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综述_吕国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第2期2014年2月经济地理ECONOMIC GEOGRAPHY Vol.34,No.2Feb.,2014
收稿时间:2013-07-15;修回时间:2013-12-1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10ZD&0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071093);德国科学基金会项目(LI 981/8-1AOBJ :595493)
作者简介:吕国庆(1984—),男,内蒙古赤峰人,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创新网络。

E-mail :lvguoqing2002@ 。

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综述
吕国庆,曾
刚,顾娜娜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中国上海200062)

要:受1990年代末期“社会转向、文化转向、制度转向”思潮影响,近年来,有关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得到了进
一步扩展和延伸。

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主要从知识、网络、学习、创新等4个方面展开,集中于网络特征、空间属性和动态演化等问题的探讨。

通过对国内外经济地理学者文献的梳理,从创新网络的结构、邻近性、网络演化等3个方面对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进行了介绍。

在此基础上简要评价并提出了未来深化研究的初步建议。

关键词:经济地理学;区域创新网络;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K9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14)02-0001-08
Literature Review of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 :
an Economic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LYU Guo -qing ,ZENG Gang ,GU Na -na
(The Center for Modern Chinese City Studie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China )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about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 in the economic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has been further expanded and extended.Though significant progresses have been made ,researches are still in the exploration stage o-verall.Based on a summary of related researches ,
this paper reviews the existing literatures on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 from three aspects ,
including the structure analysis of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 ,the evolution of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 ,the relation betwee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proximity.Finally ,we carry on a brief review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Key words :economic geography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 ;literature review
创新是促进区域产业发展和提高区域竞争力的
重要力量。

Rothwell 指出,网络创新是经历了技术推动模式、需求拉动模式、交互模式、综合模式后的第五代创新模式,也是未来创新研究的主导方向
[1]。

从网络范式的角度开始探讨创新问题,创新
网络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关注。

Freeman 较早提出
了创新网络的概念[2]
,他认为:“网络是为了系统创新而形成的制度安排,可以被看作市场和组织相互
渗透的形式,
网络的基本连接机制是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关系”。

Cooke 进一步指出,创新网络的基本关
系构成包括互惠、互信、学习、伙伴关系、分权。

其中,互惠与互信是网络各方合作的基础,学习是合作
的过程,伙伴关系和分权是网络形成后的结果[3]。

童昕等认为区域创新网络是指地方行为主体(企
业、科研机构、地方政府组织及个人)之间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关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相
对稳定的系统[4]。

经济地理学受1990年代末期“社会转向、文化转向、制度转向”思潮的影响,出现了大量关于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文献。

学者们依照自身的研究视角和尺度给出了内涵大同小异的称谓,如:高科技产业
集群
[5-6]
、高技术产业城市(区域)[7]
、传统产业集

[8-9]、学习型区域[10]、联盟网络[11]
等。

创新网络、知识网络等概念的边界在研究中存在模糊化趋
势,使用中也日益趋同[12]。

总体上看,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主要从知识、网络、学习、创新等四个方面,集中于网络特征、空间属性和动态演化等问题的探讨,这些研究对于了解区域知
2
识溢出、创新与技术扩散地理过程、区域发展路径以及产业集群和科技园区等区域创新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利于相关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对于区域创新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提出更具针对性的促进区域创新的对策。

有鉴于此,本文从创新网络结构、邻近性、创新网络演化等三个方面,展示经济地理学视角下有关创新网络的最新研究进展,识别当前研究状况的不足之处,厘清创新网络研究线索,以期对未来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有所启发。

1区域创新网络结构研究的三个层面
纵观目前国内外学者有关区域创新网络结构的研究,多集中于经济管理和情报学界[13-17]。

一类研究侧重于介绍、借鉴国外研究方法和成果,以理论探讨和模型构建为主,如运用复杂网络理论、结构方程模式进行定量分析。

另一类在实证研究和系统论证上展开了探索,但多侧重于网络的组织结构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讨论。

而经济地理学者则主要从微观的节点、中观的集群和宏观的区域三个层面,通过对创新网络结构的解析进而探讨创新流动空间过程产生的机制和发展趋势。

1.1微观层面
主要集中在网络节点的定性分析及网络结构对组织绩效作用性质的分析和论证层面。

Maskell、Martin等学者认为应该从企业层面的创新和学习来理解区域创新网络的本质和特征[18-19]。

Liefner发现由于体制、机制(等)问题,中国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基础研究多,承担应用性技术开发较少[20]。

