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叙事学方式解读《祝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叙事学方式解读《祝福》

摘要:从叙事的角度看,鲁迅的小说《祝福》可以从主题、事件、人物和机构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使读者对小说的理解更加深刻,有利于进一步的分析和学习。本文通过具体分析文中线速人物,分析了小说在选材和布局方面的巧妙之处,是一次用叙事学解决近现代小说分析的实践活动。

关键词:叙事学分析小说

鲁迅在其中篇小说《祝福》中,运用了他常用的“归乡”模式。在讲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时讲述着自己的故事。“我”远离故乡,是一个基本摆脱了传统社会精神和道德观念禁锢的知识分子。通过“我”反回故乡的一段经历,见闻和回忆将多年来故乡闭塞、衰败、和封建,展示“我”对故乡的格格不入。

一、主题分析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写于1924年2月7日。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因为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依旧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们心头的枷锁。他创作《祝福》,就是为展现该时期中国农村人民的窘困生活状态。

二、事件分析

小说是以事件命名的。文中几次提到这个祈福庆祝的年终大典“祝福”,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祝福”本是旧社会中最富有封建色彩的迷信活动,以描写四次描写“祝福”的场景和祝福时人物的心理、地位变化足以表现出当时社会对人们身心的毒害。第一次描写“祝福”是通过“我”的眼睛。“我”久别还乡,虽然不是在自家进行“祝福”,确也感受了“祝福”的场面。第二次“祝福”是要凸显祥林嫂的。“祝福”前后家务繁重,但是祥林嫂任劳任怨并且非常的满足。试想如果祥林嫂的生活就这样的继续下去,那可以说是很“安逸”了,说明“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已经到来。不巧的是祥林嫂被家人抢走。再次回到鲁镇时祥林嫂的身心发生一些变化,人们对她的态度也不同了。祥林嫂回来后经历的“祝福”和她之前参与“祝福”是不同的。四老爷家对祥林嫂的嫌弃、厌恶明显体现在文中第三次“祝福”。经受打击的祥林嫂也试图改变自己的境地,但最终还是彻底失败了。第四次“祝福”时祥林嫂的待遇标示着她彻底的失望了,她的意志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个质变可以在祝福前“我”遇到祥林嫂的描写中得到鉴证。

三、人物穿插和叙事结构

祥林嫂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任劳任怨又备受伤害,她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对于封建礼教的压迫祥林嫂反抗无力。祥林嫂追求生活的努力以及对压迫的反抗失败了。通过“努力做工和不幸被劫”,读者了解了故事背景、人物性格、身份等。这部分的回忆

性描写,是祥林嫂“交好运”的前奏,它的特别作用在于为祥林嫂再次出现做铺垫。

通过四婶与卫老婆的谈话,读者了解了“林嫂改嫁”事件。同时对故事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四婶和卫老婆看来,祥林嫂“闹得真出格”。我们该如何为祥林嫂的改嫁定性呢?改嫁在当时是不符合礼教的,但改嫁可能带来新的希望。而作为婆婆,主动为自己守寡的儿媳妇操办婚事,这是多么的“宽宏大度”。回当时的社会中,婆婆是唯利是图的婆婆,媳妇是执着贞烈的媳妇。

祥林嫂再次来鲁镇做工时,人们已把她看成是伤风败俗的不祥之物,鲁四爷认为一切祭祀用品都用不着她沾手。可见他的迂腐、保守,鲁四老爷是捍卫封建礼教的代表。鲁四老爷凭借着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逼上了死路。更让人揪心的是,祥林嫂死后还要被四叔说成是“谬种”,祥林嫂连死的权利都没有,又何况活着了。镇上的人们也嘲笑、奚落、厌弃她;连吃斋念佛的善女人柳妈也同样把她视为不贞的人加以奚落,还用死后的锯刑来告诫祥林嫂,把祥林嫂推向更悲惨的深渊之中。但祥林嫂还是抱着一线的希望。直到她捐了门槛,才精神放松下来,认为自己可以重新做人了。四婶熄灭了祥林嫂唯一的希望,更加的努力换来的是更加的奚落。祥林嫂在不断的抗争中表现了极大的韧性,但在她经历了辛酸和血泪之后,她所追求的坐稳了奴隶的时代也始终没有到来。

三、“祝福”中的我

我”在“祝福”中是一个特殊的人物,祝福的前夜回到鲁镇,

且暂住别人家里,心理承受着寄人篱下的落差。“我”没有福气去求得来年的好运,一切都与“我”不相干。“我”对现实中的鲁镇感觉很陌生,无法融入它,“我”是一个漂泊者。作者在小说中虚构出“我”这个角色的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通过真实的“我”的眼睛诉说祥林嫂的故事。“我”的归乡是作者为了写祥林嫂而设计的。作者借助“我”的回忆、耳闻目睹和所感所想,逼真的呈现出祥林嫂的悲剧。“我”既是“可信赖”的,又是“不可信赖”的。“我”反对封建思想、不与鲁四老爷苟合且同情贫苦人(祥林嫂),在这一方面,我是可以信赖的;但是在祥林嫂问起死后之事的时候,“我”选择了逃避、无力和冷漠,在失望和同情之余,“我”希望卸去内疚感,此时“我”没有勇气,不足以称为是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

参考文献:

[1]徐岱.小说叙事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06.01

[2]孙超.一部理论诗学的实践经典——评‘分析文学作品的原则和方法’.[j].俄罗斯艺,2011(04)

[3]刘俐俐.经典文学作品文本分析的性质、地位、路径和意义.[j],文学,2008(3)

作者简介:姜双(1986.07-),女,辽宁省瓦房店人,渤海大学10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语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