的场景思维。

人的大脑对记忆的检索是靠路径来进行的。

所谓情境记忆就是和时空相关的记忆,并按照时空相连的场景来进行检索的。

如在词汇教学中,传统
教学中学生是靠机械记忆,这种记忆结果往往会出现短时记忆、回忆不起来、记不起意思或只是感到熟悉等现象,究其原因是未创设情境记忆。

在汉语中,不会有人把伞和命弄混淆,这是由于肯定不会在同样的情境下出现,而在英语中,许多人都把duck和duke弄错,由此可见情境记忆优于机械记忆。

也因此,在教学中要设置场景,尽最大努力利用视听资源、课堂环境和书本环境进行场景创设,给学生营造一个直观形象化和生活化的知识建构过程。

3.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既是个人建构又是社会建构
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仅把英语作为一门工具学习就忽视了它的
人文性。

语言和文化、人的思维方式以及看世界的角度都有很密切的联系。

针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说:“民族的语言就是民族的精神,而民族的精神就是它的语言,语言与民族精神千丝万缕地联系在一起……”;沃尔夫认为:“人在使用差别显著的语法时,这些语法就表明观察外部相似行为有不同类型的观察和评价方式,从而使观察者得出不同的看法,并形成对世界的某种不同观点”,“总的来说,语言是影响说话者世界观和思维过程的最重要因素。

”由此可以看出,沃尔夫的语言决定思维,既有不合理的成分,也有合理之处。

笔者认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思维决定着语言的同时也受制于语言,也就是说语言对思维的发展有较大的制约作用和影响。

从上述分析可得出:不同的语言对思维有着不同的制约作用和影响。

在学习外语的同时,也是学习用一种较全新的视角看问题、思
考问题和看世界。

我们知道,在不同语言国家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都不相同,这在每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中都能一一表现出来。

要深入地学习一种语言,而不去了解相关语言国家的文化,也就不可能真正学习到这种语言的精髓所在。

在中国,女性选择配偶很看重男性的“责任感”,但在美国,女性更看重“sense of humor (幽默感)”,这个小小的例子就能看出我国农耕文化和美国马背文化存在着许多的差异。

作为中国的英语教师,在进行跨语言授课时要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涉足异域天地。

4.在建构主义下,教师要进行反思性教学
针对教学中的问题,教师要经常性进行反思,及时更新思想、知识,对社会和生活要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和探索精神。

有了积极的生活态度,教师才能以一种自信、放松的状态面对学生、熏陶学生和展示自我人格;对学生进行评估时,改变传统的成绩“一刀切”模式,要重视知识构建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发挥、合作意识、解决问题和学习的能力。

建构主义下不仅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终身学习,积极进取,还把自主、自由、协作等带给了学生,这种教学相长的方式会使课堂氛围更加融洽和谐,从而实现人本主义教学。

三结束语
要做个建构主义下的英语教师,需要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和建构主义下的英语教学的异同之处,并在此基础之上做好角色转换。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其课堂教学的管理者,教
学的宏观调控者、微观指导者的身份,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重视语言学习的情景化,时常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不断反思总结。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理论的理论基础(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9(5)
[2]高文.建构主义研究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j].全球教育展望,2001(3)
[3]张桂春.激进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
[4]雷永生.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述评[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5]戴炜栋、束定芳.试论影响外语习得的若干重要因素[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4)
[6]周作宇、熊春文.大学教学:传统与变革[j].现代大学教育,2002(1)
〔责任编辑:李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