曾刚等在对京沪两地高新技术企业调查访谈的基础上对京沪创新系统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本地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集中于技术难题的破解(即样品研制和产品中试)阶段,在市场开拓方面的合作很少[21]。

Graf等以东德地区4个创新网络为样本,认为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在区域创新网络中占据重要位置[22],节点在网络中的守门人位置与其创新产出之间呈正U型关系[23];Liefner等以中国光电产业为例,采用中心度、紧密度等指标对创新网络的空间属性进行分析,认为节点在网络中的位置对于学习和创新至关重要[24];Bathelt等以上海地区化工行业为例,对供应商、用户和中介机构之间的互动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需要在生产商和使用者之间“结合”和“桥接”的关系方面下功夫才能实现未来的创新[25];赵建吉等以管制理论、全球生产网络理论、地方生产网络理论为基础,以技术空间流动为核心,构建了技术守门员分析框架,以上海张江集成电路产业为案例,研究了技术守门员在全球生产网络技术获取、地方生产网络内技术传播和扩散过程中的作用[26]。

1.2中观层面
创新网络的形成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客观要求,以产业集群为组织载体进行创新网络研究的成果颇丰,主要聚焦于网络内节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近年研究发现,集群企业应系统构建与集群外部企业和非企业组织的关系网络来获得外部市场和技术发展的相关知识,从而为集群创新注入动力[27-28]。

Smith等通过实证证明,尽管本地知识溢出效率高于超本地知识溢出,但决定性的、非累积知识往往依靠“超本地管道”[29];Bathelt等构建了“本地蜂鸣—全球管道”(local buzz-global pipeline)模型,认为集群企业所需的知识和资源需要通过上述二者的互动来实现,该过程是理解集群成功的关键[30]。

之后,相关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31]对模型进行证实,如Bathelt发现,波士顿生物技术产业不仅从本地互动中获取新知识,更多的是通过与区域外和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公司建立战略合作伙伴获得新知识[32];Giuliani等通过对智利制酒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发现,本地知识网络中不同企业的中心度有较大差异,集群中很多企业都独立于创新网络,只有部分企业与集群外的组织联系紧密,区域创新网络内部的不均匀性和选择性非常明显[33];Scott通过对好莱坞电影和娱乐产业集群的研究,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34];Maskell等从一种新的视角审视了现有集群企业在信息、知识方面的联系,首次提出了临时性集群的概念(temporary cluster)[35];曾刚、文嫮通过对上海浦东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的分析,发现浦东IT行业本地联系和企业学习是有限的,位于跨国公司下游的企业较容易与跨国公司发生技术转移[36-37];苗长虹则以许昌的发制品产业为例从全球和地方连接的角度对产业集群内部的技术学习过程进行了探讨[38]。

1.3宏观层面
区域层面的分析,更多的采用专利及论文合作来衡量创新产出,通过探讨区域间的知识、创新合作,进而考察网络的空间特征。

这种区域间的创新合作网络关系往往蕴含着一定的空间特征和地理格局,其结构的发展轨迹和变动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39],已愈来愈成为当前经济地理学中的热点议
经济地理第34卷
3
题。

如Fischer等利用专利合作数据分析了欧盟各国知识流动的空间特征[40];Scherngell等则根据欧盟框架计划中的区际科学合作数据,利用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分析了欧盟区际知识交流合作的网络特征和空间格局[41-42];Hoekman等借助合著作者地址信息,对欧盟29个国家1316个地区的知识合作网络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从空间视角提出了欧盟未来区域政策与科技融合的发展方向[43];吕拉昌等利用中国城市间论文合作数据,分析了城市创新联系强度的空间差异,构建了反映我国创新职能的城市空间等级体系[44];汪涛等利用重庆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中2000—2009年发表于生物技术领域的合著论文作者信息统计数据,从省级层面分析了知识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45];王飞、毛睿奕利用张江生物医药授权专利的数据,对其创新网络进行了可视化分析[46-47]。

纵观区域创新网络结构分析的研究成果可见,无论是节点层面,还是产业集群以及区域层面的研究,都是以个别创新网络结构特征的案例研究为主,侧重于网络的空间特征及功能结构分析等静态研究。

基于大样本网络对象,综合运用统计和调查数据,对网络结构形成机制与空间合作关系的动态研究较少。

这将不利于深入了解创新在空间上流动、扩散以及网络形成的内在机制,也限制了对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本质理解。

2创新网络的邻近性特征
经济社会学关注网络空间位置,认为行为主体在网络中的位置接近创新信息和资源的入口[48-50],影响异质资源的获取,从而影响创新绩效,而经济地理学则关注地理空间位置,强调空间集聚效应,认为地理邻近性有利于组织间频繁的面对面交流,促进隐性知识传播,进而提升创新绩效[51]。

区位和网络哪个更关乎创新绩效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52]。

然而,随着社会学的网络理论被Yeung和Malmberg 引入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之后[53-54],有关地理、网络、信任、创新之间相互关系的讨论成为热议话题,多维邻近对创新网络知识流动及创新的影响也进入了学者的研究视野[55-56]。

2.1邻近性的内涵
1990年代,法国邻近学派(The French School Of Proximity Dynamics)提出了“多维邻近性”的概念,该学派指出,地理邻近性不再是解释知识流动和创新的唯一因素,其他邻近性也应是理解学习互动和创新的关键[57]。

因此,学者就邻近性的内涵和类型进行了相关研究,理论研究成果较多,但尚未形成一个公认的、清晰的分析框架。

Boschma阐述了多维邻近性的不同内涵,并将其分为地理邻近性、制度邻近性、社会关系邻近性和认知邻近性[58];Knoben等研究了邻近性与组织合作间的关系,从一般层面和二元层面两个视角考察了不同邻近性的内涵,将邻近性分为地理邻近性、组织邻近性和技术邻近性三类[59];李琳等在梳理国外邻近性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归纳并总结了不同类型邻近性的内涵,将邻近性分为地理邻近性、认知邻近性和组织邻近性三类[60]。

本文选取邻近性理论中广受学界认可、对创新影响最为明显的三个维度———地理邻近、社会关系邻近和认知邻近作为研究对象,对文章予以梳理。

2.2地理邻近性
地理邻近性是指焦点企业与其他组织地理距离的接近程度,是表征企业在地理空间所处位置的重要变量[61]。

1986年,来自法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区域科学研究者共同组成了GREMI小组(区域创新环境小组),将企业的空间集聚与创新活动联系在一起[62],并指出地理集聚促进了企业的集体行动,而集体行动又反过来加快了企业间知识流动。

Cooke在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系统”学派更强调一定地域范围内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结网,“创新环境”学派与“创新系统”学派是马歇尔产业区理论的重要延续,两者进一步深化了马歇尔提出的“产业氛围”,均强调地理邻近性对企业获取知识资源具有正效应[63]。

从实证研究来看,不少中西方学者作了有益探索,一些学者验证了地理邻近对创新产生正向影响,也有学者证明地理邻近对创新影响并不显著。

Almeida等研究了美国半导体产业专利引用情况,发现地理邻近性对特定地区高新技术企业间的知识流动具有重要作用[64];Darr等经研究认为:在地理空间上集聚的组织,很可能具有相似的业务、战略和运作模式,并处在相似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这使它们拥有的技术知识具有较高的重叠性,它们提供新颖知识的潜力不高[65];Bell尝试将网络效应从集群效应中分离出来,通过研究加拿大共同基金公司的地理位置和网络中心度对公司创新性的影响,认为地理位置对创新的作用并不完全来自于网络结构[66];李福刚等从正反两方面探讨了地理邻近性、知识流动与网络绩效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适度的地理邻近性有利于企业间知识流动,提升网络创新绩
第2期吕国庆,曾刚,顾娜娜: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综述
4
效;另一方面,过度的地理邻近性会阻碍新知识的进入,削弱区域主体的创新能力,导致空间锁定[67];汪涛等对浦东高新技术企业合作伙伴研究发现从本地层面来看地理邻近性对促进企业间知识流动十分有限,但从区域层面上来看地理邻近性对促进知识流动具有一定作用[68];韩宝龙等通过对我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进行半对数回归分析,验证了我国地理邻近性对高新区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效应[69]。

2.3社会关系邻近性
1990年,引入Granovetter关于嵌入性的思想[70],“关系转向”成为经济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

社会邻近性被认为是促进知识流动和提升网络绩效的关键因素,也使得学者逐步摆脱地理上的束缚,对跨区域的知识流动及创新进行研究。

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表明过度的地理邻近性固化了网络内部的知识传递,出现锁定效应。

而解除锁定的有效方式则是获取外部新知识,进一步融入外部世界[71]。

经济地理学有关社会关系邻近性的相关实证研究也表明了本地与非本地关系都是创新发生的重要因素[72]。

此外,对伦敦Soho广告村[73]、好莱坞电影与娱乐产业[34]的研究均表明非本地联系对创新绩效的积极作用;Elfring等将社会网络关系强弱理论运用到高科技企业知识的创造与扩散研究中,发现强联系有利于隐性知识的交流,而弱联系更利于显性知识的交流[74]。

国外有关社会关系邻近的实证研究尚不多见,具有代表性的有Giuliani、Cantner、Broekel别从智利啤酒集群[33]、德国耶拿地区企业间科学家流动[7]、荷兰航空[75]等方面实证分析了社会邻近性对创新网络形成的重要性。

国内方面,唐礼智指出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的成功主要归功于印度留美人员在美国社会关系网络的形成[76];赵建吉等基于技术社区的视角,研究了中国台湾省新竹IC创新网络,并指出了留美的台湾技术人员所形成的技术社区加强了美国硅谷—中国台湾新竹的知识交流和互动合作[77]。

2.4认知邻近性
学界有关区域创新网络与认知邻近性的探讨多集中在演化经济地理学方面,注重企业的内在创新特征对知识流动的影响,对区域内部所有企业均能实现知识共享的观点提出了质疑[78]。

这种质疑在对意大利产业区的研究文献表现得十分显著[47]。

国内外学者从技术权力的视角来审视创新网络内异质性企业的学习互动与创新表现,主要关注领导性企业在创新网络中所扮演的“技术守门人”的角色。

Giuliani等通过实证发现知识网络在区域内分布是不均衡的,其更多地取决于区域企业的知识水平,并不是地理邻近性和社会关系邻近性影响到其知识流动,而是他们内部的知识基础和对外吸收能力决定了创新网络绩效[33];闫二旺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研究对象,认为开发区内大量中小企业资源有限、技术开发能力差、信息渠道狭窄,在区域创新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大企业和中小企业间广泛的互动创新并没有形成,影响到开发区整体创新绩效的提升[79];文嫮等以上海浦东集成电路产业网络为例,指出IDM公司与工程技术先进的代工企业的联合研发,掌控IC产业的高技术阵营,而浦东本地IC产业由于发展年限短、技术实力有限,被排除在高端技术阵营之外[37];景秀艳等对内生型产业集群权力结构演化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发现,1990年代温州低压电器产业集群权力总体呈现出层级或半层级式网状特点,位于集群内的核心企业充当着“桥梁”的作用,最先也最有可能承接外包业务[80]。

2.5多维邻近性
近年来,部分学者也开始尝试考察多维邻近性对创新网络的不同影响,但对于多维邻近与创新网络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成熟且缺乏权威的研究范式。

Boschma在提出五类邻近性的基础上,认为邻近性能够对创新绩效产生负效应,并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分析了五类邻近性对创新绩效的正反效应,又以荷兰航空航天产业知识网络为例进行研究,同时,还指出过度的认知邻近性削弱了企业的创新表现,但过度的组织邻近性却没有显示出这一效应[58];李琳等采用以人工神经网络为前导的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以我国国家级软件产业园产业集群为典型案例,探讨了地理邻近和认知邻近对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在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成熟阶段,地理邻近对集群创新绩效产生负的影响,但负影响递减,认知邻近对集群创新绩效产生正影响[81];毛睿奕探讨多维邻近性视角下张江生物医药创新网络结网与知识流动特征,并分析了驱动与影响张江生物医药创新网络多维邻近性作用发挥的相关因素[47];Ter Wal通过对德国生物技术网络的剖析,认为产业演进的早期阶段,知识多为隐性状态,相对较弱的闭合效应强化了网络的地方化特征,地理邻近的作用明显,后期阶段,当一个产业变得更加成熟并逐渐针对特定的商业发展应用时,闭合效应愈发明显,信任机制发挥作用,进而激发空间距离较远的行为主体建立合作关系[82]。

经济地理第34卷
5
整体而言,经济地理学有关邻近性的研究已从单一维度向多元维度转变,多维邻近性被认为是综合作用于创新网络结网与知识流动的基本动力。

但由于研究目的差异,现有研究多集中在地理集聚与创新关系的讨论方面,对邻近性内涵、类型及作用机理的阐述仍不明确,组织、社会、认知、制度等其他邻近性的相关实证案例偏少,从而制约了研究的深入进行。

3区域创新网络演化方面的研究
网络研究包括两个方面,即网络结构的成因和结果,而网络演化是网络结构的动态体现[83]。

经济地理学家借鉴演化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实现了经济地理学的“演化转向”[84]。

创新网络的演化已经成为经济地理学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74],也是演化经济地理学提出的崭新课题。

3.1演化动因
经济地理学界有关创新网络演化动因研究主要引进了生态学的“惯例”、“共同演化”等概念,从邻近性的视角对区域创新网络的演化过程和机制进行了探讨。

如Glückler尝试运用达尔文进化论分析知识网络的空间演变规律,尝试把地理因素引入网络演化的分析框架,探讨区域内与区域间创新网络的演化机制。

他认为区域创新网络演化受两类机制的影响:①累积机制。

这类机制与网络的历史发展有关,受初始的环境与随后观察到的事件影响。

②选择机制。

这类机制与现有网络结构限制条件下,网络个体成员为了参与网络获取收益而采取的战略有关,但其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还在继续构建中[39]。

Hoekman等通过对欧洲29个国家1316个地区的知识溢出现象研究发现,知识联系和流动往往发生在地理距离较近的节点,节点之间地理距离的邻近是节点形成知识网络的基础,也是知识网络演化的首要驱动因子[43]。

Balland发现地理、组织和制度邻近性对创新网络生成和演化有积极影响,而认知邻近性具有负面影响[56]。

Hennemann等通过引入网络及空间计量的分析方法,对6个不同的科学领域进行分析显示国家内部合作发生的概率是国际合作的10—50倍,知识合作对于国家边界和空间距离具有很强的依赖性[85]。

胡晓辉等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创新合作网络进行考察后,认为地理邻近、行政区邻近和知识规模邻近是影响区际知识合作空间对象选择的主要因素,其中,知识规模邻近的作用不断增强,而地理邻近与行政区邻近的作用则不断减弱[86]。

李鹏飞等构建了网络演化的三级分析框架,并以大沥挤压铝型材产业集群作为案例进行了分析,认为基于亲属关系的学习网络的消融,是驱动该地产网络演化的首要原因[87]。

3.2演化形态
经济地理学界对区域创新网络演化形态的探讨多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视角出发,结合案例分析演化不同阶段的网络形态和特征。

王缉慈等通过对广东东莞[62]、北京中关村[88]等案例的实证来揭示不同背景下创新网络的发展轨迹;Gay等认为法国生物科技创新网络随着技术的演化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均具有不同的网络结构[11];Knight等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将演化为由少数核心组织控制[89];易将能等讨论了区域创新网络功能和结构的阶段性、产业集聚的阶段性以及边界形成的阶段性,系统论述了区域创新网络从低级向高级演化的阶段及其内涵[90];李二玲等通过对比南庄村集群企业在初创阶段的衍生网络与现阶段的情感网络、咨询网络和合作网络,结合企业发展的历史和进入网络的时间,观察到了结网对象的变化,由此总结出集群网络中的核心关系如何随集群的发展而演变[91];刘炜等通过考察东菱和德豪润达两家本土家电企业自成立以来创新网络的演变过程,总结了珠三角本土企业创新网络的演变趋势[92];汪涛等根据我国生物技术知识网络整体机构特征的变动,将2000—2009年间的发展分为萌芽、扩张和成熟阶段[45];王飞、毛睿奕将张江生物医药创新网络的发展分为创新主体的集聚和以产学研为核心的创新网络形成阶段[46-47]。

纵观国内外经济地理学者新近有关创新网络演化的研究,大体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网络演化的探讨大多与多维邻近理论的探讨交叉,真正意义上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较少;第二,网络演化动力机制的探讨不足,发掘了地理如何影响创新的新视角,却尚未涉及网络演化中地理角色的评价。

第三,现有文献大都属于描述性研究且多以区域层面为主,企业层面创新网络的动态变化分析尚不多见。

4研究展望
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现有关于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已取得了诸多有创见的成果,但仍存在有待学术界深入研究的问题。

①网络研究已有多年历史,然而,基于网络的创新研究仍然是新兴的领域,已有研究对网络绩效的探讨还处于初期阶段。

纵观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网络
第2期吕国庆,曾刚,顾娜娜: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综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